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幽门螺杆菌 降低胃癌发病率
相关研究课题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王伦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游伟程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历经25年的研究证实,清除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使胃癌癌前病变或胃癌的发病风险降低40%。2007年该课题组申报的“胃癌高发区人群胃癌发生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胃癌在世界范围内仍为高发肿瘤,居各种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我国是世界上胃癌高发的国家之一,我国目前每年死亡约36万人,占各类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胃癌5年平均生存率在10%~15%,相比之下,早期胃癌治疗5年生存率在90%以上。此项研究表明,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地预防胃癌的发生。
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干预研究
由于胃癌对人类健康有较大的危害性,许多学者对胃癌发生发展进行了长期研究,但由于缺乏在有代表性的大样本人群的研究结果,胃癌发病原因和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尚缺乏有效预防胃癌的措施,仍为当前医学领域中重大实际问题。
, http://www.100md.com
自1995年起,该课题组在山东临朐县胃癌高发区对3400名成人开展了胃癌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关系、病变转变及影响因素、遗传易感性等研究,并针对病因学开展了包括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化多因素干预研究,发现当地胃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营养不平衡和缺乏是胃癌高发的危险因素。据介绍,这是目前世界上样本量最大,随访时间最长的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干预研究,该研究具有系统性和原创性,在国内外肿瘤研究中尚属首次,研究结论可以比较可靠地推论到一般人群,推动了胃癌相关领域的研究,为胃癌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危险因素
课题组1989年在对高发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病变关系研究中发现,以浅表性胃炎为对照,病变发展为轻度萎缩性胃炎的比值比(OR值)为1.3,而发展为重度萎缩性胃炎的OR值为5.9。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作用于癌前病变的早期阶段即从浅表性胃炎发展到重度萎缩性胃炎阶段。
, 百拇医药
1994年课题组对上述人群进行第二次胃内窥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1989年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个体癌前病变进展为重度异型增生的危险性是感染阴性者的1.8倍,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影响癌前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胃癌癌前病变程度与胃癌发生危险成等级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能有效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性增生等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病风险。与安慰剂组比较,清除幽门螺杆菌组发生上述癌前病变或胃癌的危险度下降40%,其中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组发生胃癌19例,安慰剂组发生27例。
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交互作用增加发病风险
该课题组的研究证实,胃癌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是胃癌发生的始动因素,而个体的遗传因素决定对胃癌的易感性。研究证实环氧化酶-2(COX-2)基因多态及表达与胃癌及癌前病变有密切关系,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交互作用。
, http://www.100md.com
COX-2为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酶,在前列腺素生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密切相关,是肿瘤预防和辅助治疗的重要靶分子。该研究发现,COX-2基因多态与胃癌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携带AA基因型者患胃癌的风险是携带GG基因型的2.33倍,携带AA基因型同时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是携带GG基因型且未感染者的3.88倍,携带AA基因型同时吸烟者是携带GG基因型且不吸烟者的7.02倍。
该研究结果将对胃癌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进一步证明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研究成果还证实,血清维生素C(VC)水平与降低癌前病变或胃癌的危险性密切相关。通过问卷调查,对临朐县居民经常使用的食品及吸烟、饮酒与胃癌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吸烟与胃癌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并与饮酒具有协同作用。数据表明,吸烟超过25年的个体5年后病变进展为异型增生或胃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的1.6倍,吸烟是影响癌前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还发现血清VC、β-胡萝卜素水平与胃粘膜病变成负相关。以低血清VC和β-胡萝卜素的人群为对照,高水平血清VC或β-胡萝卜素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血清VC处于高水平的个体病变进展为异型增生或胃癌的危险性降低80%,证实血清高水平VC是降低胃癌危险性的保护性因素。, 百拇医药
□王伦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游伟程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历经25年的研究证实,清除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使胃癌癌前病变或胃癌的发病风险降低40%。2007年该课题组申报的“胃癌高发区人群胃癌发生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胃癌在世界范围内仍为高发肿瘤,居各种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我国是世界上胃癌高发的国家之一,我国目前每年死亡约36万人,占各类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胃癌5年平均生存率在10%~15%,相比之下,早期胃癌治疗5年生存率在90%以上。此项研究表明,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地预防胃癌的发生。
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干预研究
由于胃癌对人类健康有较大的危害性,许多学者对胃癌发生发展进行了长期研究,但由于缺乏在有代表性的大样本人群的研究结果,胃癌发病原因和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尚缺乏有效预防胃癌的措施,仍为当前医学领域中重大实际问题。
, http://www.100md.com
自1995年起,该课题组在山东临朐县胃癌高发区对3400名成人开展了胃癌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关系、病变转变及影响因素、遗传易感性等研究,并针对病因学开展了包括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化多因素干预研究,发现当地胃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营养不平衡和缺乏是胃癌高发的危险因素。据介绍,这是目前世界上样本量最大,随访时间最长的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干预研究,该研究具有系统性和原创性,在国内外肿瘤研究中尚属首次,研究结论可以比较可靠地推论到一般人群,推动了胃癌相关领域的研究,为胃癌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危险因素
课题组1989年在对高发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病变关系研究中发现,以浅表性胃炎为对照,病变发展为轻度萎缩性胃炎的比值比(OR值)为1.3,而发展为重度萎缩性胃炎的OR值为5.9。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作用于癌前病变的早期阶段即从浅表性胃炎发展到重度萎缩性胃炎阶段。
, 百拇医药
1994年课题组对上述人群进行第二次胃内窥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1989年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个体癌前病变进展为重度异型增生的危险性是感染阴性者的1.8倍,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影响癌前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胃癌癌前病变程度与胃癌发生危险成等级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能有效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性增生等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病风险。与安慰剂组比较,清除幽门螺杆菌组发生上述癌前病变或胃癌的危险度下降40%,其中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组发生胃癌19例,安慰剂组发生27例。
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交互作用增加发病风险
该课题组的研究证实,胃癌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是胃癌发生的始动因素,而个体的遗传因素决定对胃癌的易感性。研究证实环氧化酶-2(COX-2)基因多态及表达与胃癌及癌前病变有密切关系,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交互作用。
, http://www.100md.com
COX-2为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酶,在前列腺素生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密切相关,是肿瘤预防和辅助治疗的重要靶分子。该研究发现,COX-2基因多态与胃癌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携带AA基因型者患胃癌的风险是携带GG基因型的2.33倍,携带AA基因型同时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是携带GG基因型且未感染者的3.88倍,携带AA基因型同时吸烟者是携带GG基因型且不吸烟者的7.02倍。
该研究结果将对胃癌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进一步证明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研究成果还证实,血清维生素C(VC)水平与降低癌前病变或胃癌的危险性密切相关。通过问卷调查,对临朐县居民经常使用的食品及吸烟、饮酒与胃癌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吸烟与胃癌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并与饮酒具有协同作用。数据表明,吸烟超过25年的个体5年后病变进展为异型增生或胃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的1.6倍,吸烟是影响癌前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还发现血清VC、β-胡萝卜素水平与胃粘膜病变成负相关。以低血清VC和β-胡萝卜素的人群为对照,高水平血清VC或β-胡萝卜素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血清VC处于高水平的个体病变进展为异型增生或胃癌的危险性降低80%,证实血清高水平VC是降低胃癌危险性的保护性因素。,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