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老人能有20岁的心
专家说,吸烟、不运动、饮食不健康、肥胖的人,心脏老得快
编者按:
今年的9月24日是第五个“世界心脏日”,今年的主题是“你的心有多年轻”(How young is your heart)。其意义就是警告人们,心血管疾病不仅是很多老人的死因,事实上也严重威胁着年轻人的生命。而专家呼吁,心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控的,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并不难,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有句著名的广告语是“60岁的人,30岁的心脏”抑或“30岁的人,60岁的心脏”,这在医学上有没有根据呢?答案是肯定的。日前,在世界心脏联盟举办的“年轻的心”全球心脏健康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高润霖指出,在我国大概每15秒钟就有一个人被心血管病夺去生命,而90%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则明确提出,心脏的健康不是靠年龄来界定的。
, http://www.100md.com
发展中国家“未富先病”
9月2—6日,世界心脏病学术大会(WCC)和欧洲心脏病学术大会(ES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联合举办,在这次学术盛会上传达出这样一个观点——全世界正面临着一种“孪生”的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尽管多年来鼓励戒烟、控制高血压和胆固醇,很多人推迟了死亡时间,但随着社会迅速老龄化,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还是很多;另一方面,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心肌梗死的患病率、死亡率明显增加,而且年轻化趋势极为显著。
胡大一教授说,我国的情况就是属于上述的后者,“三四十岁正是人生的高峰时期,但很多年轻人却面临着心血管病致残致死的威胁”。
人老不等于心老
人为什么年纪轻轻就会得心血管病?胡大一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是从青少年开始的。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医生对300名死亡的年轻士兵进行了尸检,发现77.3%的人血管里有粥样硬化斑块,39%已经有了阻塞性斑块。2001年,美国人在262个因车祸死亡的年轻人心脏里,发现20%有动脉硬化斑块。而在50岁以上的人群里,这个比例为85%。“所以,心血管病绝对不是一个老年病,等年纪大了再去预防是危险的。”
, http://www.100md.com
胡教授还列举了中国人自己的资料,从1985—1999年的14年间,北京市35—45岁男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增加了154%。胡教授痛心地说,英年早逝对中国人才来说是最大的浪费,“这个年龄的男性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应酬,没有维护健康的意识”。
胡大一强调,一个老人的心脏可以很健康,而一个年轻人的不一定健康。根据英国利物浦的一项调查,一些退役的职业运动员长年坚持运动,不吸烟,他们的心血管状况相当于20岁左右的人;反之,那些吸烟、不运动、饮食不健康、肥胖的20岁年轻人的心脏跟60—70岁老人的心脏状况差不多。正如这次世界心脏大会主席弗斯特所说,后者心脏的老龄化过程非常快。
心血管病可防可控
很多人觉得,身体是父母给的,得不得心脏病是基因决定的。对此,胡大一教授进行了批驳。他说,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了答案。根据5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的调查研究,人们发现,心血管病的主导因素不是遗传因素,而是不良的生活方式,“这个研究可谓揭开了心血管疾病神秘的面纱”。
既然是生活方式病,它就是可以控制的。胡大一指出,10个心肌梗死9个可预防,6个心肌梗死5个可预测。他呼吁大家记住跟自己健康生命相关的几个数字,“第一个是‘0’,吸烟一定是零控制;第二个是‘5’,总胆固醇降到5毫摩尔/升以下;第三个是‘30’,每天运动30分钟;第四个是‘140/90’,把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 http://www.100md.com(张彤)
编者按:
今年的9月24日是第五个“世界心脏日”,今年的主题是“你的心有多年轻”(How young is your heart)。其意义就是警告人们,心血管疾病不仅是很多老人的死因,事实上也严重威胁着年轻人的生命。而专家呼吁,心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控的,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并不难,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有句著名的广告语是“60岁的人,30岁的心脏”抑或“30岁的人,60岁的心脏”,这在医学上有没有根据呢?答案是肯定的。日前,在世界心脏联盟举办的“年轻的心”全球心脏健康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高润霖指出,在我国大概每15秒钟就有一个人被心血管病夺去生命,而90%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则明确提出,心脏的健康不是靠年龄来界定的。
, http://www.100md.com
发展中国家“未富先病”
9月2—6日,世界心脏病学术大会(WCC)和欧洲心脏病学术大会(ES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联合举办,在这次学术盛会上传达出这样一个观点——全世界正面临着一种“孪生”的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尽管多年来鼓励戒烟、控制高血压和胆固醇,很多人推迟了死亡时间,但随着社会迅速老龄化,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还是很多;另一方面,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心肌梗死的患病率、死亡率明显增加,而且年轻化趋势极为显著。
胡大一教授说,我国的情况就是属于上述的后者,“三四十岁正是人生的高峰时期,但很多年轻人却面临着心血管病致残致死的威胁”。
人老不等于心老
人为什么年纪轻轻就会得心血管病?胡大一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是从青少年开始的。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医生对300名死亡的年轻士兵进行了尸检,发现77.3%的人血管里有粥样硬化斑块,39%已经有了阻塞性斑块。2001年,美国人在262个因车祸死亡的年轻人心脏里,发现20%有动脉硬化斑块。而在50岁以上的人群里,这个比例为85%。“所以,心血管病绝对不是一个老年病,等年纪大了再去预防是危险的。”
, http://www.100md.com
胡教授还列举了中国人自己的资料,从1985—1999年的14年间,北京市35—45岁男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增加了154%。胡教授痛心地说,英年早逝对中国人才来说是最大的浪费,“这个年龄的男性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应酬,没有维护健康的意识”。
胡大一强调,一个老人的心脏可以很健康,而一个年轻人的不一定健康。根据英国利物浦的一项调查,一些退役的职业运动员长年坚持运动,不吸烟,他们的心血管状况相当于20岁左右的人;反之,那些吸烟、不运动、饮食不健康、肥胖的20岁年轻人的心脏跟60—70岁老人的心脏状况差不多。正如这次世界心脏大会主席弗斯特所说,后者心脏的老龄化过程非常快。
心血管病可防可控
很多人觉得,身体是父母给的,得不得心脏病是基因决定的。对此,胡大一教授进行了批驳。他说,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了答案。根据5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的调查研究,人们发现,心血管病的主导因素不是遗传因素,而是不良的生活方式,“这个研究可谓揭开了心血管疾病神秘的面纱”。
既然是生活方式病,它就是可以控制的。胡大一指出,10个心肌梗死9个可预防,6个心肌梗死5个可预测。他呼吁大家记住跟自己健康生命相关的几个数字,“第一个是‘0’,吸烟一定是零控制;第二个是‘5’,总胆固醇降到5毫摩尔/升以下;第三个是‘30’,每天运动30分钟;第四个是‘140/90’,把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 http://www.100md.com(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