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质疑中医 > 张功耀
编号:12363254
答《和讯》网记者问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21日 科学公园
     记者:大家好,这里是和讯博客访谈,今天我们请到了在我们这里开博客的张功耀先生。张先生,您好,很高兴今天您能抽出一段时间来与网友做在线的交流。在访谈开始前,很多网友就跟贴向您提问,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现在我们开始。

    张先生,您的关于“告别中医中药”的系列文章,在网络上发表以后,引起了网友强烈的关注,你觉得大家为什么对这个问题这么关注呢?

    张:废除中医中药问题,其实是一个19世纪就已经提出来了的老问题。离大陆读者最近的一篇关于废除中医的文章发表于1934年8月26日出版的《独立评论》,作者是北京大学老校长傅斯年先生。以后,台湾的李敖先生在1961年发表过两篇关于废除中医的文章,大陆读者没有读到。从19世纪末到1934年,废除中医的呼声是相当高的。后来,废除中医的声音渐渐弱了下来。文化大革命,中医走向了神坛。这就是说,一个现年72岁的“老中医”,如果他不去回顾历史的话,他是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废除中医之议的。因为72年来没有人再提废除中医,于是,现在的读者看到我重新提出废除中医,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以至于表现得非常不理性。这是可以理解,也可以原谅的。
, 百拇医药
    目前大家关注这个问题,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关心。大家担心,废除中医是否意味着否定传统文化。这个问题涉及我们一种习以为常的真理观。因为“有效即真理”的真理观在我国公民中根深蒂固,废除中医可能意味着对我们这种真理观产生颠覆。出于对废除中医中药引起的社会问题的担心。因为废除中医中药,可能导致我国现有的中医中药建制(中医医院、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中药厂)退出国家体制,回归民间,于是就有生活在这个建制中的那么多人如何生存的问题。就废除中医是否废除传统文化而言,我们需要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我们的确没有必要把过去的东西捆绑在祖宗名份上。熟悉医学史的读者知道,被追认为古埃及医神的“平安莅临者”,生活在公元前2500年,古巴比仑流传下来的《尼尼微医书》,明确可追溯年代可以达到公元前2100年,就是被追认为西医鼻祖的希波克拉底,也比中国的扁鹊大53岁(按现有考证),罗马皇帝的御医盖仑,可能比张仲景的年龄要大50岁。人家的这些医学成就,就没有被捆绑在“埃及传统文化”、“巴比仑传统文化”、“希腊传统文化”一起。中国则不同,什么东西落后,就把什么东西捆绑在祖宗一起。好像我们祖先只会创造些不进步,没有竞争力的东西。这种做法,实属不智。个人就是个人。任何个人都没有资格冒用祖宗之名。只要我们在反思我国古代文化的时候,彻底放弃“捆绑祖宗”的做法,我们就可以战胜某些情感的困扰,推动我国文化的进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竞争,不是靠保守落后来躲避竞争,而是要通过自我进步来参与竞争。“爱国”要体现在推动国家不断进步上。抱残守缺,不是爱国,而是害国。
, 百拇医药
    记者:谢谢张先生的回答。我的第二个问题:您做为一个主要学术方向是科学思想史的学者,是什么让你萌生提出这一个论点呢?并且中医在中国很多人心目中地位很高,你提出这样的观点,有些冒天下之大韪啊。

    张:是的,我的主要学术方向是科学思想史。我得说明一下,我公开发表的所有观点,包括对中医中药的看法,都不是我脑袋发热“萌生”出来的,而是通过我自己多年的研究与思考后得出来的。中国的旧文化中,科学的东西太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太多,时代在呼唤我们理直气壮地走向科学。1918年,鲁迅先生回国后开的第一门课就是科学史。可是,那个时候,中国人不懂多少科学,跟中国人讲科学史就太为难了,效果不好。于是,鲁迅转向用文学作武器,来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现在比鲁迅那个时候好多了,懂科学的多起来了。哲学研究也终于从意识形态层面,走上了反思知识、行为和道德标准的正确道路,并取得了不少成就。所以,从1999年开始,我就下定决心,用科学和哲学来改造我国传统文化。鲁迅用文学,我用科学和哲学,目的都是为了改造我们的传统文化。医学问题属于科学问题,自然,中医就免不了进入我的改造视线了。
, 百拇医药
    记者:谢谢。第三个问题,张先生,中医中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神农氏尝百草开始,为中国人的诊病疗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您基于什么认为中医中药已经无可救药,而必须该告别?

