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02138
小医院,大成果
---三门峡市离退休职工医院骆书信和他的腰椎间盘治疗专利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23日 医药卫生报
     李虎(化名),安徽阜阳人,农民,患腰椎间盘突出症五年,几乎丧失劳动能力,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就在他几乎丧失信心、家庭生活行将发生更大改变的时候,工友告诉他,河南三门峡市离退休职工医院可以治好这种病,使他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怀揣5000余元的血汗钱,辗转了1000多公里,专程来到这里。结果前后不到30分钟,花了不到150元,多年的痛苦全无了,他两眼直直盯着主治医生骆书信,怎么都不相信这是事实。他将信将疑地在附近住了几天,因为他不相信这是真的。结果什么事也没有。临走时,两眼含泪,拿出一叠钱,硬往骆书信手中塞。还不住地说:“你治好了我的病,也救了我一家!”经过一年来数次电话随访,他均高兴地说:“好着呢!我又能干重体力活了。”

    这就是三门峡市离退休职工医院的院长骆书信,历经十余年潜心研究,发明的专利项目“快解式脊柱治疗椅”的神奇功效。十余年来,在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相关的运动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骆书信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医生,获得了令业界侧目,让患者称奇的成果。
, http://www.100md.com
    一、小人物解决的大问题

    三门峡市离退休职工医院在当地是一个不起眼的基层小医院,作为这样一个医院的头儿,不论从级别、地位或是手中的权力等方面来看,都不能算作“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不点医院的“小人物”,十余年来却结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快解式脊柱治疗椅”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专利号:ZL02247070.0,时间2003年;

    “坐式牵引旋转捻压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2004年获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奖励证书号04-2-013。

    1998年承担三门峡市科技攻关项目一项,项目名称:“坐式牵引旋转捻压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并获“三门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奖励证书号:9810。

    目前正在进行的科技攻关项目是:温经通络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疾病的临床研究。该项目已取得重要进展,已计划申报国家专利;
, 百拇医药
    坐式脊柱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关节病的临床研究也已经立项;

    与三门峡市疾病控制中心联合进行的“三门峡市城区居民高血压行为危险因素调查和干预研究”,目前正在顺利实施中。

    此外,他所领导的医院,还先后被确定为:三门峡市社会医疗保险、工伤生育保险、人寿保险及残疾人康复定点医院。该院还是中华医学会三门峡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日常办事机构……。

    如同进入盛果期的桃李树,他和他的医院还有许多含苞待放的花蕾在孕育之中。

    二、“傻呆呆”的院长和他的知识型医院

    就像许多关于科学家的经典笑话一样,有关这位院长大人的生活趣闻也有一箩筐。也许,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群走火入魔的人们,才有了电灯电话、有了相对论和万有引力理论,我们的生活才能像今天这样幸福安康。他们牺牲了常人无法舍弃的生活情趣,换来的是千家万户爽朗的笑声。
, http://www.100md.com
    作为三门峡市离退休职工医院院长的骆书信,男,今年50岁,大学文化,中西医结合副主

    任医师,快解式脊柱治疗椅专利发明人。

    然而,如果他站在你面前,你是怎么都不敢将他与上述闪光的头衔联系起来的。

    除了近视眼镜后面那双虽然不大,但透着灵气的眼睛外,全身实在找不出与“专家”“知识分子”有瓜葛的地方。一脸饱经风霜的皱纹,一身土里土气的穿戴,一口浓重醇厚的乡音,就是他给人的最初印象。

