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箓派养生智慧
参见附件(53kb)。
道教养生智慧随着道教各派别组织的分化和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在道教的历史上,道派变迁甚大,先后出现了几十个重要的派别。有的早已绝嗣,而流传至今的道派,在养生方法上大多互相兼容,难以分解。
从养生角度来看,道教诸派的养生思想大致可分为符箓派和丹鼎派。符箓派主修符箓咒术、祈禳、斋醮,辅以行气、导引、存神、守一等手段;丹鼎派则主修服食外丹,修炼内丹等。早期道派都以肉体与精神共存、肉体不死为特征,其修炼方术名目虽多,都不外为了炼神和炼形,以期达到形神共存,即"形神俱妙",而"肉体飞升"。后期道教则重精神不死。
宋代以后至明代中叶,在南方,除旧有的龙虎天师、茅山上清、阁皂灵宝等旧的"三山符箓派",先后出现了将内丹法与符箓结合的"新符箓派",如神霄派、清微派(主要由上清派衍化而来)、天心派(由正一龙虎宗发展而来)、东华派(由灵宝道分化而来)、净明派(由灵宝道分化而来)、北帝派等,多系从三山符箓派分化而来。"新符箓派"强调内丹心性修炼,以内丹为本,符箓为未。这也是与"旧三山符箓"派的重要区别之一。它们大都奉行"雷法",将内丹修炼术与传统符咒召神劾鬼的道术结合起来。道教各派以内炼为基础,结合本派符箓咒法,产生了各自的"雷法"。如正一派奉行"正一雷法",神霄派行"神霄雷法",天心派奉行"天心正法"、清微派则行"清微雷法"。另外,净明道、全真道等道派也在修炼内丹基础上引入"雷法"。可见,宋元以后,这种以内炼为根本,以符咒等术役使雷部诸神,来伏魔降妖,祈雨止旱的道术在道教内部已广为流传,影响极大。
符箓派主要有正一派、太一道、真大道、上清派、灵宝派、清微派、神霄派、净明派、东华派、天心派、北帝派等。它们大都以符箓咒法(包括符箓、咒语、雷法、戒律)为主,兼事养生。
一、正一派的养生智慧
正一派是在天师派、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自元代中后期形成后,一直流传至今。
现存正一派的主要文献有《老子想尔注》、《正一法文修真旨要》、《太上正一咒鬼经》、《太上洞玄灵宝六斋十直圣纪经》、《洞神八帝元变经》、《太上三天正法经》、《太上正一法文经》、《三天内解经》、《太上明鉴真经》、《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太上正一盟威法箓》、《正一法文十箓召仪》、《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太上正一延生保命箓》、《正一法文经章官品》等。在这些著作中,其内容大多以符箓咒法为主,兼及内修外炼诸法,这是正一派养生法最重要的特点。
在养生方面,传统正一派主要行导引、服气、存思、房中、养神、服食、符咒等术,尤以符箓、斋醮著称,但不讲内丹。
从北宋末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起,正一派吸收钟吕派内丹养生思想,将内炼与符箓加以融合,并以内炼为符法之本。至张宇初,对内丹修炼更为重视,他力图将内炼与外用、内丹与符箓统一于一体,以深化符箓道术。他认为内丹外法,同出一源。《岘泉集》卷七《三元传度普说》谓道者,"内而修之,乃金液返还三五之道;外而施之,即灵宝十回真一之妙,演之为紫枢飞梵之文,赤书灵图之录"①。同卷《灵宝炼度普说》云:"灵宝即金丹,金丹即灵宝。"②所谓灵宝者,"神凝为灵,炁聚为宝"③,"故至人修之以炼己,推之以度人,实乃天地之真阳点化阴魂,时刻升迁矣,是知灵宝亦金丹之异名也。"④谓超度亡灵、炼化阴魄之灵宝法,与内炼成丹是一回事。炼度亡魂,唯在于自己内炼成就,以我之阳神炼彼之阴魄,交媾阴阳,而归太极,混合性命,返于真元。