    张:自从有人类以来,可能就开始了对征服疾病的探索。动物尚且需要征服疾病,何况人呢?读者随便翻开一部医学史著作都可以看到,所有古老民族征服疾病的古老方法都是类似的。就见诸文字的部分而言,中国探索征服疾病的起始时间,大概要算最晚的,比古代希腊至少要晚300年,比埃及、巴比仑、印度和中美洲地区晚至少1000年。神农“尝百草”不等于神农“尝百药”。这一点,俞樾先生在19世纪就已经做过考证了。实际上,植物的药理作用是“尝”不出来的。

    说到中医中药的“巨大贡献”,这涉及一个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它。研究科学史或科学思想史的学者很清楚,中医中药在整个世界科学史上是最没有地位的,连一章都写不满。比如,你说中医中药做出了“巨大贡献”,它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古代的欧洲人用自己的医学征服过黑死病,用手术方法征服过疝气和白内障。这些都可以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中医中药征服了什么疾病呢?说它可以治疗“心气虚”?“心气虚”是什么病呢?“心气虚”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标准又是什么呢?中医中药是不是真的征服了“心气虚”呢?就科学层面说,“个案列举”是不能作为征服疾病的证据的。因此,对于你所说的“巨大贡献”还应该保持一种冷静,要在比较的基础上说这个话。当然,我不是要彻底否认我国古代先民在征服疾病的过程中无所作为,而是说中医中药对世界医学的贡献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大。
, 百拇医药
    医学属于科学。科学应该进步。否则,就可能危害人的生命安全。这与二胡是不一样的。二胡只是一种音乐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只要独特就行。进步了就可能不独特了。所以,二胡可以不进步,医学则不能不进步。中医中药由于没有寻求到自我进步的道路,它被废除是不可避免的。1923年,主张保守中医的陆渊雷说,中医被废的危机来自中医自身,而不是来自一些废除中医的口号,就是这个道理。

    记者:好。第四个问题。有网友认为,日本和韩国利用中医的理论和从中国进口的草药,制成中成药,迅速占据了国际中药95%的市场份额。而在我们看到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里面,也将中医演绎得神乎其神,说明在东亚中医还是很得到人们的认可的。而有些网友还认为,既然现在国外都在提倡中医,在中医药的发源地为什么我们要主张抛弃掉呢?

    张: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讲一点背景。

    大家都可能听说过“全球化”这个词。由于“全球化”,出国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出国的人未必都带着医生走,疾病又是难免的,于是,就有一个看病问题。欧美国家,对自己本国的公民看病,有一套医疗保障制度,那些非本国公民看病不能享受这种医疗保障,本国公民在本国看病,门槛比较低,非本国公民在所在国看病,门槛比较高。为了廉价看病,出国的人多以自己本土的土著医术作为首选。于是,中国人出国,首选看中医;印度人出国,首选看印度土医;非洲人出国,首选看非洲土医;伊朗人出国,首选看波斯土医;如此等等。中国人口众多,出国的人也很多,这个国际医疗市场就这样形成了。
, 百拇医药
    既然“有市场”,当然就有人来经营这个市场。于是,日本人经营日本人的中医药市场,欧洲人经营欧洲人的中医药市场,韩国人经营韩国的中医药市场。他们当然不会轻易丢掉这个“现有的市场”,而让中国人去占领更大的份额。所以,这些国家占有中草药95%的市场份额是可能的。

