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的问世
1929年,德国药物学家杜马克总结了过去人们寻找灭菌药失败的教训,决定独辟蹊径,从不含金属盐的物质中寻找药源。过去,研究者只在各种金属盐中寻找药物,还仅限于在试管中和培养皿里观察药物的杀菌、抑菌能力。但是杜马克认为,为了符合人体治病需要,还必须开展动物实验。于是,他利用试管内抑菌实验和小白鼠链球菌感染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药物实验。他和助手们先后合成1000多种偶氮化合物,逐一实验,历经无数次失败仍不气馁,以极大的耐心继续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1932年圣诞节,奇迹终于出现了。当杜马克把一种在试管内没有抑菌作用的桔红色化合物灌注给链球菌感染的小白鼠后,在小白鼠体内发挥了良好的杀菌作用,而且没有出现药物造成的器官损伤。毒理研究表明,该药毒性极小,更大的剂量也只不过会引起呕吐。但是,这种桔红色化合物数量太少以致供不应求。此时,杜马克联想到用于纺织业的一种桔红色染料,名叫百浪多息。尽管该化合物在1918年就已人工合成,但并未用于临床研究和疾病治疗。经测定,可代作原料。杜马克经过结构改造,从这种原料中获得了一种白色粉末,命名为磺胺。 正在这个时候,杜马克的独生女不慎把手指划破并被链球菌感染,不但手指肿胀疼痛,还伴有发热,找遍全城名医却无济于事。绝望之时,药物学家充当起医生,杜马克自己为女儿检查伤口,并把伤口渗出液和血液涂在玻璃片上,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发现满是链球菌。此时,他想到用磺胺治疗女儿的疾病。但是这种药从未在临床应用过,搞不好会出人命。可是,为了挽救女儿,为了发现新药造福人类,杜马克把磺胺注入女儿体内,结果疾病痊愈。此后,磺胺享誉全球。, 百拇医药(上海 邬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