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老年保健 > 人到老年
编号:11524924
心绞痛与抗凝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22日 《家庭医生报》 2007年10月22日(总第1132期)
     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典型的心绞痛常与精神紧张、劳累、情绪波动有密切关系。但是,还有一类心绞痛,被称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其特点是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诱因不明确,硝酸酯类药物治疗不满意,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倾向。因此,多年来,受到病人和临床医生的重视。

    医学研究发现,由普通型(典型)心绞痛演变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基本原因是:冠状动脉内发生了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引起血管部分堵塞(如全部堵塞,便可造成心肌缺血性坏死)。为此,常用于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如钙拮抗剂,β一阻断剂,硝酸酯类等,往往效果较差。

    基于上述发现,人们开始应用溶栓及抗凝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实践证实,一部分该类患者采取抗凝治疗,可使病人心绞痛发作次数、胸痛持续的时间,以及服用硝酸甘油的数量明显减少,说明抗凝治疗是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措施。

    那么,为什么抗凝治疗能够缓解心绞痛呢?

    如上所述,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引起的。虽然抗凝剂不能直接溶解血栓,但是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栓形成的初期,血小板、红细胞及其他血液有形成分(包括纤维蛋白)的聚集,是一个可逆性的动态过程。换言之,在无外界因素的干预下,人体血管内的有形成分的聚集与溶解,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是聚集速度快于溶解速度时,便会形成血栓。根据这一原理,如果及时应用肝素类抗凝治疗,即可抑制血液中有形成分的聚集,这样就间接地达到了“加速”血栓溶解的过程,从而有效地预防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形成和发展,起到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作用。

    自从低分子肝素(速碧凝、栓复欣、克赛)问世以来,不仅避免了普通肝素易导致出血的弊端,而且在用药过程中无需监测出血、凝血时间,增加了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所以,这一治疗方法已在临床被广泛采用。患者在腹部皮下注射0.4毫升,每天1次,7~10天为一疗程。

    当然,一旦采取抗凝等治疗,仍不能有效缓解心绞痛发作的患者,说明病情已十分严重,需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病变后,可做经皮冠状动脉气囊扩张术,或于冠状动脉内安放支架,甚至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等治疗。, 百拇医药(北大医院主任医师 余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