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理论 > 临床医学(外科) > 眼科学
编号:96904
第二节 角膜炎各论
http://www.100md.com 《眼科学》

第二节   角膜炎各论

角膜炎种类繁多、分类不一。可按病因、形态、发病部位或发展特征进行分类或命名。为便于治疗,现按病因分类法择要介绍。

一、细菌性角膜溃疡

(一)匐行性角膜溃疡(serpiginous corneal ulcer)

匐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较严重的角膜炎,多伴有前房积脓,又名前房积脓性角膜溃疡,是角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1.病因 多因角膜上皮被异物、树枝或指甲等损伤后,受到肺炎双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Morax-Axenfeld双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等感染引起。常发病于夏秋农忙季节 。患者农村多于城市,年老体弱者易患此病。感染不一定是由于致伤物带有细菌,有些致病菌原已存在于结膜囊内,特别是慢性泪囊炎患者,是造成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

2.临床表现 发病急,常在角膜损伤后2~3天内发病。有强烈的怕光、流泪、眼疼、眼睑痉挛等刺激症状。早期即出现视力障碍。球结膜常表现出水肿和混合性充血。角膜溃疡呈匐行性进展。首先在角膜损伤处,或角膜中央偏下方,出现灰白色或黄色浸润。浸润迅速扩大,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溃疡底部常覆盖有黄白色脓性坏死物。溃疡呈进行性,往往在其一侧边缘呈新月形浸润,向周围及深层发展,而相对一侧比较清洁,其形态似蛇匐行,故名。有时正对溃疡后部,可形成角膜后部脓肿,突出于前房内,当脓肿与前房沟通时,则形成角膜后部溃疡。匐行性角膜溃疡的另一个特点是前房积脓,这是由于细菌毒素刺激虹膜睫状体,使其血管扩张、充血、渗透性增强,大量白细胞及纤维蛋白性渗出物,沉积于前房内,形成无菌性前房积脓。脓液对角膜内皮可产生侵蚀作用,导致后弹力层破坏,使后部基质与前房沟通,从而加速前后溃疡间的基质坏死,造成角膜溃疡早期穿孔,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图6-9)

3.治疗 选择适当的广谱抗生素,大力控制感染。如氯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杆菌肽、妥布霉素、多粘菌素B等配制的眼药水点眼,每15分钟或1~2小时点眼1次,必要时可有结膜下注射。充分散瞳,用1~3%阿托品液或眼膏点眼,每日1~3次;必要时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0.2~0.3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如前房积脓量多,不见吸收或眼压升高时,可考虑前房穿刺术。其他方法如去除病灶、支持疗法等。

(二)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pyocyanus corneal ulcer)

是一种最严重的化脓性角膜炎,症状剧烈,发展迅速,可于24~48小时内破坏整个角膜,数日内即可失明,必须及时抢救治疗,并作好消毒隔离,严防交叉感染。

1.病因 由Gram阴性需氧杆菌即绿脓杆菌感染引起。绿脓杆菌常存在于土壤及水中,也可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上呼吸道及正常结膜囊内,还可依附于异物上,以及被污染的眼药水内,特别是荧光素液或消毒不彻底的器械上,也可存在于化妆品中,甚至可在保存的蒸馏水中繁殖。据统计在夏末秋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绿脓杆菌最适宜的繁殖温度30~37℃有关。绿脓杆菌虽然毒性很强,但侵入力弱,只有在角膜受到损伤(如手术、各种角膜外伤、角膜异物伤)或角膜抵抗力降低(如营养不良、角膜暴露、麻痹等)时才容易造成感染发病。

1.溃疡潜行缘2.溃疡面3.前房积脓

图6-8 匐行性角膜溃疡

2.临床表现 起病突然,发展迅速,潜伏期短,感染即可发病。角膜刺激症状剧烈,分泌物多,视力下降。球结膜高度水肿,明显充血。角膜基质可迅速遭到破坏和穿孔。感染早期,在角膜中央有小面积灰黄色的浸润、隆起,周围及深部基质有弥漫性水肿,继而很快形成圆、半环形或环形的半透明油质状的灰白色坏死区;坏死组织富有粘性,可迅速脱落形成溃疡。溃疡周围有环形浸润包绕,从而割断了病变区与角膜缘血管网的联系;加上嗜中性白细胞的侵入和由于绿脓杆菌在角膜内产生的胶原酶对胶原纤维的破坏,可使角膜基质进一步加速坏死。新的研究资料提出,绿脓杆菌破坏角膜的蛋白酶是蛋白糖苷溶解酶(proteoglycanolytie enzyme )。蛋白糖苷是维持角膜胶原纤维正常排列的粘合固定成份。它的降解可使胶原纤维离散,从而使角膜液化,可在1-2天内造成整个角膜坏死和穿孔。最终因眼内炎甚至全眼球炎而失明。由于绿脓杆菌能分泌荧光素及绿脓色素,所以附着在溃疡面上的大量粘性分泌物呈淡绿色,成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另外,早期即可发现严重的虹膜睫状体炎,继而出现带黄色的前房积脓。

