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7897
生的机会由医患共同创造(医生手记)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8日 《生命时报》 2006.11.28
生的机会由医患共同创造(医生手记)

     吴清玉,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是我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从事心脏外科临床工作30年,在心血管外科治疗、科研,特别是先天性复杂心脏畸形手术方面,手术疗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获得过多项国家级、部级成果奖,为我国心脏外科治疗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今世界,医学和其他学科一起不断发展进步,过去认为不能手术或者手术效果不好的疾病,比如各种复杂的心脏病,现在很多都能手术治疗了,很多病人因此获得了新生。

    但是,危险复杂的手术风险大,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意外,如何权衡利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多时候,对一个病人来说,接受手术有50%的生存机会,但也有50%的可能不好。但如果放弃手术,病人就没有了生存的希望。作为医生,应该为这50%的生存机会而努力。如果有100个这样的病人,手术成功几率是50%,那么医生能救活这100人中的50个;如果不去努力,这50人也没有了。

    从表面上看,治病的过程是医生在起作用,能不能治好病,在于医生的技术水平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但更重要的是,治病始终离不开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上面所说的50%的机会,实际上是医生和患者各占一半。如果患者本人或者家属不愿意承担手术风险,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拒绝手术,医生是不可能把病人拉到手术台上去的。同样,如果家属和患者期望值很高,对疾病和手术本身缺乏理解,不知道手术中有很多因素是不好控制的,希望手术都100%成功,医生也可能放弃手术。

    2001年,有位天津患者心脏功能实在不行了,需要植入一个人工左心室装置,通俗地说就是“人工心脏”。我当时跟家属说,这种“人工心脏”咱们国家没人换过。但是病人和他的家人都说:“吴院长,我们信得过你,你就给我们做吧。即使病情不好了,我们也感谢你。”那个装置在腹壁下面,电线连上电池,帮助他生存了两年零一个月。到了2003年“非典”期间,装置出了问题,必须要换心脏。家属找到我,我说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他们去找了很多专家,也没人愿意给他做,最后还是找到我。当时我想,这个病人太不容易了,两年来,他忍受着人工心脏的噪音,坚持吃药,家属做了很多护理工作,让他活过来了,我们不应该放弃。最后,我们连人工心脏和他自己的心脏全部拿掉,换上了一个健康的心脏。换心脏说起来很简单,但要想到他这是第二次换心。因为做过一次手术,用着抗凝药,伤口里面粘连得很厉害,所以要从胸部到腹部开一个很大的切口,对此家属非常理解。当时我们为这个手术前后准备了30多天,就是想尽一切帮助这个病人,帮助这个家庭。后来病人痊愈了,直到今天还在上班。

    我想说的是,医患应该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互相信任、帮助、支持、合作,共同与疾病抗争,才能取得成功。很多时候,我们医生不知道奋战十多个小时的结果是什么,但是医生和家属的心情是一样的。就像一个人溺水了,能不能救他是一回事,但去不去救是另一回事,这也是一种责任。

    (张彤根据搜狐访谈整理), 百拇医药(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吴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