因此,"苟不求诸己,其能以度己之功度人也哉?"⑤至于行持雷法,呼召雷霆,驱投鬼神,无非在于以己身小天地之阴阳造化感通宇宙大天地之阴阳造化、神灵响应,总归亦不出我人"一点灵明"之妙用。《岘泉集》卷七《授法普说》云:"人禀一灵,并天地而为三才,一身之造化阴阳,与天地并行而不违也。我之一点灵明,晖天朗地,亘古亘今,了无人识,儒曰'虚灵不昧',释曰'妙净明心',直下悟取,非心非法,非道非禅,觌面相逢,煞机在我。......人之合乎天者冲炁为和,鬼神者二炁之良能,以我纵闭之机役之,则此感彼应。......大可以保镇国祚,证道成真,小可以保己宁家,济人利物。皆一气之往来,五行之生克。以我旷劫之元神,役虚无之神,神灵气合,气至将灵,故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一炁一诀,皆出身中妙用,非徒纸上之文。故曰'万法一法也,万神一神也'。"⑥
张宇初对张继先的正一雷法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强调作法的关键是我身的一点灵明,不在于身外,不在于符箓咒诀之形式,而唯在于明了"性天道法"、"心地雷霆"。因此,他教诫道徒,须先炼就内丹,悟明心地:"故参学者必须先究夫玄关妙用,水火真源,归根复命之妙,则可会万于一,百虑而一致矣。苟不内明性天道法,心地雷霆,其能静则金丹动则霹雳乎?然必戒行为之志节,精勤为之蹊阃。......果能抱元守一,御炁凝神六识净消,一真独露,我即雷霆大法王,尚何符咒罡诀云乎哉!虽上宾三境,超出万幻,亦不难矣。其为济利之功,泥丸蓑草皆可寓炁栖神。是故谈笑风霆,特吾余事耳。"⑦
张宇初主张炼丹须按百日立基、十月胎圆、三年圆毕的次第循序渐进,性命双修,以致虚守静为要,火候法度,须合天地日月度数以抽添进退、消息增减,始于有为,终达无为,不宜单修性而致沉空守寂。张宇初对内炼的重视,反映出全真之学对正一道的深刻影响,而注重了彻性命,也是时代思潮所使然。
二、太一道的养生智慧
太一道又名太一教,为金初中国北方兴起的三道派之一。流传至元代,后并入正一道。创始人为萧抱珍,二祖为萧道熙,三祖为萧志冲,四祖为萧辅道,五祖为萧居寿,六祖为萧全祐、七祖为萧天祐,其后不见嗣教者。
太一道养生特点表现在:
1.守柔弱。太一道以《道德经》为依据,讲天地混饨,至理纯一,归根复本,认为慎守"柔弱"是成仙之根本⑧。大定九年(1169),门人李悟真向萧道熙请教"何为仙道?"时,萧道熙答曰:"'做仙佛不难,只依一个弱字便是尔'。曰:'弱者道之用也'。"⑨行为上,太一教徒"清修有操行,谦虚笃实,不事表襮,混然与物无忤。"⑩弱为道之用,用之于养生修持,即柔弱忍辱,清静无为,省心寡欲,与世无争,这与大道教,全真教之说也相一致。这反映了太一道把传道箓与修身的老学思想结合起来的布教特点。《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太一篇》说:"太一特以符箓名,盖以老氏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者也"。可谓点出了太一教教义之宗要。
2.重视伦理。太一道十分重视教徒伦理道德涵养。在萧抱珍吸收教徒便注意人伦品行。《清虚大师侯公墓碣》说:"大父澄,以胥吏起身,至河北西路漕司掾,才干既优,而行已无玷,尤以孝友著称。议者谓不见用于时,则必有得于道。母殁,慨然曰:'所以区区尘土间者,为亲故也。今不侍养,复何为哉!'"11对于这样笃守孝道的人,萧抱珍是极为赏识的,"一见爱之",收为得意门徒。二祖萧道熙平日"直以德教感化,曾不动声色,门人子来,如趋父事"12。太一道士"与人交,诚款有蕴籍,所谈率以忠信孝慈为行身之本"13。对此,王恽于《太一三代度师先考王君墓表》中曾引提点张居祐的话对太一道作出评论:"道家者流 ......
