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OTC加速
历时一年,中国制药业第一单外资并购案终获商务部审查通过。
10月11日,商务部同意拜耳增加注册资本,以及收购“白加黑”等感冒药业务资产等事项。
涉及并购安全审查谨慎
去年10月25日,拜耳和东盛科技在北京签署并购协议,拜耳耗资人民币10.72亿元收购东盛止咳及感冒类西药非处方药业务及相关资产,即白加黑、小白、信力3个品牌和相关销售部门。若双方在交割期间3个品种业绩达到约定标准,拜耳还将向东盛方面额外支付1.92亿元人民币,由此总交易金额将达到12.64亿元人民币。
而这桩迄今为止业内最大的外资并购案,其缓慢的审查过程却出人意料。
去年在公布并购事项时,东盛科技董事长郭家学曾称:“尽管此次出售的这些业务在国内止咳、抗感冒领域表现不俗,但其年销售额不足4亿元人民币,远远低于《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进行反垄断审查的‘15亿元人民币’的前提条件。”
, 百拇医药
并购案最终获批似乎不是件难事,“一般材料完备1个月就OK了”,但“这是制药业第一单外资并购民族品牌案,此前其他行业的一些类似案例,民族品牌被并购之后被冻结,加上快速消费品领域如达能、娃哈哈等被并购后都出现了问题,所以商务部非常谨慎,需要提交很多的材料并通过复杂的程序,拖延了时间。”东盛科技副总裁关平告诉记者。
今年境外资本在国内空前活跃,医药行业也产生了诸多境外公司参股国内药企或建立合资公司的案例。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认为,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商务部会对境外资本谨慎对待,在投资总额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会有所控制。
而随着8月份《反垄断法》的颁布,今后涉及外资并购的案例,仍要通过商务部的严格审查。
外资圈地中国OTC市场
关平透露,目前拜耳和东盛双方正在进行交割,交割完毕之后拜耳将对产品和销售队伍及网络进行整合,成立全资子公司,除继续运作原有的3个品牌之外,还会注入拜耳本身的OTC产品。
, 百拇医药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一向以专利处方药的研发和销售见长的跨国药企,近年来在OTC领域动作频频,这是否意味着跨国药企将在中国OTC市场展开跑马圈地运动?
拜耳“白加黑”收购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拜耳中国区总裁康德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中国国情决定了普药的庞大市场需求,跨国药企在中国不能忽视这个市场需求。
而OTC和保健品市场的火爆,更促使外资企业在这两个领域争抢份额。
2005年4月,阿斯利康在中国的第一个OTC产品“洛赛克”上市,第二个OTC产品雷诺考特喷鼻剂于同年7月获准进入OTC目录,这家在全球都秉持以处方药销售为主的跨国药企,却在中国市场尝试OTC的经营;2006年5月,随着在中国的主打产品“沐舒坦”转为OTC,勃林格殷格翰宣布了进军OTC市场的计划;今年8月,一度在中国 OTC市场试水失败的默克公司,宣布将在几个月后在中国上市维生素产品重归OTC市场。
在中国OTC市场深耕已久的杨森、史克和惠氏等外资企业,则以其一贯的产品力和融入本土的销售模式继续领跑中国OTC品牌药市场。
有业内专家指出,审视近年来外资企业进军OTC,投资策略和运作手法都在不断调整,目前看来,较早前诺华找史克来代理、阿斯利康自建OTC队伍、勃林格殷格翰与国药控股的全方位合作,拜耳直接收购国内OTC成熟品牌和网络的做法似乎更有可为。
不可否认的是,外资药企在OTC市场跑马圈地,不仅将会给OTC市场带来格局上的改变,也会促使国内OTC药企为保住份额,而进行营销模式上的创新。“因为OTC不比处方药,相比于产品力,营销更重要。”关平强调。, 百拇医药(钟可芬)
10月11日,商务部同意拜耳增加注册资本,以及收购“白加黑”等感冒药业务资产等事项。
涉及并购安全审查谨慎
去年10月25日,拜耳和东盛科技在北京签署并购协议,拜耳耗资人民币10.72亿元收购东盛止咳及感冒类西药非处方药业务及相关资产,即白加黑、小白、信力3个品牌和相关销售部门。若双方在交割期间3个品种业绩达到约定标准,拜耳还将向东盛方面额外支付1.92亿元人民币,由此总交易金额将达到12.64亿元人民币。
而这桩迄今为止业内最大的外资并购案,其缓慢的审查过程却出人意料。
去年在公布并购事项时,东盛科技董事长郭家学曾称:“尽管此次出售的这些业务在国内止咳、抗感冒领域表现不俗,但其年销售额不足4亿元人民币,远远低于《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进行反垄断审查的‘15亿元人民币’的前提条件。”
, 百拇医药
并购案最终获批似乎不是件难事,“一般材料完备1个月就OK了”,但“这是制药业第一单外资并购民族品牌案,此前其他行业的一些类似案例,民族品牌被并购之后被冻结,加上快速消费品领域如达能、娃哈哈等被并购后都出现了问题,所以商务部非常谨慎,需要提交很多的材料并通过复杂的程序,拖延了时间。”东盛科技副总裁关平告诉记者。
今年境外资本在国内空前活跃,医药行业也产生了诸多境外公司参股国内药企或建立合资公司的案例。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认为,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商务部会对境外资本谨慎对待,在投资总额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会有所控制。
而随着8月份《反垄断法》的颁布,今后涉及外资并购的案例,仍要通过商务部的严格审查。
外资圈地中国OTC市场
关平透露,目前拜耳和东盛双方正在进行交割,交割完毕之后拜耳将对产品和销售队伍及网络进行整合,成立全资子公司,除继续运作原有的3个品牌之外,还会注入拜耳本身的OTC产品。
, 百拇医药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一向以专利处方药的研发和销售见长的跨国药企,近年来在OTC领域动作频频,这是否意味着跨国药企将在中国OTC市场展开跑马圈地运动?
拜耳“白加黑”收购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拜耳中国区总裁康德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中国国情决定了普药的庞大市场需求,跨国药企在中国不能忽视这个市场需求。
而OTC和保健品市场的火爆,更促使外资企业在这两个领域争抢份额。
2005年4月,阿斯利康在中国的第一个OTC产品“洛赛克”上市,第二个OTC产品雷诺考特喷鼻剂于同年7月获准进入OTC目录,这家在全球都秉持以处方药销售为主的跨国药企,却在中国市场尝试OTC的经营;2006年5月,随着在中国的主打产品“沐舒坦”转为OTC,勃林格殷格翰宣布了进军OTC市场的计划;今年8月,一度在中国 OTC市场试水失败的默克公司,宣布将在几个月后在中国上市维生素产品重归OTC市场。
在中国OTC市场深耕已久的杨森、史克和惠氏等外资企业,则以其一贯的产品力和融入本土的销售模式继续领跑中国OTC品牌药市场。
有业内专家指出,审视近年来外资企业进军OTC,投资策略和运作手法都在不断调整,目前看来,较早前诺华找史克来代理、阿斯利康自建OTC队伍、勃林格殷格翰与国药控股的全方位合作,拜耳直接收购国内OTC成熟品牌和网络的做法似乎更有可为。
不可否认的是,外资药企在OTC市场跑马圈地,不仅将会给OTC市场带来格局上的改变,也会促使国内OTC药企为保住份额,而进行营销模式上的创新。“因为OTC不比处方药,相比于产品力,营销更重要。”关平强调。, 百拇医药(钟可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