    50年前,骆书信出生于豫西边陲卢氏县一个风景怡人的小山村。但生活并没有为他呈现山花烂漫般的艳丽色彩。他的父亲是一位朴实正直的农民,饱受痨病折磨,也许从那时起,一粒小小的种子开始在骆书信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那就是自己将来要成为一名医生,为人们解除病痛。除了在四面跑风的破庙里念书认字、在昏暗的豆油灯下写作业之外,割草,拾柴,放牛,放羊,这便是他的全部童年和少年。求学之路是艰苦的,冬天,寒风凛冽、雨雪交加,书信小小的身影在陡峭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因为穷,寒冬腊月连棉鞋也穿不起的他,脚后跟被冻开了一道道血口,又生满冻疮,每迈一步都疼得倒吸凉气。尽管吃不饱、穿不暖,但并不妨碍他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 百拇医药
    生活给予了他更多的磨难,同时也造就了他自立、自强的坚韧性格。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后,作为家里的老大,他用羸弱的身板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父亲的痨病复发了,咳喘不止,骨瘦如柴。尽管当时有治愈这种病的特效药链霉素,但要计划供应给城里人,农民是没有份儿的,即便可以“走后门”弄到,他们家也买不起。眼看着家里的顶梁柱将折断,母亲只会落泪,弟弟们则整天闹着要吃,身为大哥,他这时才真正知道“大哥”二字的份量。好在大山里有的是天然药材,他按照邻村那个半医半仙的指点,上山挖了些草根根,回来煮了,服侍父亲喝下。也是上天有眼,他父亲的病情渐渐好转了。居然能下地劳动了。欢乐又回到了这个贫穷的家。也就因此,他开始定位自己的人生了。他要当一名农民医生(当时叫赤脚医生)。用自己的知识和大山里的药材来为既缺医少药,又贫穷落后的父老乡亲们治疾疗伤。当时的大队支书(村支书)是个虽不识字,但却知道念书有用的农民。送他上了县里的卫生学校。从那时开始,他就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很快,他就在周围的农民中有了小小的名气,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他也自得其乐地背着药箱奔波于十里八乡之间。
, 百拇医药
    也可能是上苍对这个苦命的山里娃的恩赐,1977年12月,他参加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他被录取到了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尽管这并非他理想的殿堂,但在当年卢氏北山2个公社近400名考生中他是唯一的。在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中也算佼佼者了。

    尽管他专修的是中医专业,但他不管这些,他是多么饥渴而且贪婪地吸吮于百花丛中,以酿制芬芳馥郁的医学蜜糖。学习成绩是优秀的,很快,他就成了那些专

    家教授们的得意门生了。老中医先生把自己的看家本领传授给了他,西医教授们则时常为这个总不满足的学生开小灶。他要么

    常常被老师叫去帮助整理教案和论文,要么整天泡在解剖、生理、病理等实验室里,有时实在困了,就爬在摆满尸体和骨骼的实验台上偷个懒,然后继续翻弄那些令人发悚的散发着刺鼻防腐药味的各种尸体或组织器官。

    学校的时光是短暂的,但在这短短的三年中,他已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别人要么以中医见长,要么以西医主打,他则是中西医均能得心应手。因此,在以后的行医生涯中,他能以中西医并用,两条腿大步向前走。
, http://www.100md.com
    毕业后的路子比其艰难的过去已是平坦的多了。与常人一样,他娶妻育子,过着平实安定的生活。他是一个听话的党员,频繁奉调转换工作单位,先是在乡医院之间,然后是县里,再后到三门峡市卫生学校,最后,他接管了一个濒临倒闭的市商业职工医院,成立了现在的三门峡市离退休职工医院。这期间虽然间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一些文章之外,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在他身上表现出的怪异性格倒时常成了他的同学和朋友们的笑柄或茶余饭后的谈资。

    首先是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工作的投入几乎到了发傻的程度。他身边的人都这么说:“骆院长对事业那可真是玩命干,甚至几近发呆。你和他说话,他似乎在听,但过后一问,根本就没听!经常忘记自己吃的什么,由于他家爱吃糊涂面条,每当有问:“吃的什么?”,他均以“糊涂面”作答,而不论时间是早上或是晚上;骑自行车出去了,要么忘记了上锁,要么回来时却怎么也想不起放哪儿了,以致于经常丢自行车,到后来干脆搞一辆又旧又破的自行车骑着,当有人借他的破自行车取笑他时,他则说:这是‘三心车’,好得很,骑着顺心,放下省心,丢了不难心。院里的同事说,老骆不知道酱油多少钱一瓶,不知道衣服该如何穿,……。但人身上的200多块骨头,无数个各种各样的组织器官等,每一个在什么位置,什么形状,什么功能,以及透视化验方面的各种数值等,他都能一口清;在社交场合或是应酬方面,他有时木讷地几乎发呆,但如果说起艰涩枯燥的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他则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在他的家里和办公室里你看不到像样的摆设,却到处是书和杂志。除医学外,他涉猎的书很杂,什么都看。他常常没时间回家,又记不得何时该吃饭,饿了,就往嘴里胡乱塞些方便面之类的东西。
, http://www.100md.com
    也许正是这种“傻劲”,在造就了他怪异的性格的同时也丰富了他聪明的大脑。医学方面就不比说了。他可以翻阅日语杂志,从中吸取国外的医学精华;他很早就可以熟练操作计算机,他的医院是在该市最早用计算机进行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而管理软件就是他和另一个同学合作设计的,现在已经在当地推广应用了十余家医院。

