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拥有自己的一片天
今年的“镇痛周”活动吸引了大批患者来咨询。(崔艳玲 摄)
除了广州,各地的镇痛咨询活动也备受关注。(资料图片)
近日,广州红会医院疼痛科举办免费咨询活动。(崔艳玲 摄)
在全国首届疼痛科主任峰会上,韩济生院士在演讲。(资料图片)
“这是疼痛患者的福音,他们以后就能得到专业规范的治疗,而不用到各个医院去碰运气。”在今年7月中旬,卫生部作出疼痛科独立建制后,韩济生院士立即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的官方网站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卫生部作出这样的决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专家们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河北省中医院疼痛科主任高英雪告诉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开始大规模地涌现疼痛门诊,为免除患者的疼痛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就医需求,于是有的医院开始尝试设立带有床位的疼痛科,疼痛门诊从此升格为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力量的单独科室,但是,这对于大多数医院来说,目前仍然是个美好的愿望。
, http://www.100md.com
卫生部建立疼痛科的发令枪已经打响,可是,谁又知道,疼痛门诊到疼痛科的路还有多远呢?当我们重新打量这个专业的发展脉络时,一切便清晰可见。
1
近邻不是一家人
提到疼痛医学我们不得不说麻醉,这已经成为定式思维。记者留意到,从目前来说,很多医院的疼痛科实际上是麻醉科的一个分支学科,有的疼痛门诊只有麻醉科医生,有所区别的是,有的疼痛门诊也有骨科医生或康复医生的参与,但也是以麻醉学科为技术主导。
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有人发起成立“国际疼痛学会”,目的是把多个学科的医护人员联合起来,向以癌性疼痛为代表的病痛进行多学科联合的诊断和治疗。以研究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理见长的我国神经生理学家韩济生院士开始把国际上关于疼痛治疗的最新理念引入国内,为了很好地与国外技术接轨,他在1989年倡导成立了中华疼痛医学会,可以说,这个学会的成立,为我国疼痛医学人才的积聚和技术的进步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 百拇医药
由于镇痛和麻醉技术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最开始投身疼痛研究的专家学者多数是麻醉医生出身,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科主任倪家骧以及广州红会医院疼痛科主任王家双,他们深厚的麻醉医学背景,使得他们研究起疼痛来得心应手。也有专家告诉记者,疼痛医学在我国之所以受到青睐,是因为当时针刺麻醉这种技术刚刚兴起,有不少青年学者开始投身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比如韩济生院士。所谓针刺麻醉就是通过对腧穴的刺激,使病人能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这种方法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和降低人体的疼痛敏感度,比起西药麻醉具有生理干扰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1992年,中华疼痛医学会归属中华医学会,成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并于1995年创办《中国疼痛医学杂志》,这对提高我国疼痛医学的医疗和科研质量起到巨大促进作用,除了这个国家级的学术阵地外,疼痛学分会每年开始举办高级学术讲座。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有专门的疼痛学专门组织,但是各地医院还是麻醉医生在从事疼痛医学研究,这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是一种尴尬,而是自然过渡。
, 百拇医药
2006年5月,全国首届疼痛科主任峰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30个省市所在医院的疼痛科主任或业务骨干近150人参与会议,这被视为我国疼痛医学界的一次标志性会议。在这次近距离的交流中,专家们就建立疼痛科的社会需求、疼痛科的发展障碍、疼痛科的诊疗范围以及疼痛科工作方式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可以说,疼痛医学独立设科已是势在必行。
“这次大会以后,疼痛科有了清晰的诊疗范围,不再‘吃剩饭’。”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疼痛科主任刘小立认为,与会专家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意见,是因为我国疼痛医学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有相当规模的队伍,尤其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和《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疼痛医学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为其形成独立的诊疗科室奠定了基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卓有成效的研讨会上,专家们从学术上将麻醉科与疼痛医学作了严格区分:麻醉科处理的疼痛内容属无痛技术范畴,而疼痛科处理的疼痛属治痛范畴,两者概念完全不同,即通常所谓的临床麻醉和临床疼痛。
, 百拇医药
2
“镇痛周”是有力的催化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这句话来形容疼痛医学的发展很贴切。
在国际上,致力于疼痛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并不曲高和寡,而是让大众一起分享这些医学专家们智慧的结晶,为了唤醒人们对疼痛的关注,于是,2003年开始欧洲各国的疼痛学会联盟发起“欧洲镇痛周”,并在这一特殊的日子里举办免费咨询活动、发放科普资料以及上门为长期因疼痛不能出门的患者义务服务。
国际疼痛学获知欧洲方面的举动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一活动对普及疼痛知识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有在全球推行的必要。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分会也从2004年起,在每年的10月份确定一周时间作为中国“镇痛周”,并高调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力图通过媒介最大范围地在全社会传播。2004年10月11日到17日,这是中国第一届“中国镇痛周”,主题是“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2005年的10月10日到16日,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分会连续第二届举办“镇痛周”活动,主题仍然是“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2006年,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分会将“镇痛周”的主题设为“关注老年疼痛”;今年镇痛周的主题则是“关注女性疼痛”,明年镇痛周的主题又将是什么呢?具体是对哪个人群的关注并不是关键的答案,中国的疼痛专家最在乎的是通过技术上的提高结合人民群众逐渐觉醒的疼痛意识,力求消灭“小痛科科看,大痛哪科都不管”,“痛不欲生、求治无门”的现象。
