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09791
新药研发莫为他人作嫁衣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24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9.24
     近些年,国外新药研制成本节节攀升,国际巨头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入新药研发领域的“采青者”络绎不绝,他们或以低价把部分研发段交给这里的药研企业,或是索性购买才露尖尖角的初步成果。资料显示,2003年世界医药前十名的企业共有研发项目302项,仅有101项是内部研发,其余的多为收购。有些知名药企表示,凭借强大的资本优势,他们常常能采撷到即将成熟的果实。

    一面是近在眼前的巨资“诱惑”,一面是掌握自主创新的绚烂前途,新药研发的出路何在?

    其实,我们并不缺钱。在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中,重大新药研发位居16个重大专项之列,被放到了与载人航天、登月工程同样重要的位置,这表明了政府大力发展医药产业的决心。

    真正缺少的是一双识宝的“慧眼”。在生物法生产长链二元酸领域处于“领头羊”地位的上海凯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浦东“沉睡”了数十年,最近被百奥威达、HBM生物基金等多家国外风险投资机构“看中”,纷纷投资帮助凯赛扩大长链二元酸产品的生产、下游产品开发,以及股份重组。在这些巨头的影响下,新宏远创投资基金以及上海浦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也共同参与进来,使凯赛一期融资2600万美元,目前正在准备海外上市。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一些研发企业在本土投资者眼中平淡无奇、前途莫辨,不敢轻易下注;可在国外专业投资者眼中,却是一匹前途无量的“千里马”,于是,又是投资新项目,又是帮助海外上市。这不难看出,“千里马”还需“伯乐”的慧眼来识。

    融资渠道也需多样化。虽然,目前很多证券公司也具有美国投资银行的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交易经纪等传统业务框架,但尚未涉足投资银行的企业并购、项目融资、风险投资等核心业务。他们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把投资者手中的闲置资金转移到筹资者手中,实现资金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百拇医药(杨群 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