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为什么选择社区
便捷、廉价、服务周到是众多居民选择到社区就医的原因。(特约记者 伍华 摄)
湖北省武汉市加大投入和政策保障,构建和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医疗水平,逐步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吸引了当地近1/3的患者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并享受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近日,卫生部召开现场会议,向全国推广武汉的社区卫生工作经验。
据武汉市副市长刘顺妮介绍,武汉市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做法,集中体现为“四大举措、三项政策、五项改革”。
四条举措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近4年来,武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量、住院量大幅增长,2006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占中心城区医疗机构总门诊量的20%,今年上半年达29%。武汉市卫生局副局长李韬分析说,4年前,选择到社区看病的人只有8%,如今则有近1/3的患者选择社区,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社区卫生服务具有较强的幅射力和吸引力。这一成效的取得,得益于近年武汉推出的“四大举措”,为居民提供了方便、安全、经济、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
, http://www.100md.com
科学规划布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武汉市以“合理布局、便民利民”为原则,科学制订并实施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目前已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6个、服务站356个,几乎遍布居民小区,居民步行15分钟以内都可到达就诊。在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武汉首先鼓励街道卫生院转制和政府办的大医院举办;再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鼓励企业医院、大学医院和民营医院竞争,择优审批;此外,还鼓励大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转变服务模式,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变被动“坐堂行医”为主动“上门服务”,组建了由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和社区护士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划分服务责任社区,在社区居民楼悬挂家庭医生公示牌,发放联系卡,与家庭签订协议,提供连续性、规范化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的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特色服务,同时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外来人口等为重点的服务对象,开展上门访视、家庭出诊、家庭病床、家庭护理、家庭健康指导、家庭康复指导等6项上门服务。
, 百拇医药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武汉实施“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率已分别达到86%、89%、93%,今年年底可完成全部培训任务。此外,各区还利用大医院的优势资源,开展对口支援和“千名医生下基层”活动,从2005年起,全市58家二级以上的公立医院每家对口支援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3年来,1012名大医院医务人员深入社区工作,既解决了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又提高了社区的医疗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武汉还对离退休的老医生进行公开招聘,由市政府给予津贴补助,鼓励“老医生进社区”。2006年起,全市共招聘152名老医生到社区工作。各区还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3年来,全市社区共引进了146名大学生,初步缓解了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
规范服务行为,打造社区卫生服务品牌。武汉市在依法准入管理、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开展标准化建设,创建了“武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品牌识别系统”,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机构标识、标牌、布局、颜色、服装“五统一”的标准化建设,改善了服务环境,创造了舒适、方便的就医条件,形成了品牌效应。
, http://www.100md.com
三大政策 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刘顺妮介绍,几年来,武汉市大力推进基本医疗保障进社区,出台了“三大政策”,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保障。
实施经费补助政策。在机构建设上,武汉按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万元、每个服务站2万元的标准实施经费补助,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房屋进行维修和改造。在设备配置上,政府投入近2000万元,使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医疗设备配置标准,改善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设施。从2005年起,武汉市、区两级政府给每一名常住人口下拨公共卫生专项经费,3年共拨专款1.15亿元。同时,各区政府共投入近亿元,为街道卫生院转制机构的职工(包括退休人员)购买了养老保险。
实施医保引导政策。据了解,武汉优先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医保定点机构,并按每个机构7500元的标准给予设备费用补贴,并从2005年起降低了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的个人自付比例和住院起付标准,有效引导参保人员到社区就诊。
, 百拇医药
实施机构用房保障政策。武汉市卫生局局长林国生介绍说,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时,武汉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纳入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审批、建设的三个环节,规定在新建居民区和旧城改造时,开发商必须配套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各区政府以分批购买、各街道办事处以免费提供的方式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业务用房问题。对租用公房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房管部门减免40%~50%的租金;对租用私房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由所在区政府分别按每站每月500~1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五项改革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
林国生分析认为,2005年以来,武汉市推行的“五项改革”措施,对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健康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改革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公共卫生科,将各级疾控、妇幼保健机构实施的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的五大类20项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统一移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公共卫生科设置传染病管理室、免疫预防室、妇幼保健室(计划生育指导室)、卫生监督室、健康教育与慢性病防治室,让市民免费享受到五大类共20项公共卫生服务。
, http://www.100md.com
改革药品管理方法。武汉首先实施了药品统一配送制,从2005年起,各区卫生局通过招标选择一级市场药品批发商,按本地市场最低供货价格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直接配送药品,在确保药品(耗材)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压缩中间环节的价格差额,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零售价降低约20%。随后,武汉又探索“医药分业”改革,取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房,将用于医疗服务的药品、医用器械、耗材的经营权、药房管理权交给医药公司。全市已有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医药分业”,药品价格平均下降约40%。
试行社区首诊,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从2006年起,武汉市在青山区开展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试点,探索“小病放心进社区,大病顺利进医院,康复平安回社区”的分级医疗服务新模式。全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与3家大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合同,制定社区常见疾病双向转诊标准,确定转诊流程、完善转诊制度。去年,青山区特困群众和参保职工的社区首诊率分别达到85%和62%,双向转诊的下转率达到32%。
实施社区基本医疗服务“五免六减”优惠政策。武汉市规定,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人员免收普通门诊挂号、注射服务、住院诊疗等5项费用,低保人员的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6项检查费用减免20%。从2005年起到今年6月底,共有1780多万人次享受了“五免六减”,节省看病费用3900万元。
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2006年,全市统一印制居民意见反馈表,通过民政部门将意见反馈表分发到居民手中,对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晓程度、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服务态度等内容进行评价,居民通过“邮资总付”专用邮件反馈意见表,由邮政部门负责统计、计算居民满意度。据悉,2006年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达80%。, http://www.100md.com(新华社记者 俞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