    生活中,他还是一个乐善好施,充满关爱的人,尽管自己并不富裕,但不论是单位职工,亲戚朋友,甚至素昧平生,只要是有困难的,不论是否求到他,他知道后都要伸出温暖的手。他前后资助过三个辍学的孩子,其中一个已经大学毕业,并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他一生资助过的人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他更说不清。

    散漫与专注、木讷与聪慧,这些看似矛盾的特质在骆书信身上安和谐共处。在他身上表现出了当今社会上难得一见的简单而又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谐而又融洽的同志情意;也表现出了友爱慈善的亲和力和令人信服的感召力。

    尽管他的医院现在还是一个较不知名的医院,但却汇聚了一批在当地知名的,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如:口腔科主
, http://www.100md.com
    任医师周宝山,195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是80年代三门峡仅有的几个主

    任医师之一;骨伤科主

    任医师张钊,1959年毕业于大连医学院,是三门峡市为数不多的曾长期在大学中既任教又临床的学者;还有外科副主

    任医师陈自禄,五官科副主

    任医师韩守升,均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

    这些人早年均抱着悬壶济世之心,走进大学殿堂,又怀着报国之志走向社会。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在简陋的条件下攻下了一个个难关,许多行将枯萎的生命之花在他们手中得以重新绽放。后来,他们一个个从原来的大医院退休了,并坚辞了医院的挽留和其它地方高薪诚聘,而是陆续来到离退休职工医院这个小而清贫的地方,没有谈待遇,也没有讲条件,情愿与这个土里土气的院长合作共事,奉献余热。骆书信也与他们结成了忘年之交。
, http://www.100md.com
    这批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前面提到过的张钊大夫,他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科研项目重要参与人之一,与“邋里邋遢”的院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钊是一个衣着考究的,面容清癯的,精神矍铄的长者。他是一位饱经沧桑,信念执着,谦逊随和的老知识分子。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和临床的缘故,他在医学上,尤其是运动外科和神经外科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他往往独辟蹊径,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院长和一批这样专家学者,也使得骆书信的离退休职工医院,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又像一个顽强的团队,更像是一个散发着浓郁书香的学校。在他的医院里,尽管职工的年龄、学历、知识层次参差不齐,但无论是医生、护士甚至勤杂工,几乎每个人可以熟练地操作电脑,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奋斗目标。其中,有提升学历层次的,有进行专题研究的,还有补外语备战考研的。在他的医院看不到打扑克,搓麻将和上网打游戏的;在他的医院,职工参加在职网络教育比例在市内同行中最高;在他的医院,医患纠纷和职工矛盾是同类型医院中最少的……。白发苍苍的病人说:这个医院是向平民开的,我们在这里感到温暖;医院的老专家说:这里像个家庭,我们在这里有归属感;医院的职工说:我们的医院像个学校,我们好像又回到了课堂。
, http://www.100md.com
    如同碳原素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产生出性质完全不同的煤、石墨和金刚石一样,人的不同组合也会产生出超过单个个体十倍百倍的能量。骆书信、张钊、周宝山、陈自禄……。在这样的组合中,这样的土壤中,在这样的环境下,能不开出耀眼的科技之花吗?

    三、他要攻下这个难题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花儿,曾经浸透了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冰心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非常普遍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研究所所长、解放军304医院骨科主

