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力推中医药事业发展
“近年来,四川突破两个关键性的瓶颈问题———政府重视和加大投入,从而不断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这是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杨殿兴在2008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前夕接受记者专访时的开场白。他坦言,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虽然有独立党组,人、财、物也相对独立管理,并且可以在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但要构建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形成具有突破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需要政府行为的干预和支持。我们深切的体会是:涉及政策层面的大事、要事,只要政府出面,事情就好办得多,顺利得多。
政府行为,引导全社会高度关注
杨殿兴体会,政府直接领导并参与中医药的各项工作,使行业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不仅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组织保证,还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组织性,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提高中医行业的社会地位。
他介绍,在2006到2007年一年多时间内,先后以省委或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四川省中医药发展大会、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现场会和四川省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和《关于加快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引起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中医药的高度重视。在制定中医药强省目标时,省政府成立了由省发改委等19个成员单位构成的“四川省中医药工作厅际协调小组”。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几项重要政策的通知》,要求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级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决定》,围绕贯彻落实《决定》中的几项重要政策,尽快制订相应的措施和实施方案,切实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全省21个市州,已有19个召开了中医药发展大会,18个出台了发展中医药的决定,许多在政策层面有重大突破,有些市州扩大了中药院内制剂使用范围,有些市州增加了中医药专项经费或给刚参加工作的中医大学生保底工资。这些举措,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今年,省政府还将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全省落实《决定》情况进行督察。
, http://www.100md.com
多方参与,真正为中医造势鼓劲
为落实吴仪副总理提出的“三名”战略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四川省不仅开展了首届十大名中医评选活动,还将此项工作写进了《决定》中,明确规定:每5年评选一次,适度开展评选市、县名中医活动,形成争当名中医、全社会尊重名中医的良好氛围。杨殿兴回忆,那次评选“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以及省政府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财政厅、人事厅、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领导参加,还在表彰现场为当选的十大名中医披红挂彩,真正为中医造了势,鼓了劲,广大中医扬眉吐气。
天全县中医院主任医师陈怀炯,祖传骨科,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从医40多年,医德高尚,医术一流,在当地很有名气。所在县城只有20万人口,在他所在的县中医院每年却有24万人的门诊量,远近病人慕名而来,医院所在的几个街区四处可见缠绕绷带的骨伤病人,已经成为县城一景。老百姓都称陈怀炯为“大医生”。省上要开展“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评选活动,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推举“大医生”,于是,县委书记带队到省上为民请命,要求为他评名中医,其诚挚之心让人感动。有关部门通过信件、网络、专家投票等多种形式,逐层筛选,结果他当选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强调‘四不唯’,即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是该省评选名中医的亮点。评选不看论文和著作,不看科研成果,注重筛选临床人员,不拘一格选人才。按照重在临床能力、群众认可、业内认可的原则,把医德医风、医疗水平、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等作为评选指标,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业内外人士的一致称赞。
, 百拇医药
加大投入,特色与优势更加突出
这几年,政府逐年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中医医疗机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等步伐加快,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加突出,杨殿兴感慨。
根据《决定》,四川从2007年起,对120所县级中医院进行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并要求3年完成。这样覆盖了全省五分之四的县级中医院。省级财政计划投入2.4亿元,要求市、县财政按1:1配套投入。当年,省级专款投入7300万元,启动了47家县级中医院建设。2007年,中医专款经费总计已达到1.3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四川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早在2004年,该省就开展了24所精品中医院建设。原来建设经费市级给100万元,县级给80万元,后来逐年增加。2006年,年度检查合格的精品中医院又一次性给予了40万元的补助款。
杨殿兴介绍,这些通过建设的精品中医院以优势特色为主线,在门诊中医治疗,住院特色病区,名老中医查房,针灸、按摩和熏洗等综合疗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目前医院的门诊中医治疗率平均达77.2%,病区中医治疗率平均达43.47%,医院中医药技术运用率平均达99.38%;中药使用量(饮片、制剂和中成药)占医院药品使用总量已达47.9%,并逐渐达到60%,大大降低了西药使用比例;医院以中医药科室为主体,达60.86%,中医药(含中西医结合)人员占医院卫技人员的58.3%。目前,该精品中医院建设项目运转正常。
, 百拇医药
政策保障,满足老百姓服务需求
2007年,该省启动了涉及全省57个民族县的“民族地区中医药民族医药惠民工程”,健全民族地区城乡中医、民族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民族地区县级中医院、民族医院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切实改善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如允许民族地区民族医院和中医院配置的民族药和中药制剂,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为基层培养中医或民族医临床骨干;将符合条件的民族医疗机构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将适宜的民族医诊疗服务项目和院内制剂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等,使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满足老百姓对中医药或民族医药的服务需求。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杨殿兴讲,甘孜州白玉县藏医班毕业的中专学生毕业回到家乡当村医,但缺少开诊资金,当地卫生局为每一个学生无偿配备价值300元的藏医常用药作为滚动资金,使得村卫生室不断发展壮大。这种做法既解决了学生就业,充实了基层卫生人员,巩固了网底,又方便了群众就医,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省中医药管理局从中受到启发,筹措500万元为民族地区的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次性投入3000元,作为药品周转资金,为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一名中医或民族医人员,在最困难、边远的民族地区强力推进中医药“三进”,使中医药、民族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惠及广大农牧民,并达到“专款专用,滚动发展,良性循环,多方受益”的目的。, 百拇医药(周 颖 本报记者)