    从这个背景你可以看出,中医药占领的“国际市场”,不属于医药卫生的主流市场,而是“非主流市场”。占领多大的市场份额,也不反映中草药治病救人的水平,只反映华裔人口出国后,没有享受所在国医疗保险的人口越来越多,它所折射的,是华裔人口出国谋生非常艰难,医疗没有保障那种非常值得我们同情的现象。自从1992年,比利时报道“中草药肾病”事件以来,欧洲、美国和日本把接受中国出口中医药的“安全防线”(国内错误地把它说成“技术壁垒”)加高了。台湾、香港也跟着加高了中医药的“安全防线”。安全防线比较低的,目前就是俄国。于是,中医药出口就开始受到障碍了。对此,我已经写了《中医药“国际化热”的冷思考》一文。大家可以阅读那篇文章。

, 百拇医药     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我只浏览过大约1分钟。好像是讲古代的事。古代朝鲜人、古代日本人相信中医,这丝毫也不奇怪。日本19世纪进行了一次“脱亚”的文化改造,废除了“皇汉医学”。韩国曾经被日本占领50年,也受到过日本“脱亚”的影响。因此,现在的韩国和日本,主流医学是西医,不是中医。

    我所说的告别中医中药,不是对中医中药也来一个“破四旧”,把中医中药扫地出门。我告别中医中药的意思是:

    中医中药不能继续作为主流医学存在;中医中药的存在不得占有我国医学和科学资源;中医中药的思想和方法(尤其是《黄帝内经》和《扁鹊难经》所宣扬的那一套)必须彻底根除;在“无伤害原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原则”的约束下,保留中医中药作为我国公民的应急选择(没有西医看中医)和最后选择(西医无能为力看中医)。记者:第五个问题:有人认为,西医治标不治本,而中药标本兼治。还有认为西药的成分过于简单,西医治疗某些疾病有后遗症。而中药是来自自然生长的植物,中医没有后遗症。对于这种观点,你怎么看?
, 百拇医药
    张: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西医对“标”和“本”的认识比中医深刻得多。对于简单的阑尾炎,割掉阑尾比吃中药止痛,就更能够“治本”。当今医学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它对“标”和“本”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此外,不能说“西医治疗”有后遗症。有没有后遗症,不是治疗过程决定的,是疾病本身决定的。而且,西医对于治疗后的后遗症问题,大多可以预言。这一点中医是望尘莫及的。中药治病引起“后遗症”才是真正由于治疗而引起的。比如说,重金属中毒导致神经系统混乱,服用广防己引起“中草药肾病”,服用雷公滕引起肝中毒,等等,才是由于治疗过程引起的“后遗症”。西医的安全防线很明确。遵守西医治病的规则,不会有什么问题。国内西医出的问题,大多数属于“故意踩地雷”。中医中药则不然。不用说别的,中药连“有效期”概念都没有。你怎么可以保证中药不产生“后遗症”呢?

    记者:第六个问题,有网友认为,作为中国人要提倡废除中医,就和废除汉语一样,不可理喻。您觉得两者有可比性吗?

    张:不一样。医学属于科学范畴。科学是不断进步的。众所周知,瓦特改进纽可门蒸汽机,导致了工业革命。按照某些网络读者的说法,他改进纽可门蒸汽机的理论是“有效的”。可是,熟悉科学史的知道。他所使用的理论(热质说)是错误的。科学就是这样,它是在不断更新中进步的。
, 百拇医药
    语言属于习惯,不属于科学。只要有说汉语的人,这种语言习惯就会存在。湖南的江永曾经流行过一种“女书”,因为使用这种文字体系的人没有了,所以,它就退出历史舞台了。不过,语言也是可以被改良的。白话文替代文言文就是例子。白话文尚且可以替代文言文,科学的医学替代不科学的医学,又有何不可呢?

