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质疑中医 > 文章00
编号:11516450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7)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21日 新语丝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6.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在下葬的那一刻,就决定了它的不可改变性,有时哪怕是片言只语,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很多地方出土了很多有价值的重要文物,为破解《黄帝内经》中隐藏的密码提供了有力佐证。

    1).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帛书: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了42种帛书和200余片竹简,帛书涉及医学内容的有11种,竹简全部是医书:[9]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胎产书》、《养生方》、《杂疗方》、《却谷食气》、《导引图》。所有的医书,均无书名,是整理者给定了书名。
, 百拇医药
    其它方面的书有:六艺类,10种;诸子类,10种;兵书类,3种;术数类,7种;地图类,2种。这些书,可以认为,都是墓主人生前为工作、为身体所需要看的书。之所以用来陪葬,是因为生前珍爱,相信他死后在阴间可以继续阅读。

    帛书的书法风格,是由篆书向隶书转变的风格。其中《刑德》甲篇中有“今皇帝十一年”(有人推断为汉高祖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8]个人认为, “今皇帝十一年”也不一定必指汉高祖十一年,更有可能是指文帝十一年,墓主人的陪葬品,是他生前用的珍爱之物,书籍,他需要什么,就抄什么,高祖十一年,他不过是幼儿,何能看这些书?文帝十一年,正值30多岁,工作需要,身体多病,正需要这些书,更为合理。如果说是他父亲留下的,可能性不大。利苍的任期是: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利豨的任期是:吕后三年(公元前185年)——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高帝时期,其父正在战场厮杀,当时也不重视读书,其父以战功封侯。如果为他父亲所用,也应陪葬在利苍墓里。可惜利苍墓被盗,破坏严重,已无从考察了。不过,这也无关宏旨,反正是在汉朝初年抄写的。
, 百拇医药
    据推测,墓主人应该是长沙王的第二代轪候利豨,死时30多岁,根据骨骼推算年龄,应无问题。于汉文帝12年下葬。因为墓中有一块木牍,上面写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戊辰,家丞奋移主葬郎中,移葬物一编,书到先撰,具奏主葬君。”字样,这是一块向阴曹地府开具的通行证。[10]文帝十七年以后,开始使用年号,整个西汉,有年号的纪年,没有超过7年的,故推断文帝十二年还是有根据的。

    陪葬的两种脉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简称《阴阳》)和《足臂十一脉灸经》(简称《足臂》)是讲人体脉络走向的,用字很古,如称脉为“眽”,或“温”。描述极简,基本是向心性的,也较短,主要是在四肢。[11-13]其它还有养生方面的、房中术方面的、《老子》、《战国策》以及兵书等等,显然是他生前所爱看的。他的早逝,说明他可能酒色过度,身体不佳,所以医书也特别多。

    2).湖北江陵张家山《脉书》:[14]

    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的《脉书》是长沙马王堆两种脉书的合订本,这样一来,两种版本的脉书可以互相参校,补足脱漏的字。
, http://www.100md.com
    据考证,张家山墓主人生前曾任官吏,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因病免官,死时年事已高,下葬时间大约在高后后期或更晚一些(公元前180年前后)。出土竹简1000多支,贮于竹筒内,保存较好,字迹清晰可辨。除了《脉书》以外,还有法律、兵阴阳、算术、方技方面的书,不题。

    张家山出土的《脉书》和马王堆出土的《阴阳》、《足臂》如此相同,而比《黄帝内经》又古朴很多,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当时《黄帝内经》并不存在。如果像一些看法所说的那样,《黄帝内经》早已存在并很通行了,他们为何不抄一部陪葬?哪怕是其中所需要的一些篇章也可以呀,为何不这样做?

    古人迷信。他们所陪葬的物品、书籍,都是他们生前所常用的、所喜爱的物品和书籍。从他们陪葬的书记种类看,都是他们生前所常看的。尤其是马王堆墓主人利豨,凭血统享受富贵,因为酒色过度多病,必会不惜一切代价搜求能让他享乐保命的神机良方。《黄帝内经》如果很通行,又讲养生又讲病理治则,他为何视而不见?即使不抄全部,也可抄一部分,为何连一部分也没有?认为此时《黄帝内经》早已存在并很通行的说法,实在是缺乏根据没有事实证明的臆断。医书的承传很诡秘,从淳于意教徒弟的情况得到的启示是,一些有身份的人可以派人学医,学到部分医术,或得到部分医书。江陵张家山和长沙之间相距有千里之遥,所陪葬的书却如此相同,说明这才是当时比较通行,且比较容易得到的医书。此时,连《黄帝内经》的影子也没有。

    (待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