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较常见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形成。确切病因不明。病情呈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过程。本病以青年女性多见。我国患病率高于西方国家,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遗传 SLE的发病有家族倾向,患者近亲发病率高达5-12%,同卵挛生中发病(69%)远较异卵生为高(3%),抗核抗体在患者家族中阳性率较正常人高。组织相容复合体抗原(HLA)的研究提示,HLA-A1、B8、B15、B19等表型均在SLE患者中增加。
二、感染 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在狼疮肾炎的内皮细胞内有“病毒包涵体”,皮肤、血管内皮、淋巴细胞内也能发现类似的包涵体,某些SLE患者可见麻疹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EB病毒的抗体滴度增高。SLE动物膜型NZB/NZWF小鼠组织中可分离出C型病毒,但在人中未能证实。
三、激素 大部分SLE患者为育龄妇女,男女之比至少为1∶7-9。无论男女患者血中雌酮羟基化产物皆增高。
四、环境 日光和紫外光照射能使SLE全身和皮肤症状加重,日光过敏见于20-40%患者。日晒后出现颊、额、颈、胸、手背等处红斑。
五、药物 服用某些药物如普鲁卡因酰胺,肼苯哒嗪可引起药物性狼疮,其症状与自发SLE相似,但血清补体正常,无抗双链DNA抗体和Sm抗体,极少发生肾炎和中枢神经损害,停药后症状和自身抗体消失。药物作为半抗原,引起药物过敏,有加重SLE的可能。
关于SLE的发病机理研究颇多,下列结果均证实该病属体内免疫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SLE患者可查到多种自身抗体 如抗核抗体,抗单链、双链DNA 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RNP抗体,抗Sm抗体等。以上均属抗细胞核物质(抗原)的抗体。其他尚有抗细胞浆抗原抗体,如抗核糖体抗体,抗血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如抗淋巴细胞毒抗体,抗红细胞抗体,抗血小板抗体等。
二、SLE主要是一种免疫复合物病 这是引起组织损伤的主要机理。在70%患者有或无皮疹的皮肤中能查到免疫复合物沉积。多脏器的损伤也多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后引起。在胸水、心包积液、滑液、脑脊液和血液中均能查到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最主要是由DNA和抗DNA抗体形成。
三、免疫调节障碍在SLE中表现突出 大量自身抗体产生和丙种球蛋白升高,说明B细胞高度增殖活跃。T淋巴细胞绝对量虽减少,但T辅助细胞百分比常减少,而T抑制细胞百分比增加,使T4/T8比例失调。近年研究发现,白介素Ⅰ、白介素Ⅱ在SLE中皆减少,α干扰素增多而r干扰素减少或增多。SLE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不同患者的免疫异常可能不尽相同。
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起病可急可缓,多数早期表现为非特异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尤以低热常见,全身不适,乏力,体重减轻等。病情常缓重交替出现。感染、日晒、药物、精神创伤、手术等均可诱发或加重。
二、皮肤和粘膜 皮疹常见,约40%患者有面部典型红斑称为蝶形红斑。急性期有水肿、色鲜红,略有毛细血管扩张及磷片状脱屑,严重者出现水疱、溃疡、皮肤萎缩和色素沉着。手掌大小鱼际、指端及指(趾)甲周红斑,身体皮肤暴露部位有斑丘疹、紫斑等。出现各种皮肤损害者约占总患病数的80%,毛发易断裂,可有斑秃。15-20%患者有雷诺现象。口腔粘膜出现水泡、溃疡、约占12%。少数患者病程中发生带状疱疹。
三、关节、肌肉 约90%以上患者有关节肿痛,且往往是就诊的首发症状,最易受累的是手近端指间关节,膝、足、髁、腕关节均可累及。关节肿痛多呈对称性。 约半数患者有晨僵。X线检查常无明显改变,仅少数患者有关节畸形。肌肉酸痛、无力是常见症状。
四、肾脏 约50%患者有肾脏疾病临床表现,如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白细胞尿、低比重尿、浮肿、血压增高、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等,电镜和免疫荧光检查几乎100%有肾脏病理学异常,依病理特点将狼疮肾炎分为:局灶增殖型(轻型)(FPLN),弥漫增殖型(严重型)(DPLN),膜型(MLN),系膜型(微小变型)(MesLN)。各型的临床、转化、恶化、缓解、预后及死亡率各不相同,详见于表8-2-1。
表8-2-1 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类型与临床现象和病程的关系
临床表现 | 百分率 | 临床表现 | 百分率 | ||
1 | 肌肉关节征象 | 95 | (包括卒中,颅神经麻痹,脑体征、舞蹈病、脑膜炎、头痛等) | ||