道教养生智慧随着道教各派别组织的分化和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在道教的历史上,道派变迁甚大,先后出现了几十个重要的派别。有的早已绝嗣,而流传至今的道派,在养生方法上大多互相兼容,难以分解。
从养生角度来看,道教诸派的养生思想大致可分为符箓派和丹鼎派。符箓派主修符箓咒术、祈禳、斋醮,辅以行气、导引、存神、守一等手段;丹鼎派则主修服食外丹,修炼内丹等。早期道派都以肉体与精神共存、肉体不死为特征,其修炼方术名目虽多,都不外为了炼神和炼形,以期达到形神共存,即"形神俱妙",而"肉体飞升"。后期道教则重精神不死。
宋代以后至明代中叶,在南方,除旧有的龙虎天师、茅山上清、阁皂灵宝等旧的"三山符箓派",先后出现了将内丹法与符箓结合的"新符箓派",如神霄派、清微派(主要由上清派衍化而来)、天心派(由正一龙虎宗发展而来)、东华派(由灵宝道分化而来)、净明派(由灵宝道分化而来)、北帝派等,多系从三山符箓派分化而来。"新符箓派"强调内丹心性修炼,以内丹为本,符箓为未。这也是与"旧三山符箓"派的重要区别之一。它们大都奉行"雷法",将内丹修炼术与传统符咒召神劾鬼的道术结合起来。道教各派以内炼为基础,结合本派符箓咒法,产生了各自的"雷法"。如正一派奉行"正一雷法",神霄派行"神霄雷法",天心派奉行"天心正法"、清微派则行"清微雷法"。另外,净明道、全真道等道派也在修炼内丹基础上引入"雷法"。可见,宋元以后,这种以内炼为根本,以符咒等术役使雷部诸神,来伏魔降妖,祈雨止旱的道术在道教内部已广为流传,影响极大。
符箓派主要有正一派、太一道、真大道、上清派、灵宝派、清微派、神霄派、净明派、东华派、天心派、北帝派等。它们大都以符箓咒法(包括符箓、咒语、雷法、戒律)为主,兼事养生。
一、正一派的养生智慧
正一派是在天师派、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自元代中后期形成后,一直流传至今。
现存正一派的主要文献有《老子想尔注》、《正一法文修真旨要》、《太上正一咒鬼经》、《太上洞玄灵宝六斋十直圣纪经》、《洞神八帝元变经》、《太上三天正法经》、《太上正一法文经》、《三天内解经》、《太上明鉴真经》、《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太上正一盟威法箓》、《正一法文十箓召仪》、《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太上正一延生保命箓》、《正一法文经章官品》等。在这些著作中,其内容大多以符箓咒法为主,兼及内修外炼诸法,这是正一派养生法最重要的特点。
在养生方面,传统正一派主要行导引、服气、存思、房中、养神、服食、符咒等术,尤以符箓、斋醮著称,但不讲内丹。
从北宋末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起,正一派吸收钟吕派内丹养生思想,将内炼与符箓加以融合,并以内炼为符法之本。至张宇初,对内丹修炼更为重视,他力图将内炼与外用、内丹与符箓统一于一体,以深化符箓道术。他认为内丹外法,同出一源。《岘泉集》卷七《三元传度普说》谓道者,"内而修之,乃金液返还三五之道;外而施之,即灵宝十回真一之妙,演之为紫枢飞梵之文,赤书灵图之录"①。同卷《灵宝炼度普说》云:"灵宝即金丹,金丹即灵宝。"②所谓灵宝者,"神凝为灵,炁聚为宝"③,"故至人修之以炼己,推之以度人,实乃天地之真阳点化阴魂,时刻升迁矣,是知灵宝亦金丹之异名也。"④谓超度亡灵、炼化阴魄之灵宝法,与内炼成丹是一回事。炼度亡魂,唯在于自己内炼成就,以我之阳神炼彼之阴魄,交媾阴阳,而归太极,混合性命,返于真元。因此,"苟不求诸己,其能以度己之功度人也哉?"⑤至于行持雷法,呼召雷霆,驱投鬼神,无非在于以己身小天地之阴阳造化感通宇宙大天地之阴阳造化、神灵响应,总归亦不出我人"一点灵明"之妙用。