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
编号:11497627
中医学多学科交叉研究前景广阔——广州中医药大学“疾病、医疗与社会研究”10年回顾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16期
     经过10年的不断探索,广州中医药大学在瘟疫防治史研究上取得了以下突破:形成了“疾病、医疗与社会研究”这一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向;发表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系列研究成果;研究结论、研究方法和所发掘的史料被历史学、中医学、预防医学、地理学、水利水电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大量引用和借鉴,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形成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

    我们自1996年起开始进入瘟疫防治史研究领域,属于大陆起步早且形成系列研究成果的3个研究单位之一。史学界的研究多侧重于瘟疫流行对社会历史变迁和自然生态的影响,而我们则倾向于疾病与防治史的交互研究。

    该方向属于中医学、传染病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和历史学、社会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以疾病史、中医学术史及其与自然、社会历史变迁之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视野下,采用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国疾病医疗史。围绕疾病、医疗与社会开展研究有助于从多元学术视野认识各个历史时期中医学术的临床依据和发生发展原因,有助于人类对疾病、医疗与健康等问题的重新思考,在社会历史背景下体会“以人为本”和“关注生命”。回顾我们的研究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 百拇医药
    起步阶段(1996~2002年):以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岭南古代疫病史研究”的立项并成功完成作为初步形成的标志。这一阶段在《中华医史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期刊上发表科研系列论文10篇,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研究二等奖,初步奠定了瘟疫史研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形成阶段(2003~2005年):2003年初“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表明传染病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启发了人们对传染病危害性的重新认识。我们以此为契机,接连申报了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清代粤港澳三地新传染病的传入与暴发流行及其社会影响和应对措施”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晚清穗港防疫状况及其对中国城市卫生防疫建设的推动作用”,并获得立项,按计划、进度成功完成,并在《中华医史杂志》、《中国中医药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3篇,尤其是总结性成果由赖文、李永宸合著的《岭南瘟疫史》2004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标志着“疾病、医疗与社会”方向的最终形成。

, http://www.100md.com     拓展阶段(2006年至今):近两年各有一项课题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本阶段除了继续深化鼠疫、霍乱的研究外,又加强对其他传染病的研究。已在《中华中医药杂志》等报刊发表论文11篇。目前研究正向两个方面深入,一是明清疾病史与中医学术思想交互研究,二是民国疾病史与医疗卫生建设史交互研究。

    《岭南瘟疫史》汇集了有影响的系列研究成果

    我们历时8年所完成的《岭南瘟疫史》是首部岭南(含港澳)古代瘟疫流行史与防治史研究专著,该书多方面充实、细化、拓展了前人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从自然和社会背景中认识岭南历史上瘟疫发生原因,解释其流行态势;在瘟疫流行的背景中考察社会公共卫生防疫观念和制度的形成与演进;并结合上述背景发掘、研究、评价中医学术。在观点认识上,提出了岭南瘟疫与社会具有互动关系。在疫情与中医学术发展的关系方面,提出瘟疫是“天造之模”,古代中医提供的大样本可比较的观察对象,可供我们总结共性规律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瘟疫流行史研究是中医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在瘟疫防治方面,发掘出一批过去未被了解或重视的岭南民间和中、西医防疫资料及论著,挖掘岭南中医药防治瘟疫的经验、学术创见和科学价值。
, http://www.100md.com
    本书不仅为全面、系统、综合地了解岭南古代瘟疫流行史和防疫史提供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研究结论,为广东乃至国家的防疫治疫工作提供数据和参考,为增强民众防病意识和对突发性传染病的心理承受力提供史鉴,而且有助于拓宽地方史和医学史的研究视野,有助于了解和认识我国近代社会卫生防疫制度的演进,以及岭南地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研究成果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我们的研究结论、研究方法和所发掘的史料被多个学科的学者借鉴利用。论文和著作被中医学、疾病监测和预防医学、历史学、地理学、灾害学的专家学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多个重点综合性大学的优秀博士、硕士论文正面评价引用62次,1篇论文被日本《传统医学》专版介绍。

    研究成果被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评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精品之作”;《中华读书报》对《岭南瘟疫史》给予很高评价,2007年,该书获广东省社科成果(著作类)3等奖。
, 百拇医药
    几点体会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相对于其他中医学科属弱小学科,而医古文又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中的弱小者。我们是在完成每年人均200余学时医古文教学任务基础上,开展本方向研究的。回顾这10年的研究,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集中力量在一个方向做深做透。成功的科研有一个共性,就是在一二个具有发展潜质和工作基础的方向上不断地从深度广度上进行拓展。我们的研究从“岭南古代疫病史研究”到“清代粤港澳三地新传染病的传入与暴发流行及其社会影响和应对措施”再到“晚清穗港防疫状况及其对中国城市卫生防疫建设的推动作用”是在一个方向上的不断深化的研究过程。

    2.要处理好中医科研中的“大兵团作战”与“单兵作战”的关系。“大兵团作战”成功的基础是各兵种具有强大的“单兵作战”能力。兵团司令运筹帷幄,指挥官身先士卒,则三军用命。科研亦如此,学科带头人或课题主持人要能站在学术前沿,发现具有前瞻性的课题,并直接投身于课题的设计、构思、实施和检验,课题的参与者能独立并优质完成所承担的任务。这是中医科研能取得成果的前提。

    3.以科研论文的质量作为衡量科研项目的重要标准。科研论文是完成科研项目后的阶段性或全面总结,是科研成果的体现,是评价科研项目完成质量的重要依据。我们遵循国际上评价论文学术水平的通行标准,注重科研论文是否被高水平期刊刊登及其被引用的情况。我们共有13篇本方向的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杂志上。

    4.多学科知识结构是当今中医研究人员所要具备的素质。“疾病、医疗与社会研究”涉及中医学、西医传染病流行病学、历史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从事这一方向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本研究团队中多人具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医医史文献和中医临床基础的知识结构,这是“疾病、医疗与社会研究”得以拓展深化的基础。, http://www.100md.com(李永宸 赖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