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09779
“绿色化”觉醒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24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9.24
“绿色化”觉醒

     图为某制药企业的现代化环保处理车间。(资料图片)

    随着中国原料药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其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随着“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化”的诉求也在制药企业的外部和内部逐渐放大

    环保问题爆发

    20世纪后期,发达国家逐渐放弃原料药,转而生产下游深加工产品,原料药生产被印度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逐渐取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具备生产能力的化学原料药已达千余个品种,年总产量占全球原料药市场份额的1/5强,成为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

    所谓全球的原料药生产转移,不外乎“成本”和“环保”四个字。”中国之所以能在全球制药产业转移中抓住机遇,就在于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环保成本。

    “但事实上,中国原料药优势的积累更多的是建立在代价不高的环境成本之上的。”国内某大型制药企业环保处负责人指出。数据显示,中国原料药企业环境治理投入尽管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发达国家占生产成本20%的比例仍相去甚远。
, http://www.100md.com
    随着中国原料药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其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2003~2004年,我国原料药重大增扩产项目上马达到高峰,与之相伴,制药企业的环保问题亦开始激化,环境污染导致民怨四起,部分原料药生产巨头因此接连停产。今年,此种压力更甚。

    作为中国6个重污染行业之一,原料药行业的环保问题业已受到政府的关注。去年“两会”期间,制药企业环保问题亦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贺端 向媒体直言,原料药生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环保已经成为悬在中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在今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6066家工业污染源重点监控企业中,医药企业就占了117家,其中尤以发酵类原料药生产企业居多。

    与此同时,各原料药巨头近年来的环保投入压力也愈加沉重。华北制药为达到环保要求已耗资3亿元,石药集团投入大约为3.5亿元,海正药业则投入达1.3亿元……此外,企业每年还需承担几百万至上千万不等的环保设施运行费用。
, 百拇医药
    “通常情况下,人们只会对迫在眉睫的问题感到恐惧。”当一个概念被屡屡提及时,就有可能意味着其已经身陷囹圄,到了必须面对、无法忽视的地步。这正如环保之于制药,尽管障碍困足,但已不可逆转。

    先行者的启示

    其实,并非只有中国企业在经受考验,发展和环保的矛盾亦是国际社会正在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制药工业,生产特点决定了其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然而,随着上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化”的诉求也在制药企业的外部和内部逐渐放大,一些制药企业开始探索能够适应环境保护诉求的发展战略。

    以最能反映美国环保技术开发和应用水平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为例,此奖项于1995年设立,分变更合成途径、反应条件、最佳设计、中小企业和学术奖5项。11年来,超过50%的获奖项目来自于制药工业。

    2000年,该奖的得主是美国罗氏公司。缘起是为解决抗病毒药品更昔洛韦短期扩大生产规模的难题,最终罗氏通过研发新工艺,使得合成步骤大大简化,所用原料和中间体数量从22个减少到11个。更重要的是,这项工艺每年可消减大气污染排放66%,有害固体废物89%,并且通过循环使用未进入终端产品的原料,增加超过25%的产率,产值翻倍。在美国制药业中,类似案例不一而足。不仅如此,近年来很多跨国药企还不惜重金聘用大量有机合成专家和化工博士,投入大量科研经费,专门从事制药工艺开发和过程优化。
, http://www.100md.com
    显而易见,这些企业倡导环保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奖,其对环保的重视所应和的是近年来正在企业界兴起的“绿色管理”观念。

    “绿色管理”,即企业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融入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其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5R:

    研究(Research),把环境保护导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重视研究本企业的环境对策;

    减消(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尽量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

    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

    再开发(Rediscover),变普通商品为绿色商品,积极争取绿色标志;

    保护(Reserve),积极参加环境公益活动,加强对员工的环保教育,形成企业文化。
, 百拇医药
    掌门人缺陷

    “绿色管理”的思想到本世纪初已经开始被中国企业所认知,不过囿于体制与法制缺陷、环保技术开发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企业实现“绿色管理”仍然藩篱重重,因此,环境危机突然爆发和企业面对束手无策便在情理之中。不过在诸多客观原因之外,“绿色管理”难以推行的主观障碍亦颇为沉重。

    管理学家发现,企业在处理环境问题时,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是其进行环境战略选择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污染控制、产品预防和清洁技术等各个阶段都需要企业战略的支持。

    然而,企业是否采取环境战略却被两个主观因素所左右:一为企业的成员特别是企业家对环境问题的观念;一为企业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如若环境问题得到企业家的重视,会有利于企业环境战略的制定;如若企业家的环境意识进一步与企业的价值观达成一致,企业形成环境战略便成为可能。两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缺失,企业的环境战略都无从谈起。
, http://www.100md.com
    而一些中国企业恰恰构成了这一结论的反证。“尽管存在各种客观原因,但有些企业的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不足,不能正确认识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的关系,这与他们的掌门人的态度不无关系。”一位环保专业人士指出。

    他说,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对于企业环保的事宜并不过问,环保并未提高到战略的高度而成为某一部门的职责;有的则将环保措施视为额外的成本负担,将企业竞争理解为低层次的成本竞争;片面地认为企业的环保行为就是遵循国家所制定的环保法律法规,达到国家所规定的废弃物排放标准即可……“无论企业大小,此种观念一定程度普遍存在,如此一来,‘绿色管理’思想便难以在企业中生根,更毋提形成战略。”

    很明确,实施“绿色管理”前提和基础是企业观念进行“绿色”转变。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掌门人和管理层责无旁贷。因为他们的意识是决定力量,特别是企业掌门人,引导着企业“绿色战略”的方向。, http://www.100md.com(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