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才会谈艾色变(人群心态)
艾滋病,是神对人心灵的试炼!
——纳兰
“世界上每隔8秒钟就有一人感染HIV,全球每天有1.1万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以下简称HIV),与此同时,每天有8000名感染者丧命。”11月21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彼得·皮奥特在日内瓦公布的《2006年世界艾滋病报告》给出了这样一组令人震惊的数字。
在艾滋病面前,人们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心路历程?为此,《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曼华。
无知者无畏
“1985年,一名美籍阿根廷艾滋病人死于北京,中国才真正有了艾滋病的概念。”张曼华对记者说,可当时,人们觉得艾滋病距离自己的生活很远,认为“艾滋病主要是外国人的问题,我连国外都去不了,根本得不上”。
回忆起当时人们的心态,张曼华说:“可以用无知者无畏来形容。”她解释,人们对艾滋病,从来没有见过,“这就好比在蛇第一次出现在婴儿的面前,婴儿对它的危险性没有任何概念,因此不会像成人一样避之惟恐不及。”
不敢和艾滋病人握手
“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始自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张曼华说,此时,人们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了解甚少,“有人居然说,跟艾滋病人握手、说话就会被传染。”张曼华说,社会开始谈“艾”色变。
“一知半解的人因为看不到全部,自然会随意猜测,并将某些细节无限放大。这也许是人们在获知全部真相前共有的心理特征。”张曼华说,畏惧艾滋病人的例子并不少见。在吉林市有一家人都是艾滋病毒感染者,邻居把家里所有的窗户都罩上了一层塑料薄膜,这一罩就是好几年。“有些对待艾滋病人的方法更极端,在病人的房间开一个小窗口,人们把饭放到窗口后扭头就跑,唯恐多喘一口气就被传染。”
张曼华指出,恐惧达到一定程度,人的心理会发生新的变化。当人们不能找到克服恐惧的方法时,常常会产生厌恶心理。“人们知道最多的是,艾滋病是性传播疾病。很多人认为,只有生活腐化堕落的人才会得病。”
知识减轻恐惧
“现在,人们对艾滋病虽然不能完全接纳,但恐惧心理逐渐减弱了。”张曼华对记者说,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知道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艾滋病人一起吃饭、握手、生活是不会被传染的,即使性传播也有一定比例。”
张曼华分析道,过去人们之所以产生恐惧心理是因为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而一旦有科学证据修正了错误信息,人们的错误认知也就会被改变。不过,要让人们完全理解和接纳艾滋病人,还尚需时日。, 百拇医药(尤蕾)
——纳兰
“世界上每隔8秒钟就有一人感染HIV,全球每天有1.1万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以下简称HIV),与此同时,每天有8000名感染者丧命。”11月21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彼得·皮奥特在日内瓦公布的《2006年世界艾滋病报告》给出了这样一组令人震惊的数字。
在艾滋病面前,人们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心路历程?为此,《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曼华。
无知者无畏
“1985年,一名美籍阿根廷艾滋病人死于北京,中国才真正有了艾滋病的概念。”张曼华对记者说,可当时,人们觉得艾滋病距离自己的生活很远,认为“艾滋病主要是外国人的问题,我连国外都去不了,根本得不上”。
回忆起当时人们的心态,张曼华说:“可以用无知者无畏来形容。”她解释,人们对艾滋病,从来没有见过,“这就好比在蛇第一次出现在婴儿的面前,婴儿对它的危险性没有任何概念,因此不会像成人一样避之惟恐不及。”
不敢和艾滋病人握手
“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始自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张曼华说,此时,人们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了解甚少,“有人居然说,跟艾滋病人握手、说话就会被传染。”张曼华说,社会开始谈“艾”色变。
“一知半解的人因为看不到全部,自然会随意猜测,并将某些细节无限放大。这也许是人们在获知全部真相前共有的心理特征。”张曼华说,畏惧艾滋病人的例子并不少见。在吉林市有一家人都是艾滋病毒感染者,邻居把家里所有的窗户都罩上了一层塑料薄膜,这一罩就是好几年。“有些对待艾滋病人的方法更极端,在病人的房间开一个小窗口,人们把饭放到窗口后扭头就跑,唯恐多喘一口气就被传染。”
张曼华指出,恐惧达到一定程度,人的心理会发生新的变化。当人们不能找到克服恐惧的方法时,常常会产生厌恶心理。“人们知道最多的是,艾滋病是性传播疾病。很多人认为,只有生活腐化堕落的人才会得病。”
知识减轻恐惧
“现在,人们对艾滋病虽然不能完全接纳,但恐惧心理逐渐减弱了。”张曼华对记者说,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知道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艾滋病人一起吃饭、握手、生活是不会被传染的,即使性传播也有一定比例。”
张曼华分析道,过去人们之所以产生恐惧心理是因为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而一旦有科学证据修正了错误信息,人们的错误认知也就会被改变。不过,要让人们完全理解和接纳艾滋病人,还尚需时日。, 百拇医药(尤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