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8307
药品也敢缺斤少两(警钟)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17日 《生命时报》 2006.10.17
     据报载,广州某知名三级甲等医院出现了一件怪事,用来治疗神经性皮炎的复方醋酸×××注射液,价格较低,说明书标的是10毫升,但用注射器抽出来,只有9毫升。其实,这种“缺斤少两”的伎俩多年前就有人玩过,只不过那时干这种勾当的都是些非法药品加工点和不法药品代理商,而现在一些正规药厂为了降低成本,占据市场,也开始动起了歪念头。

    据了解,除了注射液装量不足以外,药品“缺斤少两”还有其他形式,如篡改药品剂量,明明生产的片剂规格为0.125克,却在参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时,谎称规格为0.25克。还有就是降低原料的选用标准,最常见的是在中成药生产过程中用普通药材代替地道药材,比如用水牛膝代替怀牛膝,用人工牛黄代替天然牛黄等。

    药品“缺斤少两”的后果是严重的。药品剂量不足,患者服用后起效慢,病程延长,原先住院一周即可痊愈的病,现在得住10天左右,于是总治疗费用居高不下。另外,患者治疗周期拉长,必然导致医院病床周转困难,看病住院要排长队等候。

    药品“缺斤少两”何以沉渣泛起?细究起来,不外乎这样几个原因:一是药品生产的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一种药品可能有数百家企业在生产,为了有效占领市场,个别企业便偷工减料。二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漏洞。有些地区在集中采购中过分强调价格因素,忽视对药品质量的监管,导致一些好药、贵药出局,而质量差的“廉价药”中标。以往,针对国家的药品降价政策,一些药厂搞“一降价就失踪”,将药品换个名字继续卖高价。可今年国家药监局重新对上市药品进行审核登记,并对药品的商品名进行了规范,搞“失踪”行不通了。于是,个别企业便想到了“缺斤少两”。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在于企业自律,另一方面则依赖政府部门监管政策的调整。其实,控制药品质量比控制药品价格更重要。理顺医药管理体制,让药品价格和医生的劳务价格趋向合理,减少药品价格的中间环节,才是杜绝药品“缺斤少两”的关键举措。, http://www.100md.com(张铁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