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茨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有传染性 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3.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1)流行性 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2)地方性 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3)季节性 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4.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可分为下几种感染现象。
(1)再感染 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2)重复感染 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3)复发 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而原症状再度出现。伤寒最为常见。
(4)再燃 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见于伤寒。
(二)临床特征
1.临床分期 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
(1)潜伏期 即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首发症状时间。不同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异,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乃至数年;同一种传染病,各病人之潜伏期长短也不尽相同。通常细菌潜伏期短于蠕虫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短,短至数小时;狂犬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潜伏期可达数年。推算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
(2)前驱期 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一短暂时间,一般1至2天,呈现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
(3)发病期(症状明显期) 是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状和体征,随病日发展陆续出现的时期。症状由轻而重,由少而多,逐渐或迅速达高峰。随机体免疫力之产生与提高趋向恢复。
(4)恢复期势 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间。多为痊愈而终局,少数疾病可留有后遗症。
2.特殊临床表现
(1)发热及热型 发热为传染病之共同表现,然而,不同传染病其热度与热型又不尽相同。按热度高低可呈低热,中度热,高热和超高热。按热型分为稽留热,多见伤寒;弛张热,多见于伤寒缓解期,败血症以及化脓性感染性疾病;间歇热,见于疟疾;波状热,见于布鲁氏菌病;回归热,见回归热病;双峰热,多为黑热病;消耗热,多见于结核病。
(2)皮疹 为传染病特征之一。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疹形,包括斑疹、丘疹、斑丘疹、红斑疹、玫瑰疹、瘀点、疱疹、脓疱疹、荨麻疹等。皮疹出现的日期、部位、出疹顺序、皮疹的数目等,各种传染病不完全相同。常见出疹性传染病有猩红热、麻疹、水痘、斑疹伤寒、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3)中毒症状 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循环乃至扩散全身,可出现四种形式的中毒症状。
①毒血症(toxemia) 是指病原体在局部繁殖,所产生的内毒素与外毒素进入血循环,使全身出现中毒症状者。
②菌血症(bacteremia) 是指病原菌在感染部位生长繁殖,不断入血只作短暂停留,并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病毒侵入血循环者称病毒血症(Viremia),其它病原体亦然,如立克次体血征(rickettsemia),螺旋体血症(spirochetemia)等。
③败血症(sopticemia) 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断侵入血循环并继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及其它组织器官明显损伤的临床症状等。
④脓毒血症(pyemia) 病原体由血流扩散,到达某一或几个组织器官内繁殖,使之损害,形成迁徙性化脓性病灶者。
(4)临床类型 为有助于诊断,判断病情变化及传染病转归等,可将传染病分为各种临床类型。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包括迁延型);按病情轻重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及暴发型;按病情特点分为典型与非典型;非典型包括顿挫型及逍遥型,顿挫型的特征是指症状出现后,短时间内得到缓解或即行消失,如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病人中的少数病例,逍遥型的特征是症状不明显,但病变仍在进行,突然出现并发症而加重病情,如此型的伤寒病人,常常在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时方被出现。
校对时间:00-09-15 10:12:38惠冬莉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