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理论 > 临床医学 >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编号:60126
第十二章沉淀反应
http://www.100md.com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沉淀反应(precipetaiton)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反。早在1897年Kraus就发现,细菌培养液与相应抗血清混合时可发生沉淀反应。1905年Bechhold把抗体放在明胶中,将抗原加于其中,发现沉淀反应可在凝胶中进行。Oudin(1946)报告了试管免疫扩散技术,Mancini(1965)提出单向免疫扩散技术,使定性免疫试验向定量化发展。另一方面,免疫浊度法的出现,使沉淀反应达到快速、微量、自动化的新阶段。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第二阶段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参见第九章)。经典的沉淀反应在第二阶段观察或测量沉淀线或沉淀环等来判定结果,称为终点法;而快速免疫浊度法则在第一阶段测定免疫复合物形成的速率,称为速率法。现代免疫技术(如各种标记免疫技术)多是在沉淀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沉淀反应是免疫学方法的核心技术。
第一节 液体内沉淀试验
一、絮状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试验为历史较久,又较有用的方法。该法要点是:将抗原与抗体溶液混合在一起,在电解质存在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这种沉淀试验受到抗原和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因而产生了两种最适比例的基本测定方法。
(一)抗原稀释法
抗原稀释法(Dean-Webb法)是将可溶性抗原作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的抗血清等量混合,置室温或37℃反应后,产生的沉淀物随抗原的变化而不同。表12-1系以牛血清白蛋白为例的实验结果。
表12-1 Dean-Webb定量沉淀试验
管号
抗原
抗体
总沉淀量
反应过剩物
抗原沉淀量
抗体沉淀量
沉淀中Ab/Ag
1
0.003
0.68
0.093 Ab
0.003
0.090
30.0
2
0.005
0.68
0.145 Ab
0.005
0.140
28.0
3
0.011
0.68
0.249 Ab
0.011
0.238
21.7
4
0.021
0.68
0.422 Ab
0.021
0.401
19.1
5
0.032
0.68
0.571 Ab
0.032
0.539
16.8
6
0.043
0.68
0.734
0.043
0.691
16.1
7
0.064
0.68
0.720 Ab
8
0.085
0.68
0.601 Ag
9
0.171
0.68
0.464 Ag
10
0.341
0.68
0.368 Ag
单位:mmol/L
从表12-1可以看出,1~5管为抗体过剩管,7~10管为抗原过剩管,唯第6管沉淀物最多,两者之比为16:1,即最适比。
(二)抗体稀释法(Ramon)法
本法采用恒定的抗原量与不同程度稀释的抗体反应,计算结果同上法,得出的是抗体结合价和最适比。
现今,为了取得抗原与抗体的最佳比例,已将以上两法相结合,即抗原和抗体同时稀释,称为棋盘格法(亦称方阵法),找出最佳配比。举例见表12-2。
表12-2 方阵最适比测定
抗体稀释度
抗原稀释度
1/10
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
1/12
对照
1/5
++
+++
+++
++
±
1/10
++
++
++
+++
++
1/20
++
++
+++
++
1/40
±
++
+++
++
1/80
“+”为沉淀物量:
为最适比
从表12-2可以看出,方阵法可较正确地找出抗原与抗体的最适比。如抗体用1:40。抗原则按1:320稀释;如抗原是1:160,抗本则用1:20最为恰当。
二、环状沉淀试验
环状沉淀试验是Ascoli于1902年建立的,其方法是:先将抗血清加入内径1.5~2mm小玻管中,约装1/3高度,再用细长滴管沿管壁叠加抗原溶液。因抗血清蛋白浓度高,比重较抗原大,所以两液交界处可形成清晰的界面。此处抗原抗体反应生成的沉淀在一定时间内不下沉。一般在室温放置10min至数小时,在两液交界处呈现白色环状沉淀则为阳性反应。本技术的敏感度为3~20μg/ml抗原量。环状试验中抗原、抗体溶液须澄清。该试验主要用于鉴定微量抗原,如法医学中鉴定血迹,流行病学用于检查媒介昆虫体内的微量抗原等,亦可用于鉴定细菌多糖抗原。因该技术敏感度低,且不能作两种以上抗原的分析鉴别,现已少用。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