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80332
漠视生命比疾病更可怕(名人谈健康)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25日 《生命时报》 2006.04.25
漠视生命比疾病更可怕(名人谈健康)

     苏叔阳,生于1938年,河北保定人,当代著名作家。著有剧本《丹心谱》、《大院》、《夕照街》、《春雨潇潇》等,以及中短篇小说集《婚礼集》、长篇小说《故土》、历史散文《中国读本》等。多部作品被译成外文流传国外。

    开栏的话:生命、身体、健康,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名人因其社会影响力大,他们的健康和观念更引人关注。从本期开始,新开辟的“名人谈健康”栏目将为读者展现名人对健康的理解和追求。

    身患癌症13年,做过两次大手术,非但没有被疾病打垮,反而积极、乐观地生活,并且笔耕不辍,硕果累累,这个人就是当代著名作家苏叔阳。前不久,苏叔阳和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合著了《感悟健康》一书。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苏叔阳(以下简称苏),倾听他对人生与健康的感悟。

    记者:您看上去比同龄人还要健康,真看不出已经跟病魔搏斗十多年了。

    苏:我1993年发现患了肾癌,1994年把左肾切了。2001年又发现有肺转移,又把左肺的一半切了。我把切左肾那道伤疤看作黄河,把切肺的刀口看成长江,后来曾经发现脾脏上有个结节,好像也是转移,要是再挨一刀,就该成淮河了。
, http://www.100md.com
    记者:您一开始就是这么乐观吗?

    苏:刚诊断出癌症的时候,我很痛苦,觉得自己命真苦。小时候家里穷,后来被打成右派委屈好多年,刚刚过上好日子,有了点成就,却面临死亡了。但后来一想,黄泉路上无老少,十六七岁就离开人世的也有,起码我的成就不靠别人提携,也没靠裙带关系,没做过亏心事,没有欺负过人,也算知足了。这样,两周以后,我内心也就坦然了。后来,老伴劝我修改《我的母亲叫中国》一书,我便投入到写作中去,也就不觉得痛苦了。

    记者:您是怎么看待疾病和治病带来的痛苦的?

    苏:对待疾病,就要把别人认为不正常的事情,看作是正常的,比如打针、吃药、开刀,这就是正常的生活。我认为,健康人有健康人的秩序,病人也有病人的正常秩序。得了癌症,就要做手术、化疗,接受治疗的痛苦,这都是正常的,这样一想,人就不愁了。做支气管镜的时候,特别难受,我就回忆那些愉快的往事,比如跟最亲爱的人手拉手散步的情形。在两个多小时的检查时间里,支气管镜拔进拔出,我衣服上都沾满了血,而我头脑中全都是那些珍贵的、美好的记忆。
, 百拇医药
    记者:自1993年以来,您写作300多万字,出了7本书,您觉得写作对战胜疾病有帮助吗?

    苏: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得了病的人,都会胡思乱想,但是如果多看书,并且有所领悟,就会发现天地是开的,不会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思想包袱就放下了。我写过不少东西,但我自己最看重的是治病期间写的《中国读本》。为了写这本书,我看了9个月的书,简直就是“恶补”中国历史,掰开知识结构的口子往里硬塞。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就是一次巨大的知识吸收过程,也是重新思考的过程。写完这本书,心中豁然开朗。看看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我就想,人就该自由地活着,真诚地活着。

    记者:您在就医期间,见过很多癌症病人,您觉得是否有人对待疾病的态度值得您学习?

    苏:我住在一个军队医院,我发现,军人面对疾病,都乐呵呵的,没有一个哭的。我遇到过一个年轻的胃癌病人,化疗后出了院。过了几个月又住院了,我问他情况,他很轻松地说,“老朋友”又来了。后来,这个病人去世了,我总在想,他是跟那个“老朋友”一起走了。其实,尽管乐观未必有助于疾病,但所有的悲观肯定都无助于疾病。

    记者: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您觉得这对人们的健康会有哪些影响?

    苏: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观念变化很快,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所以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比如在文学界,出现了好多所谓“酷评”,我就不予理睬。另外,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原来是“食草动物”,现在一下子变成了“食肉动物”,身体容易出问题。这个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容易迷失,崇尚庸俗的物质主义,成功的标准就是钱和名,所以人容易变成机器,把握不住自己。其实,相比于身体的疾患,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漠视才是最可怕的,要想重建生命价值,就要重建精神家园,让人们在道德面前有所约束。, http://www.100md.com(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