    任侯树勋教授,2005年6月25日做客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直播节目时说:“腰痛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仅次于感冒。据统计,成年人一生中几乎80%的人都有过腰痛的经历。美国有统计表明,从85年到96年十年间因为腰痛引起的伤残的发病率增加了168%。因此腰痛确实是一个影响生活和劳动力的严重的疾病。”有资料显示,该病在20-60岁年龄段的发病率为20-25%,其中有15%的患者有明显的腰腿疼痛,活动受限的症状,有15%的患者由于活动严重受限,甚至导致下肢瘫痪而需要手术治疗。
, 百拇医药
    而且,此病一般多发于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以及长期一个体位工作者(如司机,公务员等),且农村多于城市,男性多于女性。然而,大凡越是体力劳动者,他们的腰越重要。因为他不但是自身的必需,甚至是一家人的脊梁。常有因一人患腰椎间盘突出症丧失劳动能力后,一家人因此生活无着的事例。因为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古今中外治疗这种病的方法可谓门类繁多。抛开那些卖档吹嘘骗钱的不说,就目前国家权威机构认可的治疗方法就有十余种。一般为:非手术治疗的,手术治疗的,介入治疗的,以及药物治疗等。但疗效却难尽人意,要么效果不明显,要么复发率高,要么治疗时间长,病人痛苦多,要么费用昂贵,使一般人望而却步。而吃这碗饭的医生和医疗机构也是林林总总,良莠不齐。有叫诊所的,有叫医院的,还有叫研究所的等。总之,官办的,民营的,大张旗鼓堂而皇之的,揉揉揣揣小打小闹的。因为病人多的是,有病乱投医的也多的是……。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他,看到过的这类病太多了,他也深知这种病给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的伤害,他更知道劳动者口袋内的钱的分量……。
, http://www.100md.com
    需要,在某些人那里是一个发财的商机,但在骆书信这里却成了学校和希望。他要独辟蹊径,寻求一种操作简单、疗效好、疗程短、痛苦小、使病人花钱少的治疗手段。都说熊掌和鱼不能兼得,他却硬要碰一碰这块硬骨头。其实在此之前,他就用在学校

    时老师传授给他的一些方法治疗本病,收到一定的疗效。1995年与

    张钊教授走到一起后,他就注意到老教授用牵引与斜扳相结合的手法治疗此病,每每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决心掌握并发展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是将病人固定的椅子上,医生设法用力将病人的腰椎间拉开,再根据病变的部位和椎间盘突出的程度等,在瞬间用旋转,推压,松解等一整套手法进行治疗。这是老教授师承前人又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创新出的一套手法。这套手法由于难掌握,而且费力气又不赚钱等,一直没有传人。骆书信这个好学的求知者,虚心地

    向老教授求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月,他已经可以独立进行治疗了。同时,在老教授的指导下,他又从解剖、生理、病理等角度对这种方法的治疗原理进行了系统地阐述,使之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 百拇医药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他们俩都遇到一个同样的难题,就是每当遇到人高马大,体格强壮的病人时,便格外费劲了。因为这些病人的肌肉张力大,要想把他们的椎体拉开,别说是身材矮小的他和年迈体弱的老教授,就是柔道高手也勉为其难。而拉不开椎体,疗效就不好。一次,一个又高又胖的警察,让其治疗,结果是挣断了骆书信腰带,累犯了老教授的心脏病,还是没有收到满意的效果。他们曾经想借助牵引床,但经考察,一套牵引床不但价格昂贵,而且最大的缺点在于当椎体拉开后,由于受床体的限制,医生无法进行手法捻压和斜扳复位,更不要说瞬间松解了。

    要想既能拉开椎体,又能让医生活动自如地进行治疗,最好的办法是让病人采取坐位,以便为医生腾出施术空间。这样就需要一种坐式的牵引器械。但他们咨询了国内许多厂家,并在网上查询,市场上根本没有这种治疗器械。怎么办呢?从“一穷二白”生活中走出来的人,最懂得“自力更生”。于是他们就开始摸索着自己生产一台设备,来解决这一问题。

    没有经费、没有经验、没有技术,骆书信的科研之路注定要布满荆棘与磨难,时间老人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切,默默地注视和见证着这个孤独而勇敢的探索者。
, http://www.100md.com
    别人或许是一门心思进行研究试验,但他必须在业余,在晚上。因为白天他是这个医院的院长,有几十张嘴要靠他吃饭(因为他的医院不是官办的,没有一分钱的财政拨款)。他也有家庭和亲情,他的妻子和一双儿女也需要他的温暖。他住在农村的小脚妈妈和卧病在床的老父亲也需要他的关照;他也是一个血肉之躯,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的花花世界也会频频向他招手……。

    然而,他那傻呆呆的痴病又犯了,在别人看来根本不可能成功的东西,他却非要去试一试。他相信成功没有秘诀,也没有捷径可言。他就像坠入情网的少年一样,狂热地迷恋上了 “腰椎治疗器”的研发工作。

