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5962
从大学生频频自杀说起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12日 《生命时报》 2007.06.12
     每年高校毕业在即,都会传来多起学生相继自杀的消息。据《中国青年报》报道,5月8日—17日,北京相继有5名高校学生坠楼身亡。5月23日《生活报》报道,5月1日—21日,哈尔滨市自杀的大学生竟达到10人。难道,这就是不如意的大学生活惹的祸吗,亦或是火热的季节让人浮躁?

    为此,各地专家学者们试图从方方面面分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与动机。表面看来,他们的自杀与毕业论文写作、分配就业无望、失恋、精神抑郁等有关联,但若要追究更深层次的动因,就远非如此简单了。

    从小学到大学,孩子们无一例外地被要求好好学习,但追求学习成绩与排名却使他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随着生活中焦虑与紧张情绪的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一次大的心理危机。心理承受力强者,挺过去;弱者,恐怕就要做出自杀这种不智的行为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自杀,只是学生们人生失败的一个句号,它在大学阶段形成总暴发,并不全是大学的过错。

    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大学没有责任。现在我们看到,到处都是行政管理的数字化控制,譬如交通死亡率各个城市都有指标,矿难死亡率各省也有人数限制,有消息说各大学也有学生自杀限量,超出一定的数字,大学领导将被问责。其实,大学生自杀指标并没有明确公布,因为一旦公布,必然会给整个教育领域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如果高校自杀不超标,学校是不是就可以对学生的自杀现象坦然以对、坐视不管了?!

    我们提倡人文关怀,具体到学校,就是对大学生要关爱。所以,不需要承担过多责任的学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针对大学生情感现实,让他们更多地观赏有品位的艺术作品,或让他们参与到更多的艺术团体之中获得表现的机会。还有体育竞技、课外读书会、周末郊游等等,也都是缓解学生精神压力、获得情感升华的有利途径。如果高校因为片面追求大规模、大收益,而更多地将学生置于自学自足状态,一些学生心理出现严重危机后,不能得到有效防范,悲剧就只能一再发生。

    我们谈以人为本,对高校来说,就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以对学生生命关爱为目标。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高校好不好,要以博士点、硕士点的多少,发表学术成果的多少,获得国家级、省级课题的数量为衡量依据。所以,学校对学生心理的相对漠视,似乎就有了其“生根发芽的土壤”。

    大学之道是教育之道,是人文关爱之道,不是生产之道,所以大学应该告别各种量化指标,用心对待学生,才能减少各种悲剧,让大学成为年轻人真正的精神乐园。

    (作者为北京学者), 百拇医药(吴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