    记者:第七个问题,有很多网友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说明中医比西医更有效,比如网友遏飞说:我小的时候得了一场大病,西医说是白血病,又说是败血症,还说是袋子化浓性关节炎等等.差一点要椐掉我的左腿.最后是中医治好了我的病,如果按西医的方法去治,那我永远是个残疾人了。这个你如何看呢?刚刚网友曹东义也提到了中医中药在非典时期起到一定作用,对此你如何看呢。

    张:这样的举例的确很多。

    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写了《从大叶肺炎看中医“神奇”》和《谈谈“中医有效”问题》(未完),还翻译了《双盲研究:20世纪的重大科学进步》。大家还可以回去重新琢磨其中的内容。
, 百拇医药
    今天,我还想补充一点,那就是诊断标准问题。最近我看到两个资料,一个说,辽宁省有一个女孩把她的植物人妈妈唤醒了;还有一个例子也是发生在辽宁,说是一个母亲把一个曾经是“空姐”的植物人女儿也唤醒了。这两个例子,比网络上流行的“用针灸唤醒植物人”更加神奇。

    无独有偶,我昨天看到英国的一个报道,说英国医生通过对植物人的大脑造影监视发现,植物人与正常人的大脑活动是一样的。这样,植物人的诊断标准就成问题了。所谓“脑死亡”的标准也成问题了。因此,对于网络读者列举的这些个案,首先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就是,它们是不是符合医学界通行的诊断标准。上海就出现过这样的笑话,一个被某医院误诊断为晚期肝癌的病人,被医院劝回以后,做了“西医无能为力看中医”的最后选择。不知他从哪里得到一个秘方,一直坚持吃,居然存活了11年。临死之前,他献出秘方,希望这个“秘方”造福子孙后代。上海医学界非常重视。可是,经过对老先生进行尸体解剖才发现,他生前患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晚期肝癌”。

    由于我国没有及时废除中医,中医的思维习惯还在影响着我们。比如说,这个叫“遏飞”的网友,他所遇到的那位西医医生,是怎样判断他患的“败血症”或“白血病”的,是不是受了望、闻、问、切这种粗陋的诊断方式的影响,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以大叶肺炎为例。笼统地诊断出大叶肺炎,还不算合格的医生,还要诊断出导致大叶肺炎的肺炎球菌属于哪一种类型(总共有40多种),才算合格的西医。在进行这样的诊断以后,再去施治,才可能有效。中医思维在我国根深蒂固。诊断不精细、施治不严密的事情在我国时有发生。这不是“西医”有问题,而是从事西医的“医生”或诊断设备有问题。据我本人观察,所有我国西药医生所发生的问题,都与我国根深蒂固的中医思维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百拇医药
    关于中医在治疗非典中的作用,王澄先生已经有专门的文章谈到了,我完全赞同他的分析,读者可以看看他的分析文章。

    记者:第八个问题:有一位学中医的网友喜塔拉说现在中药广泛应用在日用生活品中,比如中草药牙膏和香皂以及皂荚香波等等,这不算中药的现代化吗?

    张:这不算中药现代化,而且没有什么意义。

    记者:第九个问题,有一些从事医务工作的网友也参与提问了,他们的观点是认为张先生不是专门从事医学研究的,所以对这一领域不该下此断言,你觉得这种观点成立吗?

    张:我的大学本科是学习政治理论的,但我谈论政治理论的时间很少。估计经常在网络上谈论政治的,也未必就是政治理论专业毕业的。法拉第的专业是化学,他成名在于电磁学。魏格纳的专业是气象学,成名在地质学。提出一个问题,使达尔文陷入“詹金恶梦”的,不是生物学家,而是电学家。导致数学走入集合论悖论危机的,是哲学家,不是数学家。我只谈医学哲学和医学社会学问题,不谈医学本身的问题,这有什么不可呢?我可以谈论相对论的哲学问题,出版了《相对论革命》,我为什么就不可以谈论医学哲学和医学社会学问题呢?此外,我本人从1973年就开始学习中医,我妻子也是77级5年制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我经常阅读中医著作。我从1985年开始,就经常与医学界的朋友讨论医学哲学和医学社会学问题,正式发表文章则是在今年。我是有充分的资格和信心讨论中医问题的。
, http://www.100md.com
    记者:第十个问题,有网友认为,应该走一个中间路线,即中西医结合路线,你觉得这一路线可行吗?