    就像是喷薄的岩浆终于找到了火山口,要使出浑身的解数,去征服这最后的高峰。最困难的日子里,他一遍遍地用名人志士的故事来激励自己:莱特兄弟制造的第一架飞机据说是在修自行车的作坊中造出的;中国第一辆红旗牌小轿车据说是靠铁锤敲出的,陈景润摘取数学王冠上明珠是用几大麻袋手演纸换来的……。那是一种什么精神?意志坚强,自力更生,经得起困难和挫折,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 百拇医药
    他的生活也像众多走火入魔的科学家一样开始凌乱不堪,办公室和卧室成了他的实验室和车间。床上,地上到处零乱摆放着他从废品堆中捡来的螺丝,齿轮等机件。有的张牙舞爪,有的锈迹斑斑,且散发着难闻的油污味。桌子上摆着一台自己攒的计算机。那是他唯一的奢侈品,是用来绘图,上网查资料用的。计算机的旁边零乱地放着许多纸,有些画着歪歪扭扭的图形,那是它心目中的治疗器的草图;有些写了些只有他能看懂的字或符号,那是他记录的数据、说明、体会以及计算公式等。

    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像淘金者一样穿梭于市内废品收购站与五金工厂之间,甚至多次被当作拾荒者被呵斥。

    有些必须加工的零件,他则骑着破自行车四处求援。大点儿的工厂根本不会接待他,小点儿的加工厂又无法满足要求。一次为了加几个零件,一连数天,他跑遍了市区的大街小巷,最后他试着走进了一个将要倒闭的机修厂。因为经营不善,能飞的人都各自飞了,留下几个飞不动的在看摊儿,其中只有一个有残疾的工人师傅可以操作机床。处于对医生的好感,那个残疾师傅答应给他试一试。这真是喜出望外。但真的做起来,又难了。首先是没有理想的加工坯子。一个只需要直径10公分的零件,硬是在全厂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钢坯。也难怪,有用的,能搬得动都被卖光或偷光了,他们无奈,只得将一根15公分粗2米长的钢柱子抬到工作台上,用钢锯一点一点地往下锯;其次是工人师傅根本看不懂他画的是什么东西。因为他只是凭想象比着葫芦画瓢。而加工者要求的是标准的图纸。要求给出具体的数据,如精度,曲率,光洁度等。而之前,骆书信哪里只道这些。他只知道血压、心率、红细胞等。他们两人就好像两个语言不通的外国人,彼此都无法弄清对方的意图。常常是一方讲得口干舌燥,而另一方则是一头雾水。有时急了,他干脆像小孩子捏泥人一样,挖把土和成泥,再捏成他心目中形状,让其依照加工。也真难为了工人师傅,由于没有标准尺寸,加工出来的东西不是大就是小,大了还好说,小了就只有重来。好在工厂也没有什么活儿,车间倒成了他一个很好的试验室。
, 百拇医药
    科学试验来不得半点虚假,尤其是医学试验,动辄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马虎不得。在治疗仪的设计过程中,牵引力的控制和快速解除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也是治疗器制造中的难点,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能承受的拉力也不同,如果拉力小了,医生无法行使手法治疗,拉力大了,又有可能给病人造成损伤,甚至造成事故;快速解除即是在瞬间让处于牵引状态下的机器完全解除牵引,否则将前功尽弃。按常规,这是需要在特殊条件下,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测试的,但他那里能这样,他所有的就只有自己的躯体和那压不弯的腰。没有人敢做人体实验,他只能一次次,一遍遍地在自己孱弱的身上进行拉力强度和快解速度的试验。他由于两次车祸,曾折断过6根肋骨,留下了后遗症。而拉力试验又必须使用束胸固定带紧紧束起胸部。每拉一次,都是对他的一种折磨。但他只有忍着,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测试到比较准确的强度。快解试验就更难了,因为影响它的因素很多,如传动、力矩、材料等,都将影响到快解的速度。他只有一样一样去寻找,然后一次一次地在自己身上进行测试。令人烦的是,稍有不慎,或材料选用不当,快解时吊环就会砸在头上,一砸就是一个包,常常是旧包还未消下去,新包就又起来了。后来他让妻子缝了一个厚厚的棉帽子套在头上,以减轻砸到头上的疼痛。
, 百拇医药
    他清楚,性能良好,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是任何一种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别人的帮助下,他从解剖学,生理病理学的角度出发,一次次调整设计方案,精确计算出每个系统,每个部件应承受的压力、拉力等。力争简化过程,增大动力输出,提高操作的灵活性和治疗的安全性等。仅传动和快解装置,他就先后试着用气动装置,但气源问题出了偏差;然后又改用液压装置,成本虽可以下降,操作起来却麻烦了许多;最后又用程控电动等,如此反复试验,每次对于他都是一次毅力的考验和精力的透支。时常因要通过一个试验,他会数天吃住在他其实是实验室的办公室里。