, 百拇医药
“从2004年开始,我们一连举办四届镇痛咨询活动,还有讲座。”河北省中医院疼痛科现在还是麻醉科几个医生轮流值班,由于技术力量的原因,他们还没有在短时期内成立疼痛科的打算,但是这些年来,他们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着疼痛医学的工作,该院麻醉科主任高英雪告诉记者,在每年的专题活动中,他们试图联系门诊上经常就医的疼痛患者,邀请他们到医院的示教室里听取关于疼痛的科普讲座。高英雪说,事实上,来听讲座的不仅是每年的特定人群,还有一些看上去身强力壮的男士。
“15日上午,我们即使人手少,也抽出半天的时间做免费咨询活动。”广州红会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包医生拿给记者看她的咨询记录,记者简单数了一下有近百人,当然这里面也不完全是女性。包医生告诉记者,这近百人绝大多数是中老年女性,如果这个活动是在周末举办的话,会有更多的青年女性前来咨询。
“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以‘镇痛周’这种形式向大众强调疼痛的重要性非常必要,而对后进的医院也是个督促作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现在也没有独立的疼痛科,该院麻醉科主任黑子清向记者透露,以前的疼痛周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一定要做点什么,但是今年一定要行动了,“我想,这也是提升科室形象的一次绝好机会。”黑子清主任说,他们将举办为期3天的免费咨询和讲座,扩大该疼痛门诊在附近居民心目中的知名度。
, 百拇医药
“很多人总把这当作公益活动,其实这与学科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位大众媒体健康版的主编认为,免费咨询活动在唤醒群众健康意识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人们医疗需求,无形之中就为一个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市场基础,而我国的疼痛医学能够在这几年内得到迅速发展,这其中当然不能抹杀“镇痛周”的催化功劳。
3
多科协作成为必然
“从事疼痛专业的医生要拿出主要精力钻研疼痛业务,难免对原来的业务有所疏远,而晋升职务时仍然要考核原有专业的水平,以致升级发生困难。”韩济生院士曾经说,疼痛科如果拿不到卫生部的“准生证”,就会在科研课题立项及评审、成果鉴定及推广、专业技术研究及推广、人员培训及考核等方面遇到阻力。
问题是卫生部已经出台相关决定,准许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独立设疼痛科,这对于那些需要“升格”的疼痛门诊来说,发展道路是否就一马平川呢?
, 百拇医药
“疼痛科独立不会一涌而上,而是逐渐增多,高峰应该不是最近几年,要有个储备过程。”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疼痛科主任刘小立说,疼痛门诊一旦要转成独立的科室,就意味着要独立运转,首先是技术力量能否达到,其次是病源是否充分,当然就是每个医院管理组织要有个调整过程。“这与院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一些大医院不一定有疼痛科,而有的县级医院却有属于自己的疼痛科。
记者从上海市了解到,该市卫生局正式批准的第一家疼痛科不是在大型医院里,而是在一家区级医院,该院疼痛科改变以往传统的由各个单一学科采用单一手段进行的分散式疼痛诊疗的模式和格局,创建了由多学科(麻醉专业、康复理疗专业、针灸推拿及疼痛护理专业等)医护人员所组成的、以疼痛疾病为主攻目标的集中式、综合化的治疗团队,在治疗和控制疼痛的同时,注重康复训练和功能恢复。多学科协作的疼痛科在诊疗上手法也多种多样,根据病情需要和患者选择,提供多手段、综合化、个性化、连续性的治疗方案。
“无论是组织管理还是疾病本身特点,疼痛科都应该是多学科通力合作开展业务。”娄强是上海市曲阳医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疼痛诊疗工作,在他看来,随着疼痛医学的发展、成熟,原附属于麻醉科体制下的疼痛治疗的弊端迅速凸现出来,如疼痛科人员拿麻醉科职称、出了医疗纠纷也按照麻醉科标准进行鉴定,“通过临床工作实际体会,做疼痛与做麻醉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绝不能混淆。疼痛学科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专业队伍不能稳定,直接影响了学科的发展。“
, 百拇医药
广东省中医院麻醉科主任招伟贤告诉记者,无论从什么角度说,以往麻醉医生单打独斗的疼痛科必须得到其他学科的支持,目前所有省级三甲医院麻醉科的工作量都是超饱和的,麻醉科人员都很紧张,根本没有更多的人员力量去做疼痛管理。
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麻醉科薛富善医生认为,从专业技术上说,治疗疼痛应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理念,以改善患者功能状况和减轻痛苦为目标,以生物医学疗法、心理学疗法、物理疗法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等为内容的综合性治疗方式。
相关链接
关注女性疼痛
■本报记者 刘景峰
2007年11月15日,是全世界第四届疼痛日,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分会于近日在人民大会堂的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透露,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女性疼痛”,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分会已向各地发出通知,要求有疼痛医学专业的医疗机构要举行义诊或讲座活动,旨在唤醒人们对女性疼痛的关注。
, http://www.100md.com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女性没有男性坚强,比如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疼痛。 据最近的美国《外科整形》杂志报道,女性体内的神经纤维比男性要多,这是导致女性对疼痛反应更加强烈和敏感的原因。这项研究还表明,女性面部皮肤每平方厘米平均有34根神经纤维,而男性只有17根。从青年时代的痛经到老年慢性退行性疾病引起的各种疼痛,疼痛问题影响着各年龄段女性的生活,而这些研究结果却证明了女性对于疼痛的低承受力是由于身体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据了解,目前我国至少有1亿疼痛病人,女性占到60%以上,但是很多人以为慢性疼痛只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可以诊治的疾病。因此,有专家强调: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特殊,疼痛是长期困扰女性的一个重大健康问题,所以,女性的疼痛必须得到家庭、单位以及全社会的理解和关爱。,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