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中医预防 > 治未病
编号:11503745
从心脑血管病预防谈中医“治未病”思想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27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增多,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处于各类非传染性疾病之首。所以有效进行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是摆在各级医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未病先防

    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即未病先防,也就是在未形成疾病之前,对其形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阻止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从根本上杜绝心脑血管病的发病。

    近十年来我国一些心脑血管专家提出了对心脑血管病的未发病之前的预防,提出了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比发病后再去治疗更重要的预防思想。继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并按世界卫生组织维多利亚宣言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要求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全面干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从未病先防的角度,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 百拇医药
    中医学自古就有“治未病”思想,这也是中医学的特点与优势所在。早在《周易·既济》曰:“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注:豫通“预”)后世医家秉承了这种预防思想,而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的论断,两千多年前,我们中医先贤们就已提出了这种“未病先防”的思想,是一种非常科学而先进的理念,这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尤为重要,也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特色与优势所在。在具体疾病的防治方面中医非常重视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养生方法的运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黄帝内经》从养生防病角度论及的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防病于未然的基本观点。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了一整套养主防病理论,一是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并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思想,对于自然界阴阳的变化,“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二是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举措,指出要“恬惔虚无”、“积精全神”、“精神内守”,从而“使形体不蔽,精神不散”。三是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防病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指出各种养生防病方法都应以保护和强壮正气为基本原则,由此而达到“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的目的。
, 百拇医药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开展心脑血管病的防治的研究,以“血瘀论”为中心,去认识治疗心脑血管病。中医学最早提出的“治未病”思想,而不应该是单单在养生的生活方式方面有所特点,在药物的防治方面也应该具有优势。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我们认为气虚血瘀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最基本的病理基础,临床上的各型均在此基础上发生,它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形成到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全过程。在对心脑血管病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血瘀证形成的机理,中医的“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的理论,提示了“气”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无论是心脏的“泵”功能,还是血管的舒缩功能,影响和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都应是“气”的表现。阳气充足则血运正常而不致瘀,阳气不足运血无力,则会形成气虚血瘀证,而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与外伤所致之急性瘀血不同,也与“气滞”、“寒凝”致瘀有别。“气滞”、“寒凝”等致瘀因素也必须在气虚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所以血瘀证(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基本机制是“气虚”(动力不足在先)。

    二、既病防变
, 百拇医药
    中医学在“既病防变”的认识上更为丰富,如《素问·刺热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也。”又如:《难经·七十七》:“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后世医家将此观点作为“既病防变”的“治未病”原则而应用于临床。如《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若斑出热不解者……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中医学自古至今都重视“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界的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始终在努力探寻着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出的基本观点与“未病先防”的“血瘀论”思想基本一致,均以“血瘀”为核心,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手段进行防治。临床研究认为,“气虚血瘀”理论是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最基本机理,经研究证实心绞痛发作与否及发作轻重与心胸阳气充足与否有关,阳气充则冠脉稳定,阳气不足则易冠脉痉挛、内皮功能障碍、甚至易斑块破裂,而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总之,我们通过对“治未病”思想的认识,探究出了中医“气虚血瘀”是心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最基本病理因素,心脑血管病中医临床的辨证类型均以此为基础发生。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博大精深,只要我们遵循科学的态度以中西医结合为基本方法,充分利用中医药特色与优势进行临床探究,则能寻找出中医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基本规律与方法手段,为人类健康服务。, 百拇医药(杨宝元 唐山市中医医院)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