    从1995年,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理论的确立,到“快解式脊柱治疗椅”设计原理获得专利,再到一代一代脊柱治疗器的研制,一直到现在程现在我们面前的程序控制的治疗器的诞生,十余年,3000多个日日夜夜,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尝试,善意的误会飞入了他的眼帘,无知的嘲讽钻进了他的耳廓,他就像堂基坷德一样,独立而顽强地挑战矗立面前的巨人。他像是不知疲倦的春蚕,大口大口地吞下苦涩的桑叶,再转化成纤纤细丝,为人们奉献出霓裳;他那原本憔悴的脸又显得苍老了许多,但换来的是一个个病人满意的微笑;他那原本瘦弱身躯现在又加上了弯曲的腰,但换来的是一个个病人挺直的脊梁。
, http://www.100md.com
    终于,新的治疗器,不但实现了他当初的设计愿望:低成本,高性能,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外,还是治疗功能扩大到了颈椎病以及其它脊柱疾患方面。朋友们建议将他的新机型命名为“白天鹅”,不仅因为三门峡是白天鹅的故乡,更重要的是为了记住这艰难研制过程。

    四、他想让“白天鹅”飞向远方

    三门峡市科技部门的同志认真地考查了他的“程控脊柱治疗椅”和令人信服治疗效果后,大力支持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专利申请,并于2003年6月获得了国家专利。

    怀揣着专利证书,看着每天络绎不绝的病人,他美滋滋的想,这么好的东西,对解除千百万患者的痛苦,大幅度降低治疗成本等方面都是了不起的贡献,过不了多久,有关部门自然会找上门来,说不定还能有一笔不小的科研经费拨到自己账上呢。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始终无人问津。在网上发布了一次性转让专利的信息,却如石沉大海。他陷入深思,难道是自己的发明不切实际还是设计错误……?
, 百拇医药
    他决定再次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一次彻底的检验。在近一年长的时间内,他共查阅了国内外2000余篇的有关论文,请教了十几位专家学者。他们都从解剖、生理、病理等各个方面肯定了他的发明原理的正确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又从统计学角度入手制订了严格的临床观察试验方案。他不厌其烦地将每个接受治疗患者的基本情况,体格状况,病理变化,治疗经过,随访情况等,详细记录在案,以便进行准确的疗效定位。这些工作本来可以让助手做的,但他不,他要亲自进行,他要让他的观察数据100%的准确,他要让他公布的治愈率经得起历史,经得起任何权威机构的检验。通过对300余例患者严密的观察试验,他得到的数据与以前的结果完全吻合,治愈率78%,总有效率97%,每人平均治疗2次,每次平均30分钟。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成绩啊,仅将治疗时间缩短为2次,每次30分钟一项,就可以减轻患者多么大的负担,创造多么大的社会价值啊!

    既然理论科学,疗效确切,方法简单,那为什么无人问津呢?他的朋友的一番话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好产品需要推广、仅凭一个好主意是不能轻松叩开市场这扇大门的。谁会相信你是个被褐怀玉之人呢?是啊,农夫怀中的石头,谁会认为是荆山之玉呢?
, http://www.100md.com
    他的那股子从不言败的倔强劲又来了,他不能也不愿看到“明珠暗投、美玉蒙尘”的状况发生。患者一双双焦灼、期盼的目光给了他莫大的勇气,他决心要让这项成果造福于更多的人们,他要让他的“白天鹅”飞向远方,去播撒自己近十年的心血,普济那些受着病痛折磨的患者。