关节痛 | 95 | 周围神经病变 | 10 | ||
非变形关节炎 | 60 | 7 | 肾脏疾病 | 55 | |
变形关节炎 | 10 | 局灶性肾小球炎(系膜病变) | 30 | ||
皮下结节 | 5 | 弥漫膜型增生型 | 50 | ||
肌肉痛 | 50 | 膜型 | 20 | ||
肌肉无力 | 40 | 肾病综合征 | 20 | ||
多发性肌肉炎 | 8 | 肾衰竭 | 10-20 | ||
骨无菌性坏死 | 5 | 8 | 肺部疾病 | 60 | |
2 | 皮肤病损表现 | 80 | 胸膜病变(炎症) | 50 | |
光过敏 | 35 | 胸膜渗液 | 30 | ||
颊部皮疹 | 10-50 | 狼疮肺炎 | 10 | ||
秃发 | 35 | 间质纤维化 | 5 | ||
血管炎(有或无紫癜) | 20 | 9 | 心脏病变 | 50 | |
雷诺氏现象 | 20 | 心包炎 | 30 | ||
盘状皮损 | 12 | 心肌炎 | 8 | ||
毛细血管扩张(各处) | 5 | 心内膜炎(Libman-Sacks) | 10 | ||
毛细血管扩张(甲周) | 8 | 充血性心力衰竭(无肾脏病) | 10 | ||
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水肿 | 10 | 传导障碍 | 1 | ||
粘膜溃疡 | 10 | 10 | 消化系统表现 | 45 | |
3 | 发热(无其他原因) | 80 | 恶心 | 30 | |
4 | 易疲劳 | 80 | 厌食 | 40 | |
5 | 血液学/网状内皮系表现 | 85 | 腹痛 | 25 | |
贫血<(11g/dl) | 80 | 呕吐 | 25 | ||
慢性疾病引起 | 70 | 肝脏肿大 | 20 | ||
溶血性贫血 | 10 | 腹水 | 12 | ||
白细胞减少(<4500/cmm) | 65 | 腹泻 | 10 | ||
血小板减少(100,000/cmm) | 15 | 消化道出血和/或梗死 | 6 | ||
全血减少 | 5 | 肠穿孔 | 2 | ||
循环血中抗凝物质 | 10 | 11 | 其他 | ||
伴有临床出血 | 1 | 血栓性静脉炎 | 9 | ||
脾肿大 | 15 | 视网膜渗出或出血 | 5 | ||
泛发性淋巴腺病 | 20 | 结合膜炎 | 10 | ||
6 | 神经精神系统病 | 60 | 干燥综合征 | 10 | |
行为异常 | 35 | ||||
癫痫大发作 | 25 | ||||
器质性脑综合征 | 20 | ||||
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 15 |
狼疮细胞为患者血中白细胞破坏后释放出核物质,与抗核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参予下,形成大块包涵体,为中性粒细胞吞噬而形成的细胞。其阳性率为60%左右。活动性病例血清补体C4、C3、CH50有明显下降,当合并狼疮肾炎的尤甚。血中循环免疫复合物可升高。
除上述自身抗体外,SLE患者血中还可检到多种其他自身抗体。
三、免疫病理学检查 肾穿刺之活体组织切片免疫荧光研究提示,免疫球蛋白主要是lgG、lgM伴补体沉积于SLE肾炎的肾中。沉积有三种类型即系膜、内皮下、上皮下。沉积沿肾小球基膜呈颗粒状。系膜型沉积在毛细血管袢之间呈不规则状、均匀链状或颗粒状。20-50%狼疮肾炎者在肾小管基膜和间质中有免疫复合体(IC),并伴显著间质纤维化和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管损伤。临床表现和尿液异常及肾活检异常之间不完全一致。皮肤狼疮带试验即应用免疫荧光法在患者皮肤的真皮和表皮结合部位,见到免疫球蛋白和lgG、lgM和补体沉积,呈粒状、球状或线状排列成黄绿色荧光带。正常皮肤暴露部,阳性率为50-70%,皮肤病损部可达90%以上,在非暴光部位出现阳性狼疮带试验者多系病情严重,或伴有肾炎、低补体血症及高DNA抗体水平者。
四、其他检查 约20-50%SLE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15%患者梅毒血清反应呈假阳性。病情活动期C反应蛋白增加。31%患者血清中可测出冷球蛋白,冷球蛋白多是混合性,代表血中的免疫复合物,含lgG和补体C1、C3及lgM和/或lgA。(实验室检查见表8-2-3)。
表8-2-3 SLE的实验室异常
肾功能异常(血肌酐↑,尿异常,24小时尿蛋白↑) |
|
1.面部蝶形红斑 | |
2.盘状红斑狼疮 | |
3.日光过敏 | |
4.关节炎:不伴有畸形 | |
5.胸膜炎、心包炎 | |
6.癫痫或精神症状 | |
7.口、鼻腔溃疡 | |
8.尿蛋白0.5g/日以上或有细胞管型 | |
9.抗DNA抗体,抗Sm抗体,LE细胞,梅毒生物学试验假阳性 | |
10.抗核抗体阳性(荧光抗体法) | |
11.抗核性贫血,白细胞减少(4000/mm3以下),淋巴细胞减少(1500/mm3以下),血小板减少(10万/mm3以下) | |
以上11项中4项或以上阳性者确诊为SLE |
表8-2-5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参考)标准
一、临床表现①蝶形或盘形红斑。②无畸形的关节炎或关节痛。③脱发。④雷诺氏现象和/或血管炎。⑤口腔粘膜溃疡。⑥浆膜炎。⑦光过敏。⑧神经精神症状。 |
