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质疑中医 > 王力微
编号:11516848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10)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1日 新语丝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3.《黄帝内经》中的历法:

    中国的历法,很有特色。主要表现在古代每次改朝换代,都要改变岁首的月份,以表示五行相生,自己建立的朝代是必然的,合乎天意的。据《史记。历书》:夏以正月,建寅;殷以十二月,建丑;周以十一月为岁首,建子;秦并六国,以十月为岁首,建亥。所谓岁首,就是下一年的开始。汉朝建立,本应改岁首,由于其它事多,未暇顾及。到汉武帝时,因为以一年为365又1/4推算历书,年数太多,积累的误差日见明显,于是召集司马迁、落下闳等修订历法,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正月为岁首。月份和地支相配,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正月为寅,……这是很固定的。

    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按语,对上古历法的变迁,有这样的注解:“古历者,谓黄帝调历以前有上元太初历等,皆以建寅为正,谓之孟春也。及颛顼﹑夏禹亦以建寅为正。唯黄帝及殷、周、鲁并建子为正。而秦正建亥,汉初因之。至武帝元封七年始改用太初历,仍以周正建子为十一月朔旦冬至,改元太初焉。”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历法,黄帝以前,都是以寅月为正月,颛顼和夏代也是;黄帝、殷、周、鲁是以子月(十一月)为正月;(力微案:此处司马贞说殷建子为正,不正确,应以建丑,即十二月为岁首。)秦以亥月(十月)为正月,汉初沿习这个历法,到汉武帝元封七年始改用太初历,以寅月(一月)为正月,这就是上古时期历法以哪个月为岁首的情况。
, http://www.100md.com
    在《黄帝内经》中比附的历法,留下了历法的时代印记。如《素·脉解篇》:“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又如《灵·阴阳系日月》:“寅者,正月三生也”。这明确地说明,这些篇目的作者,已经接受了“太初历”改正月为岁首的事实。颛顼﹑夏朝也是以正月为岁首的,这些篇目决不可能是颛顼﹑夏朝的作品。

    牛占和[15]撰文说:“刘向认为《内经》的编著者既不是他本人,又不托古取重于上古‘黄帝’,而指为韩诸公孙。”所依据的是《汉书·艺文志》,并把《黄帝内经》的成编下限定为韩被秦灭的公元前230年。不知《汉书·艺文志》的什么地方记载了刘向的这样的话。我反复查看了《汉书·艺文志》数遍,终于在阴阳家里找到了一则注释,是唐·颜师古做的。《黄帝泰素》二十篇下面注曰:“刘向《别录》云:‘或言韩诸公孙之所作也。’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也。故曰泰素。”这根本是互不相干的两本书,两回事,怎能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混为一谈?牛占和又说:“正月建于寅,是夏代使用的历法,是春秋时代广为流行的六种古历之一。”可是,《左传》明明记载:“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火,指在黄昏时火星开始出现在南方天空的时间。按夏朝的历法是在三月,商朝的历法是在四月,周朝的历法是在五月。火星的同一位置,历法不同,月份也不同。这个不同,和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完全吻合。火星的位置,依月份或时间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春秋时期不是周朝?《左传》的记载不是春秋时期通行的历法?如果《左传》的记载不能作为依据,什么记载可以作为依据?如果真是《左传》记错了,就应该拿出证据或理由来证明。所引述的证据,必须是真实存在的,绝不能根据结论的需要来杜撰或想象,移花接木或道听途说。
, 百拇医药
    4.地理:

    《灵·经水》中所比附的12水,据张介宾注,相当于现在下列地方:

    清水:济水故道,小清河,发自济南趵突泉。

    渭水:今陕西渭水。

    海水:张氏注解不明确,可能指渤海、黄海、东海。

    湖水:五湖,即彭蠡、洞庭、巢湖、太湖、鉴湖。

    汝水:在河南。

    黾水:在陕西。

    淮水:即淮河。

    漯水:入清河归海。

, http://www.100md.com     江水:即长江。

    河水:即黄河。

    济水:源自王屋山。

    漳水:在山西。

    所举的水,基本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犹以陕西一带为多,和作者所在地在陕西并熟悉这些水名有关。但清水、海水、湖水、淮水、漯水、江水在陕西以外,说明这决不是战国时期割据局面的情况。

    4.《黄帝内经》中所提及的书名:

    散见于各篇中,有的多次提到。为了精练,出现在哪一篇,不再注明,总归如下:《五色诊》、《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玉机》、《上经》、《下经》、《脉法》、《奇恒阴阳》、《针经》、《九针》、《热论》、《刺法》、《本病》、《金匮》、《气穴所在》、《阴阳十二官相使》、《天元册》、《阴阳传》、《奇恒之势》、《寿夭刚柔》、《官针》等。今本《黄帝内经》中有《热论》和《刺法论》,其中没有今本《黄帝内经》中所引的文字。这些书名,《五色诊》、《揆度》、《奇恒》、《奇恒阴阳》等和淳于意所列的书名却完全相同。

    这些书都哪里去了?应该有个合理的解释。

    5.各篇的长短和文字风格:

    有的篇目文字很少,仅百余字,文字古朴,如:《素·经络论篇》,《灵·背腧》。有的篇目很长,七大论中最长的有8000余字,是王冰补入的,就不说了。《灵·经脉》一篇约4000余字,描写各经脉最具体,一直沿用到现在。所有的篇目,肯定不是一时一人之作。

    《黄帝内经》中出现一个概念,在不同篇目中多次重复,或详略不一,或互相矛盾,说明什么?说明这本书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文献汇编。

    (待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