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11266
《伤寒论》正名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32期
     □ 鲍艳举 花宝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

    苏庆民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为汉人张仲景所著。由于兵火战乱等原因而散佚,后经王叔和搜集整理,才得以传世。至北宋林亿等人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使人误解为《伤寒论》专论伤寒(外感),而《金匮要略》则专论杂病,以致后来形成“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之说。将《伤寒论》定格在外感病的范畴,有违仲景的本意,亦没有真正理解《伤寒论》、仲景医学之内涵。

    外感与内伤不能截然分开

    伤寒,广义者包括温病、杂病,狭义则单指伤寒。如《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可知古代把有发热特征者称为伤寒,是广义伤寒。《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温病,有热病。”前一个伤寒是广义的,而后一个伤寒是狭义的。疾病千变万化,概况起来,不外两类:一类是具有发热特征的疾病,称为伤寒;另一类是不具有发热特征的疾病,称为杂病。《伤寒论》是治疗人体常见的急性病与慢性病,外感与内伤,发热与无发热,伤寒与杂病之书。故陈修园在《古今医论》中说:“……至云仲景伤寒论独为伤寒而作,非治杂症,试观其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诸法全备,杂症俱可仿之为则,虽代有名贤杂证诸书,不过引而伸之,触而长之,谁能出其范围,后学果能熟读揣摩,则治杂证思过半矣,推而广之,并可统治男妇小儿一切杂症。”
, 百拇医药
    刘渡舟教授对于《伤寒论》同治伤寒(外感)和杂病提出了三点理由:一是因伤寒单纯发病者少,而与杂病相兼的则多,故伤寒与杂病合论则全面;二是人分男女,体有强弱,感邪虽一,发病则异,而且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故辨证不明杂病,则亦不能明伤寒。所以,只论伤寒,不论杂病,则不能曲尽辨证之长。三是有的病人先患他病,后感伤寒,内伤外感,病情杂沓,难求一致,无法用伤寒一种发病形式而统摄诸病。柯韵伯亦云:“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显,故将伤寒杂病合而参之,正以合中见泾渭之清浊,此扼要法也。”

    六经理明,万病理通

    六经实质问题是长期以来各医家争鸣的焦点,诚如恽铁憔在《伤寒论研究》中所说:“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中医有“辨证治疗”或“随症治疗”的规律。庞祝如教授将其归纳为三点:一是非特殊性,几乎所有疾病都适用;二是注重病人生理机转的促进,而不直接消灭病原和症状;三是整体性,根据全身证候而采取相适应的综合疗法。冯世纶教授总结为: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最能体现中医这种治疗规律的,就是仲景的《伤寒论》。
, 百拇医药
    仲景以六经赅百病,无论外感或内伤,皆不出六经范畴,故临床可适用于任何疾病的辨证论治。故柯琴提出“六经钤百病”的观点,徐大椿亦说:“医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伤寒理明,则万病皆通。”

    《伤寒论》中广论杂病

    《伤寒论》广论杂病,并非专论伤寒(外感)之说。如在太阳病篇中,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第37条、第61条、第67条、第69条、第70条、106条、第107条等等均有大量翔实的杂病内容。故柯韵伯认为《伤寒论》中:“凡条中不置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岂知仲景杂病论,即在伤寒论中,是伤寒中又最多杂病夹杂其间,故伤寒与杂病合论,则伤寒杂病之症治井然。”

    伤寒与杂病二者是由人体患病后,正邪交争所反应出的症状所确定,其发病规律是一致的,即正邪交争,二者不能截然分开。仲景的六经辨证是辨万病的总纲,六经理明,万病理通,而《伤寒论》全书内容又详述了伤寒、杂病方证,因此,用《伤寒论》的理论和方证治疗杂病,是早已存在的事实,若将其限定在外感病范畴,是不对的,故为其“正名”。,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