《岘泉集》卷七《授法普说》云:"人禀一灵,并天地而为三才,一身之造化阴阳,与天地并行而不违也。我之一点灵明,晖天朗地,亘古亘今,了无人识,儒曰'虚灵不昧',释曰'妙净明心',直下悟取,非心非法,非道非禅,觌面相逢,煞机在我。......人之合乎天者冲炁为和,鬼神者二炁之良能,以我纵闭之机役之,则此感彼应。......大可以保镇国祚,证道成真,小可以保己宁家,济人利物。皆一气之往来,五行之生克。以我旷劫之元神,役虚无之神,神灵气合,气至将灵,故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一炁一诀,皆出身中妙用,非徒纸上之文。故曰'万法一法也,万神一神也'。"⑥
张宇初对张继先的正一雷法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强调作法的关键是我身的一点灵明,不在于身外,不在于符箓咒诀之形式,而唯在于明了"性天道法"、"心地雷霆"。因此,他教诫道徒,须先炼就内丹,悟明心地:"故参学者必须先究夫玄关妙用,水火真源,归根复命之妙,则可会万于一,百虑而一致矣。苟不内明性天道法,心地雷霆,其能静则金丹动则霹雳乎?然必戒行为之志节,精勤为之蹊阃。......果能抱元守一,御炁凝神六识净消,一真独露,我即雷霆大法王,尚何符咒罡诀云乎哉!虽上宾三境,超出万幻,亦不难矣。其为济利之功,泥丸蓑草皆可寓炁栖神。是故谈笑风霆,特吾余事耳。"⑦
张宇初主张炼丹须按百日立基、十月胎圆、三年圆毕的次第循序渐进,性命双修,以致虚守静为要,火候法度,须合天地日月度数以抽添进退、消息增减,始于有为,终达无为,不宜单修性而致沉空守寂。张宇初对内炼的重视,反映出全真之学对正一道的深刻影响,而注重了彻性命,也是时代思潮所使然。
二、太一道的养生智慧
太一道又名太一教,为金初中国北方兴起的三道派之一。流传至元代,后并入正一道。创始人为萧抱珍,二祖为萧道熙,三祖为萧志冲,四祖为萧辅道,五祖为萧居寿,六祖为萧全祐、七祖为萧天祐,其后不见嗣教者。
太一道养生特点表现在:
1.守柔弱。太一道以《道德经》为依据,讲天地混饨,至理纯一,归根复本,认为慎守"柔弱"是成仙之根本⑧。大定九年(1169),门人李悟真向萧道熙请教"何为仙道?"时,萧道熙答曰:"'做仙佛不难,只依一个弱字便是尔'。曰:'弱者道之用也'。"⑨行为上,太一教徒"清修有操行,谦虚笃实,不事表襮,混然与物无忤。"⑩弱为道之用,用之于养生修持,即柔弱忍辱,清静无为,省心寡欲,与世无争,这与大道教,全真教之说也相一致。这反映了太一道把传道箓与修身的老学思想结合起来的布教特点。《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太一篇》说:"太一特以符箓名,盖以老氏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者也"。可谓点出了太一教教义之宗要。
2.重视伦理。太一道十分重视教徒伦理道德涵养。在萧抱珍吸收教徒便注意人伦品行。《清虚大师侯公墓碣》说:"大父澄,以胥吏起身,至河北西路漕司掾,才干既优,而行已无玷,尤以孝友著称。议者谓不见用于时,则必有得于道。母殁,慨然曰:'所以区区尘土间者,为亲故也。今不侍养,复何为哉!'"11对于这样笃守孝道的人,萧抱珍是极为赏识的,"一见爱之",收为得意门徒。二祖萧道熙平日"直以德教感化,曾不动声色,门人子来,如趋父事"12。太一道士"与人交,诚款有蕴籍,所谈率以忠信孝慈为行身之本"13。对此,王恽于《太一三代度师先考王君墓表》中曾引提点张居祐的话对太一道作出评论:"道家者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5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