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继发改变与胆囊炎有何关联
我们在看B超报告单时,常常可以看到“胆囊继发改变”这一字眼,它与胆囊炎有何区别与联系呢?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各级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总管、胆胰壶腹和十二指肠乳头)是肝脏的“下水道”,而胆囊是胆道系统中起收集和浓缩胆汁作用的关键器官,故当肝脏有严重疾病时,由于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成分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刺激胆道系统,特别是胆囊,就会发生胆囊壁增厚,甚至囊腔缩小等类似胆囊炎的形态学改变,即胆囊继发改变,但它与胆囊炎(包括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慢性胆囊炎)有着本质的区别。
胆囊继发改变可见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活动期(亦称失代偿期)等,以急性肝炎(包括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最为常见。胆囊继发改变又称非特异性胆囊炎,可有右上腹部的不适或疼痛,疼痛多轻微而不典型。若原有慢性胆囊炎,在此基础上的胆囊继发改变疼痛可较为突出。
胆囊炎临床常见的有急、慢性之分,是胆囊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原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和胆道阻塞以及胆汁的化学成分改变。急性胆囊炎以胆囊壁的充血、水肿甚至化脓坏死为其病理特点,慢性胆囊炎可导致胆囊黏膜的损坏。
现以伴有胆囊继发改变的急性肝炎为例,具体说明胆囊继发改变与胆囊炎的鉴别要点:
1.血常规检查: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而伴有慢性胆囊炎或由严重肝脏疾病引起的胆囊继发改变通常没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2.肝功能: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肝损害较轻,总胆红素一般在 50umol/L左右,谷丙转氨酶不超过50u/L;而诱发胆囊继发改变的急性肝炎则肝损害较重,血总胆红素多在70umol/L,谷丙转氨酶常在50u/L以上。
3.恶心呕吐:急性肝炎时恶心呕吐持续时间较长,以恶心、厌油腻更多见,随着黄疸的出现而缓解,无黄疸型肝炎的消化道症状多不严重;而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恶心呕吐的症状较为突出,不随黄疸的出现而缓解,但经积极治疗症状改善较快。, 百拇医药(青海主任医师 伏新顺)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各级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总管、胆胰壶腹和十二指肠乳头)是肝脏的“下水道”,而胆囊是胆道系统中起收集和浓缩胆汁作用的关键器官,故当肝脏有严重疾病时,由于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成分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刺激胆道系统,特别是胆囊,就会发生胆囊壁增厚,甚至囊腔缩小等类似胆囊炎的形态学改变,即胆囊继发改变,但它与胆囊炎(包括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慢性胆囊炎)有着本质的区别。
胆囊继发改变可见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活动期(亦称失代偿期)等,以急性肝炎(包括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最为常见。胆囊继发改变又称非特异性胆囊炎,可有右上腹部的不适或疼痛,疼痛多轻微而不典型。若原有慢性胆囊炎,在此基础上的胆囊继发改变疼痛可较为突出。
胆囊炎临床常见的有急、慢性之分,是胆囊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原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和胆道阻塞以及胆汁的化学成分改变。急性胆囊炎以胆囊壁的充血、水肿甚至化脓坏死为其病理特点,慢性胆囊炎可导致胆囊黏膜的损坏。
现以伴有胆囊继发改变的急性肝炎为例,具体说明胆囊继发改变与胆囊炎的鉴别要点:
1.血常规检查: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而伴有慢性胆囊炎或由严重肝脏疾病引起的胆囊继发改变通常没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2.肝功能: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肝损害较轻,总胆红素一般在 50umol/L左右,谷丙转氨酶不超过50u/L;而诱发胆囊继发改变的急性肝炎则肝损害较重,血总胆红素多在70umol/L,谷丙转氨酶常在50u/L以上。
3.恶心呕吐:急性肝炎时恶心呕吐持续时间较长,以恶心、厌油腻更多见,随着黄疸的出现而缓解,无黄疸型肝炎的消化道症状多不严重;而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恶心呕吐的症状较为突出,不随黄疸的出现而缓解,但经积极治疗症状改善较快。, 百拇医药(青海主任医师 伏新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