3.治疗 一旦怀疑为绿脓杆菌感染,不必等待细菌培养结果,应分秒必争按本病治疗,开始治疗越早,角膜组织破坏越少,视力恢复的希望就越大。在治疗上,除总论中所述及者外,还应根据本病特点,进行下述处理。

(1)严格实行床边隔离,以免交叉感染。对患者使用的药物和敷料,必须与其他患者分开,医务人员在每次治疗前后,也必须彻底洗手或戴手套。

(2)选择有效抗生素 药物中以多粘菌素B或粘菌素最有效,庆大霉素次之,可配成多粘菌素B或粘菌素5万单位/毫升、0.4%庆大霉素、5%磺胺灭脓(sulfamylon)液,急性期每15~30分钟点眼1次,同时可结膜下注射多粘菌素B,每次5~10万单位,多粘菌素17万单位;庆大霉素2~4万单位,可有效控制感染。当细菌培养转为阴性后,为防止复发,上述用药还应持续1~2周。局部治疗的同时,全身可肌注多粘菌素B或粘菌素,每日12.5毫克/kg体重。为防止和控制Gram 阳性菌的混合感染,尚须用其他广谱抗生素,如杆菌肽,新霉素、妥布霉素等。

(3)散瞳用1~3%可托品液点眼或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使瞳孔充分散大。

(4)可用0.25%醋酸液冲洗结膜囊,每日2~3 次。

三、真菌性角膜炎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 mycotic keratitis)或角膜真菌病(keratomycosis),临床上较难诊断,容易误诊,常因治疗不当而造成失明。真菌性角膜炎并非少见。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所谓“匐行性角膜溃疡”病例中,有很大一部分可能就是真菌感染引起。在发病上,南方多于北方;1年中,夏秋农忙季节 发病率高。在年龄与职业上,多见于青壮年、老年及农民。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般情况下,真菌不会侵犯正常角膜,但当眼外伤、手术或长期局部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以及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角膜炎症后及干眼症等,可使非致病的真菌变为致病菌,引起角膜继发性真菌感染;或当角膜被真菌污染的农作物如谷物、枯草、树枝等擦伤及角膜异物挑除后引起真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以曲霉菌多见,其次是镰刀菌、白色念珠菌、头芽孢菌及链丝菌等。

(二)临床表现

1.起病缓慢、病程长,常在伤后数天内出现角膜溃疡,病程可持续达2~3个月。刺激症状较轻。

2.角膜溃疡因致病菌种不同,其形态不一致。早期溃疡为浅在性,表层有点状结节 样浸润,呈灰白色或乳白色混浊;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不平,有干性感,与健康角膜界限清楚。坏死组织无粘性,易取掉。深在型溃疡,除自觉症状较重外,表现形似“匐行性角膜溃疡”,溃疡面平而粗糙,呈“舌苔”或“牙膏”状,高起于角膜表面。基质有菌丝繁殖,浸润较为致密。因菌丝伸入溃疡四周而形成伪足,或在溃疡外围呈现出所谓“卫星”病灶。有时在溃疡边界处可出现浅沟。在溃疡向深部发展时,坏死组织脱落,角膜穿孔,或出现“露水”现象,可推测前房已消失。有时在坏死的角膜中,夹杂有虹膜组织,表示溃疡已穿孔。

3.前房积脓,特别是在早期,常为本病的特征之一。早期积脓呈白色,发展至严重阶段时,则呈淡黄色,质地粘稠不易移动,很难分清溃疡、脓肿或积脓,脓液内常含真菌。角膜后沉降物常为棕灰色粉沫状、颗粒状或淡黄色浆糊状(图6-9)

图6-9 真菌性角膜炎

(三)诊断

诊断比较困难,必须与细菌性角膜溃疡进行鉴别(见表)。有农业性眼外伤史,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再者,疑为真菌感染时,应作角膜病变处刮片。将取下的坏死组织放于玻片上,滴5%氢氧化钾一滴,覆盖破片,立即镜检,寻找真菌菌丝。有条件时应进行真菌培养。

                      表6-2 真菌性与细菌性角膜溃疡的鉴别

20 Mar 2001 21:22:26 +0800 惠冬莉

,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眼科 > 角膜病 >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