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临床进展 > 小儿科
编号:6131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儿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网
     中医病名

    血证,肌衄。

    定义及释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患。临床以自发性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计数减少及出血时间延长为特征。依发病久暂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类型。

    病 因

    西医病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对血小板相关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增多,寿命缩短,骨髓中巨核细胞成熟受抑而发生。脾脏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清除和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观察到,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发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

, 百拇医药     流行病学

    本病在各年龄时期均可发生,尤多见于2~8岁小儿。

    病机探微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脏腑气血虚损,邪热内伏血分,血液离经外溢所致。根据起病的缓急和临床不同证候分为两大类型。实证多见于病之初起,出血症状较重,多因邪热为患。虚证多见于病程较长者,出血反复发作,多因虚损所致。

    诊 断

    中医诊断

    辨 证:

    本病是一种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患。临证时必须根据病情缓急,出血程度,紫斑颜色等临床表现,首先辨明虚实。一般说来,急性期多表现为血分实热,慢性期多表现为阴虚内热或气不摄血,紫癜经久不消应考虑血瘀。根据临床不同表现,分为以下几种证候类型。
, 百拇医药
    1.血热伤络

    主证:起病急骤,皮肤密集瘀斑瘀点,斑色紫或深红,鼻衄齿衄,或见呕血、便血、尿血,身热烦渴,面色红赤,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分析:本证多系热毒炽盛,伤及血络所致。其发病多由外感邪毒引起。邪热与气血相搏,灼伤血络,血液渗出脉外,则发为皮肤紫癜。邪热化火,血随火升,则见衄血。热毒充斥,津液耗损,故呈现一派热象。

    2.虚火灼络

    主证:病程较长,皮肤紫斑时发时止,斑色较红,时有鼻衄或齿衄,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不宁,口渴喜饮,两颧发红,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本证多系虚火内伏,灼伤血络所致。其发病多由邪热日久不去,消烁津液而成。虚火亢盛则发紫斑或衄血。阴虚生内热,虚热内扰,故见上述阴虚征象。
, http://www.100md.com
    3.气不摄血

    主证: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出现,斑色青紫而暗淡,时有衄血,血量不多,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分析:本证多系脾虚气弱,不能统摄血液所致。脾气不足,血失统摄,血不循经而外溢,故反复出现紫斑。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故表现一派虚象。

    西医诊断

    诊断标准:

    一、诊断依据

    1.皮肤粘膜出血,多为出血点、瘀斑、鼻衄等。

    2.血小板100×10(9)/L),停药2个月后复发者。

    三、病情分度
, 百拇医药
    轻度:血小板50×10(9)/L,一般无出血,仅外伤后易发生出血或手术后出血过多。

    中度:血小板≤50×10(9)/L,而>25×10(9)/L,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或外伤处瘀斑、血肿和伤口出血延长,但无广泛出血。

    重度 (具备下列一项即可):

    1.血小板10×10(9)/L,皮肤粘膜广泛出血点、瘀斑或多发血肿。

    2.消化道、泌尿道或生殖道暴发出血,或发生血肿压迫症状。

    3.视网膜或咽后壁出血。

    4.外伤处出血不止,经一般治疗无效。

    极重度 (具备下列一项即可):

    1.血小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