    张:“中西医结合”暴露出来的问题相当多。其中尤以“中药当中掺西药”造成的危害最大。最近几年国际上打击“中药掺西药”最烈。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西药被掺以后,导致西药用药不均匀,容易突破西药的安全防线;二是西药被掺以后,西药丧失了它的独立性;三是侵犯了西药(特指专利药)发明人的知识产权。中西医结合不可能为中医找到任何有意义的出路。西医医生如果要保持自己的纯洁和科学,应该尽快从“中西医结合”中脱离出来,做纯粹的西医(科学医学)。

    记者:第十一个问题,有一位网友留言赞同你的观点,认为中医没有西医先进科学,他的依据是:时代不同了,如今水,空气,土壤,都发生了变化,人参都成罗卜似的了,药性也今非昔比,在现代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西医当仁不让的要成主流医学。你赞同他的这一说法吗?

    张:中医中药不科学,主要还在于它的基本概念不能在实践领域还原,而不是植物禀性发生了变化。比如,中医的脏腑是“从理”,还是“从形”,“从理”的东西,要不要通过“从形”来理解,中医就还原不到实践中去。中医没有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病原学、化学、物理系的起码基础。它对人和人的疾病的了解,非常朦胧,却煞有介事地对人的疾病施治。这不但不科学,而且极端不尊重人的生命安全。我们倡导告别中医中药,包括告别中医不尊重人,又要装腔作势。我们主张,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要用“先吃两付药试一试”的中医思维来对待病人。至于植物的禀性,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会有些改变,但改变它们需要很长时间,自然状态下,要按地质年代计算,而且变化不会很大。1900年,西班牙的生物学家德·弗里斯已经证明过,后天获得性的性状不能在后代遗传,就是这个论断的科学依据。人参不是今天才像萝卜,而是它一直就是如此。人参既没有药用价值,也没有营养价值。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如果人参真的像中国人说的那么神奇,欧洲人会只买中国的茶叶和香料,而不买中国的人参吗?
, http://www.100md.com
    记者:因为时间关系问最后一个问题,张先生,如果你的观点被国家采纳,真的废除中医,那么中国那些中医从业者的出路在那里呢?中医将变成一种将变成一种养生和保健之道吗?

    张:中医就业难,中医医院效益不好,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由于我们没有及时采取废除中医的措施,才累积了这么多的问题。我希望这样的问题不要继续累积下去。为此,我和王澄先生都建议,尽快把中医学院的教学内容转为全面的西医。废除中医中药之后,现在中医的从业人员可以继续从事他的中医事业。我们说了,废除中医中药之后,中医可以继续作为“替代医学”存在,以满足人们的“应急选择”和“最后选择”需求。但不得允许中医继续占有国家资源。中医本来就没有医院,也没有护士和检验这一套,办中医医院干什么呢?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以后,中医生可以开个人诊所,也可以业余看病。“医术高明”的,还可以带徒弟。国家对中医生的管理也应该有所变化,其新的管理原则就是:“无伤害”、“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照章纳税”。在这三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中医生享有比现在更充分的自由。估计赚的钱也会比现在多。当然,那些不愿意继续在中医界呆的,可以转做其它工作。李扬是学机械的,转做配音演员,不是蛮好吗?我的本科是学政治理论的,现在我做科学思想史研究,也觉得不错,甚至还有归宿感。何必要吊死在中医这棵歪脖子树上呢?中医学院毕业的,还有几个在那里搞中医,这谁都心知肚明。
, 百拇医药
    另外,我劝读者,不要接受任何中药养生。几乎所有的中药养生都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蕴含的不安全性因素至今不明。古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曾经用中药养生,没有一个表现了正面作用。基本素食、营养均衡、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检查身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才能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因为时间关系,我的回答就到这里。感谢“和训”网给我这个机会,来讨论中医中药问题。也感谢来到这个网看贴和发表意见的网友。中医中药问题,从19世纪末提出来至今还没有结论。大家可以继续讨论下去,争取把这个事情做得比我们的前人更有成效。

    我在长沙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再见!,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