实验室检查①血沉增块(魏氏法>20/小时末)。②白细胞降低(<4000/mm3)和/或血小板降低(<80,000/mm3)和/或溶血性贫血。③蛋白尿(持续+或+以上者)和/或管型尿。④高丙种球蛋白血症。⑤狼疮细胞阳性(每片至少2个或至少两次阳性)。⑥抗核杭体阳性。 |
凡符合以上临床和实验室检查6项者可确诊。确诊前应注意排除其他结缔组织病,药物性狼疮症候群,结核病以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不足以上标准者为凝似病例,应进一步作如下实验室检查,满6项者可以确诊: |
进一步的实验检查项目: |
1.抗DNA抗体阳性(同位素标记DNA放射免疫测定法,马疫锥虫涂片或短膜虫涂片免疫荧光测定法) |
2.低补体血症和/或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阳性(如PEG沉淀法),冷环蛋白侧定法,抗补体性测定法等物理及其他免疫化学、生物学方法) |
3.狼疮带试验阳性 |
4.肾活检阳性 |
5.Sm抗体阳性 |
临床表现不明显但实验室检查足以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者,可暂称为亚临床型系统性红斑狼疮。 |
治疗
治疗主要着重于缓解症状和阻抑病理过程,由于病情个体差异大,应根据每个病人情况而异。
一、一般治疗 急性活动期应卧床休息。慢性期或病情已稳定者可适当参加工作,精神和心理治疗很重要。病人应定期随访,避免诱发因素和刺激,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阳光。生育期妇女应严格避孕。
二、药物治疗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 这些药能抑制前腺素合成,可做为发热、关节痛、肌痛的对症治疗。如消炎痛对SLE的发热、胸膜、心包病变有良好效果。由于这类药物影响肾血流量,合并肾炎时慎用。
(二)抗疟药 氯喹口服后主要聚集于皮肤,能抑制DNA与抗DNA抗体的结合,对皮疹,光敏感和关节症状有一定疗效,磷酸氯喹250-500mg/d,长期服用因在体内积蓄,可引起视网膜退行性变。早期停药可复发,应定期检查眼底。
(三)糖皮质激素 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适用于急性或暴发性病例,或者主要脏器如心、脑、肺、肾、浆膜受累时,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或血小板减少作出血倾向时,也应用糖皮质激素。
用法有两种,一是小剂量,如0.5mg/kg/d,甚至再取其半量即可使病情缓解。二是大剂量,开始时即用10-15mg/d维持。减量中出现病情反跳,则应用减量前的剂量再加5mg予以维持。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可应用于暴发性或顽固性狼疮肾炎和有中枢神系统病变时,1000mg/d静脉滴注,3日后减半,而后再用强的松维持。其些病例可取得良好疗效,其副作用如高血压,易感染等应予以重视。
(四)免疫抑制剂 主要先用于激素减量后病情复发或激素有效但需用量过大出现严重副作用,以及狼疮肾炎,狼疮脑病等症难以单用激素控制的病例。如环磷酰胺.15-2.5mg/kg/d,静脉注射或口服,或200mg隔日使用。毒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性腺萎缩、致畸形、出血性膀胱炎、脱发等。应当注意的是,细胞毒药物并不能代替激素。
(五)其他药物 如左旋咪唑,可增强低于正常的免疫反应,可能对SLE患者合并感染有帮助。用法是50mg/d,连用三天,休息11天。副作用是胃纳减退,白细胞减少。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是近年大量用于治疗重症再障的免疫抑制剂,具有较高活力的T淋巴细胞毒性和抑制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功能,一些医院用于治疗活动性SLE,取得满意疗效。用法是20-30mg/kg/d,稀释于250-500ml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滴注,连用5-7天,副作用是皮疹、发热、全身关节酸痛、血小板一过性减少和血清病。若同时加用激素可使之减轻。
(六)血浆交换疗法 通过去除病人血浆,达到去除血浆中所含免疫复合物、自身抗体等,后输入正常血浆。效果显著,但难持久,且价格昂贵,适用于急重型病例。
预后
预后与个体的临床经过有关,急性型起病急重,多种脏器受累,发展迅速,预后差。亚急性型起病缓慢,虽也有多种脏器受损,但病程反复迂延,时轻时重,慢性型起病隐袭。病变多只局限于皮肤,内脏累及小,进程缓慢,预后良好。60年代病死率约30%,70年代病死率虽无明显下降,但5年生存率已有近上升,80年代由于早期病例及时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改进,病死率已下降到20%以下。死亡病例中,与SLE本身有关的约50%,尤以各种继发性感染如肺炎和败血症为多,皮质激素治疗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和胃肠道穿孔也是死亡原因之一。
(杨平地)
, http://www.100md.com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H > 红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