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4962
别怕留下电话号码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4日 《生命时报》 2007.09.04
别怕留下电话号码

     根据有关规定,消费者到零售药房购买处方药和OTC(非处方药)时需要登记。以防发生发错药等紧急情况时,可以及时联系,避免产生不良后果。但很多消费者担心个人信息泄漏,所填内容都是不真实的。有的人登记的手机号码只有10位,有些家庭住址只有路名没有门牌,甚至有人家庭电话留的是“1234567”。有记者根据登记的电话号码随机拨打了其中5个,居然1个也没打通。

    曾经很多人信奉“别和陌生人说话”,如今这一处世信条已经升级换代了,变成了“别让陌生人知道你是谁”。即使是面对看病吃药这样的大事,很多人宁可担负可能服错药的风险,而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细究起来,此举无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但其背后折射的其实是整个社会信用体制和环境的缺失。

    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刚刚在某个楼盘销售处办理了买房手续,第二天手机就收到了装潢、产品推销等短信,不堪其扰;孕妇刚刚在医院建了保健卡,很快就收到了商家推销婴儿用品的广告……如果仅仅是广告和短信骚扰倒也罢了,更有甚者,还会利用私人信息进行诈骗,让人破财。据报载,江西就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诱使应聘者递上个人资料,然后假冒他人身份到银行申办信用卡,拿着卡进行疯狂透支消费等等。

    在保护个人信息的有关法规还没有出台、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尚未形成时,类似的经历和见闻多了,就使公众产生一种反射式的警惕,遇到要填报个人真实信息的时候,总是犹豫再三,能避免的尽量避免,必须填的也故意填错或漏填。在防范可能遇到的损害时,却也增加了自身的风险。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简单地倡导公众敞开自我,大胆地告诉别人你是谁,是不现实的。只有当社会整体的信用环境得到改善,上述一些不良现象销声匿迹,欺诈行为得到惩处后,公众才可能解除心理上的防范,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当然,大环境的改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百拇医药(吴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