    他背着妻子,又一次动用为孩子上大学积攒的钱,请一个有规模的工厂为自己的机器进行了彻底的改进和包装。然后怀揣着专利证书和实验数据,由市里到省里甚至北京,叩开了一扇扇他既敬畏又陌生的大门,科技、卫生、医药、工商、技术监督等。他甚至设法进入一些全国性的医学学术会议,悄悄将自己椎间盘治疗理论和治疗器介绍资料塞进与会者的资料中。

    由于河南省个别厅局的公务员亲自体验过他的治疗器的神奇疗效,在他们的积极推荐和他本人的要求下,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2004年组织省内中医及骨伤科界7名知名度较高的主

    任医师、教授对他的椎间盘治疗理论和治疗器进行了严肃认真地鉴定,其中有些是医学界的泰斗人物,如:河南中医学院骨伤系的
, 百拇医药
    张建福教授,该学院二附院的王宏坤主

    任医师,河南省中医院的

    黎君若主

    任医师以及驰名中外的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的张传礼、李金

    明主任医师等,几乎用鸡蛋里挑骨头的方法,对他的治疗器和治疗方法进行了严格的检查测试和审核鉴定,一致认为:本疗法系独创,理论成熟,技术可靠,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手法技巧设计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方法选择先进,疗效显著,医疗费用低,医者省时省力,患者痛苦小,易于推广。一致同意将2004年度的科技成果将授予这个土里土气的探索者。

    其中,河南省中医研究院一位老专家在自己的鉴定意见栏内认真写下自己的肯定意见,正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后,抬起头看着这个像是个农民的发明者,若有所思地对说:“你的这套方法,从理论到操作都没什么可说的,只是,只是你将如何收费呢?”骆书信知道,专家的言外之意是:这么短的治疗时间,这么简单的操作,你若收费高了,能让人负气吗?而收费低了,你到哪儿赚钱呢?实话说,他也不知道。于是只是微笑了一下,算是作答了。
, 百拇医药
    为了使他的椎间盘治疗理论和治疗器能够惠及更多的患者,他已经成立了一个公司。省市有关部门亦正在对他的治疗器进行注册,他每天一有空就伏案疾书,抓紧编写出一套教案,系统地阐述他的这套治疗方法和这台治疗器的治疗原理和使用方法。不是要树碑立传,而是一旦注册完成,他将面向全国举办学习班和讲座,让他的“白天鹅”带上他的梦飞向四面八方,播撒他的理想。

    根据中央电视台披露的患病率和有关资料,有人用保守的目光算了这样一本账:全国至少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近1.5亿,如果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抛开增加病人痛苦不说,但说治疗费一项,若以每人平均1000元计算,就将是1500亿元。其中至少有800万人需要住院进行治疗,如果依每人平均住院30天,每天的误工费平均40元计算,仅此一项又是96亿元。如果改用骆书信的坐式牵引手法捻压复位治疗方法,病人无需住院,每人平均治疗费用300元(每人平均治疗2次,每次治疗费用150元)计算,仅为患者或是国家节约的治疗费和误工费两项,就将超过1000亿元。当然,这种计算方法是否准确,还待商榷,但其中蕴藏着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却是不争的事实。
, 百拇医药
    还有人这样为他算了一本账,如果将他创立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器捆绑成套,进入市场化操作,以全国2000多个县,平均每县购买3套,每套实现利润2000元计算,骆书信很快将成为一个大富翁。他听后只淡然的一笑说:“我只是想让更多的人能通过我的方法和机器摆脱疾病的困扰,至于其它,我也没有想那么多。”是啊,尽管以上说的都是“如果”,但“如果”真的变为现实,他则仍然是他,矮小的,土里土气的,不时冒出傻气的他。“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这就是他——永不言败的骆书信的处世风格。

    坚冰已经打破,胜利就在眼前,我们由衷地祝愿这个大山里走出来的拓荒者能够成功。

    2005年5月写于三门峡

    后记:2005年6月,河南省医药和食品监督管理局又组织专家对他的椎间盘治疗器的注册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评审。目前,标准评审已经通过,其在指定的医院-河南省中医院进行的临床实验也将于近日结束,如果顺利,有望在近期获得产品注册证书。此外,在专家们的建议下,他已将治疗器正式定名为:“腰脊病正脊复位治疗机”。

    2005年11月3日

    本文发表于《医药卫生报》2006.6.22.第四版。, http://www.100md.com(李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