政府行为,引导全社会高度关注
杨殿兴体会,政府直接领导并参与中医药的各项工作,使行业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不仅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组织保证,还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组织性,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提高中医行业的社会地位。
他介绍,在2006到2007年一年多时间内,先后以省委或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四川省中医药发展大会、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现场会和四川省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和《关于加快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引起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中医药的高度重视。在制定中医药强省目标时,省政府成立了由省发改委等19个成员单位构成的“四川省中医药工作厅际协调小组”。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几项重要政策的通知》,要求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级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决定》,围绕贯彻落实《决定》中的几项重要政策,尽快制订相应的措施和实施方案,切实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全省21个市州,已有19个召开了中医药发展大会,18个出台了发展中医药的决定,许多在政策层面有重大突破,有些市州扩大了中药院内制剂使用范围,有些市州增加了中医药专项经费或给刚参加工作的中医大学生保底工资。这些举措,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今年,省政府还将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全省落实《决定》情况进行督察。
, http://www.100md.com
多方参与,真正为中医造势鼓劲
为落实吴仪副总理提出的“三名”战略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四川省不仅开展了首届十大名中医评选活动,还将此项工作写进了《决定》中,明确规定:每5年评选一次,适度开展评选市、县名中医活动,形成争当名中医、全社会尊重名中医的良好氛围。杨殿兴回忆,那次评选“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以及省政府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财政厅、人事厅、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领导参加,还在表彰现场为当选的十大名中医披红挂彩,真正为中医造了势,鼓了劲,广大中医扬眉吐气。
天全县中医院主任医师陈怀炯,祖传骨科,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从医40多年,医德高尚,医术一流,在当地很有名气。所在县城只有20万人口,在他所在的县中医院每年却有24万人的门诊量,远近病人慕名而来,医院所在的几个街区四处可见缠绕绷带的骨伤病人,已经成为县城一景。老百姓都称陈怀炯为“大医生”。省上要开展“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评选活动,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推举“大医生”,于是,县委书记带队到省上为民请命,要求为他评名中医,其诚挚之心让人感动。有关部门通过信件、网络、专家投票等多种形式,逐层筛选,结果他当选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强调‘四不唯’,即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是该省评选名中医的亮点。评选不看论文和著作,不看科研成果,注重筛选临床人员,不拘一格选人才。按照重在临床能力、群众认可、业内认可的原则,把医德医风、医疗水平、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等作为评选指标,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业内外人士的一致称赞。
, 百拇医药
加大投入,特色与优势更加突出
这几年,政府逐年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中医医疗机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等步伐加快,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加突出,杨殿兴感慨。
根据《决定》,四川从2007年起,对120所县级中医院进行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并要求3年完成。这样覆盖了全省五分之四的县级中医院。省级财政计划投入2.4亿元,要求市、县财政按1:1配套投入。当年,省级专款投入7300万元,启动了47家县级中医院建设。2007年,中医专款经费总计已达到1.3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四川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早在2004年,该省就开展了24所精品中医院建设。原来建设经费市级给100万元,县级给80万元,后来逐年增加。2006年,年度检查合格的精品中医院又一次性给予了40万元的补助款。
杨殿兴介绍,这些通过建设的精品中医院以优势特色为主线,在门诊中医治疗,住院特色病区,名老中医查房,针灸、按摩和熏洗等综合疗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目前医院的门诊中医治疗率平均达77.2%,病区中医治疗率平均达43.47%,医院中医药技术运用率平均达99.38%;中药使用量(饮片、制剂和中成药)占医院药品使用总量已达47.9%,并逐渐达到60%,大大降低了西药使用比例;医院以中医药科室为主体,达60.86%,中医药(含中西医结合)人员占医院卫技人员的58.3%。目前,该精品中医院建设项目运转正常。
, 百拇医药
政策保障,满足老百姓服务需求
2007年,该省启动了涉及全省57个民族县的“民族地区中医药民族医药惠民工程”,健全民族地区城乡中医、民族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民族地区县级中医院、民族医院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切实改善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如允许民族地区民族医院和中医院配置的民族药和中药制剂,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为基层培养中医或民族医临床骨干;将符合条件的民族医疗机构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将适宜的民族医诊疗服务项目和院内制剂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等,使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满足老百姓对中医药或民族医药的服务需求。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杨殿兴讲,甘孜州白玉县藏医班毕业的中专学生毕业回到家乡当村医,但缺少开诊资金,当地卫生局为每一个学生无偿配备价值300元的藏医常用药作为滚动资金,使得村卫生室不断发展壮大。这种做法既解决了学生就业,充实了基层卫生人员,巩固了网底,又方便了群众就医,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省中医药管理局从中受到启发,筹措500万元为民族地区的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次性投入3000元,作为药品周转资金,为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一名中医或民族医人员,在最困难、边远的民族地区强力推进中医药“三进”,使中医药、民族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惠及广大农牧民,并达到“专款专用,滚动发展,良性循环,多方受益”的目的。, 百拇医药(周 颖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