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4190
百名医生参与医患和谐大签名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6日 《生命时报》 2007.11.06
百名医生参与医患和谐大签名
百名医生参与医患和谐大签名
百名医生参与医患和谐大签名

     很多医生让病人感激一生 医患关系已开始走出低谷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左)、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中)为征文一等奖获得者徐兵河教授颁奖。

    解放军307医院江泽飞教授在签名。

    辩论赛在激烈进行。涂荣斌摄

    “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会!”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教授李莹笑着说,“工作虽忙,我还是抽时间来了。”10月25日,北京西郊宾馆,出席扬子江药业杯“爱心永恒”医患和谐征文活动颁奖典礼暨医患和谐辩论赛的很多医学专家都有上述感触。这天下午,150多位医生和60多位患者济济一堂,共同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医患和谐。

    征文反响强烈

    近年来,医患矛盾成了社会焦点,“医闹”、“保护性医疗”、“戴钢盔出门诊”……众多怪现象造成的不良影响在人群中蔓延。然而,医患之间难道真的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医生真的漠视患者的痛苦,病人真的对医生的付出无动于衷吗?医患和谐的出路在何方?为此,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生命时报》、《医师报》承办了“爱心永恒”医患和谐征文活动,倾听来自社会各界、最最真实的声音。
, 百拇医药
    征文启事在《生命时报》、《医师报》登出后,反响极为强烈,各地读者踊跃投稿,其中优秀的稿件已经陆续在报纸上刊登。历时3个月,经过在众多优秀稿件中精挑细选、仔细比较,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及纪念奖项。

    真理越辩越明

    为了给大家一个充分表达、直抒胸臆的机会,此次活动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医患和谐辩论赛,辩论的题目是《医患关系主要靠医生/患者》。

    在辩论赛上,正方以理服人,辩手尖锐地指出,如果医生在解释病情时能像《生命时报》、《医师报》的文章一样通俗易懂,患者不可能听不明白,因此医生需要加强“锻炼”。反方则注重以情动人,辩手举出了非典时期医护人员前赴后继的例子,赢得了满堂喝彩。值得一提的是,辩手隆光是一位癌症患者,他带病参加了辩论赛,令人深受感动。辩论赛期间,台上唇枪舌剑,各不相让;台下,医院代表及患者不时点头称是,深有所感。赛后,参会嘉宾给予了双方精彩点评。
, http://www.100md.com
    百名医生齐响应

    对于此次活动,广大医生积极响应。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中心郭应禄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总干事、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中国高血压联盟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王文教授等专家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和来自数十家医院的100多位医务工作者在“爱心永恒—医患和谐大行动”签名板上郑重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承诺为构建医患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医患是一个战壕的战友

    在活动中,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有句老话,医者父母心。这次征文中提到的很多大夫,都能用他们的医德让病人感激一生。然而,当前医患关系中也存在不和谐因素,关于医疗的负面消息不断出现,给患者带来了很多疑虑,也让医生觉得委屈。他认为,医患关系很复杂,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和体制上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患之间缺乏沟通。
, 百拇医药
    何崇元副社长表示,此次征文活动,媒体在促进医患沟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文章讲述了医患双方共同抗击病魔的感人故事,为医患之间搭起了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桥梁。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也作了精彩发言。他指出,几十年来,社会经济在发展,整个社会文明程度也有很大提高,但医患关系却越来越紧张,在全世界绝无仅有。但他认为,医患关系已经开始走出低谷,让人看到了曙光。

    殷大奎会长认为,医患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共同敌人是疾病,如果发生内讧,这个仗没法打。有人提到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他反对这种提法,并主张广大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地改善服务,主动检查自己的言行。

    让医患都说出心里话

    颁奖典礼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与会领导及嘉宾向来自全国各地的37位“爱心永恒”医患和谐征文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及奖金。本次征文共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纪念奖20名。
, 百拇医药
    征文一等奖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徐兵河教授获得。他的文章题目是《握着患者的心》。他在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我喜欢和患者交朋友,患者及家属脸上释放的绚烂笑容是我这辈子的追求。能够在团圆的日子与他们相聚,能够像家人一样坐在一起聊聊天、吃顿饭,作为医生的我知足了。”

    来自房山区疾控所的征文获奖者邓鹏翔,在典礼举行前一天才接到通知,但还是风尘仆仆地赶来。他说:“感谢《生命时报》搭建的这个沟通平台,让我们医生有了表露心迹的地方。”辩手隆光先生的文章《带着老病号去旅行》此次获得了二等奖,他用饱含泪水和感激的言语,生动地描写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的医生甘冒风险,为透析患者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动人事迹。他激动地表示:“《生命时报》不但给我带来详细、权威的健康知识,还让我们这些老病号把对医生的心里话都说了出来。”

    北京协和医院李莹教授既是《生命时报》的撰稿人,也是《生命时报》的忠实读者,她说:“《生命时报》介绍的多方面医学知识,让我们这些专科医生也耳目一新。并且,这份报纸站在公立的立场,给了医患双方相同的话语权,担负起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 http://www.100md.com(张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