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玩具“教训”儿子
出差刚回到家,就听妻子说起七岁的儿子和邻居家小明打架的事。儿子一放学回来,我就把他给叫了过来。
他显然像知道我要找他干什么一样,可怜兮兮地坐了下来,低着头不敢看我。想起出差时给他买了几个玩具,我心中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我说:“儿子,想不想知道爸爸给你买了什么玩具回来呀?”儿子听到这话,一下子抬起了头,眼中有了光彩。我笑呵呵地从房间拿出两样玩具:一部电动小车和一只小毛毛熊,毛毛熊可以让他抱着睡觉。
儿子看到玩具,就缠着让我给他玩。我迅速把玩具收起来,对儿子说:“既然爸爸买了回来,肯定会让你玩的,不过爸爸得看你能不能做到玩具对你的要求。”儿子惊讶地问道:“爸爸,怎么玩具也有要求?它可不会说话的哦。”我笑了笑,重新拿出那部电动小车,此时儿子已经忘记了我要找他算账的事了,不等我说话,就指着电动小车说:“爸爸,这小车有什么要求?你快说嘛。”我没有答他,把小车往地上一放,按了一下按钮,小车就跑了出去,儿子飞快地过去拦住了小车,这时我对他说:“儿子,玩具虽然不会说话,但你想拥有它,就得满足它的要求。你看这部小车,按一下它就会跑,有些人也是这样,在他背后捅一下,说他一句不中听的话,马上就蹦起来,发脾气了。”儿子听到这话,脸上的笑意全没有了,显然是想起了打架的事。我接着说:“儿子,只要你能做到人家按你一下也不会跑,人家说你坏话也不会发脾气的话,这小车就给你。”儿子看着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
, 百拇医药
晚饭的时候,儿子不小心把碗摔到地上了,妻子禁不住唠叨起来:“你这小家伙,平常那么爱玩,动这里动那里,现在把碗摔了,自己把它收拾干净!”儿子嘟了嘟嘴,却出奇地没有说话,默默地拿来扫帚扫着地上的饭菜,我在一旁为“阴谋”得逞而得意着。等儿子睡着了,我悄悄地把小车放在他的枕边。
第二天下班回来,儿子正在看电视,手中还拿着那部小车。我拿出毛毛熊,对他说:“儿子,昨天你已经达到了小车的要求,不知道今天你能不能达到小熊的要求呢?”儿子好奇地问道:“爸爸,这小熊又会有什么要求给我呀?”我摸着儿子的头对他说:“儿子,其实我和妈妈平时对你那么凶,都是因为爱你,希望你好。你看这只小熊也一样,它不只让你抱来抱去,还陪着你睡觉,可是它却一直睁着眼睛,从来都不敢睡,因为它知道要照顾你。儿子,当你学会了如何照顾别人,这小熊就给你。”儿子好像明白了什么,看着毛毛熊的眼睛,愣愣地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这天刚下班回来,就看到妻子在为儿子贴创可贴,原来儿子的手不知道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流血了。吃过晚饭后,儿子在房间里做作业,妻子边看电视边对我说出儿子受伤的经过:“下午的时候,隔壁跟儿子打过架的那个小明在楼前的小树林里爬树,不小心被树夹住,动不了,正好碰上儿子放学回来,儿子过去帮他。因为担心小明的爸妈知道了会骂小明,所以儿子也没有叫大人,使劲地掰开那根夹住小明的树干,他手上的伤口,就是被树枝划破的。”
, 百拇医药
听完,我心里很为儿子的“不计前嫌”而高兴。
当我把毛毛熊拿给儿子时,儿子对我说:“爸爸,我只是特别想得到玩具才那样做的,刚开始我心里并不想这样要求自己,不过,现在我发现这样做能让大家高兴,也挺好的。”我心中一震,暗叹儿子毕竟是一个小孩子,不可能一两天之内就改变那么多,就像他说的那样,只是受到了玩具的“诱惑”而已。
虽然这次“玩具训儿”并没有完全成功,但我却为儿子想得到玩具就去改变而高兴,为儿子认定目标就去追求的劲头而高兴,这也是另外一份丰硕的收获。
点评:这位父亲以物质奖励的方式引导和矫正孩子行为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暗合了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学派的思想:通过奖励或惩罚,可以控制和塑造个体的行为。而且对于幼小的孩子,这种方法的效果通常会比对成人更好。
就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而言,行为塑造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及时强化原则(当个体表现出我们希望他出现的行为时,要及时鼓励或奖励他,让他知道是因为该行为才得到这样的奖赏的);小步调进步原则(个体的行为习惯需要慢慢养成,改变的步子不要太大,要适合个体的个性、年龄、自控力等个人条件)。
, http://www.100md.com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儿子后来的自我反省,他主动告诉爸爸“我只是特别想得到玩具才那样做的”,并意识到“现在我发现这样做能让大家高兴,也挺好的”。这对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来说,绝对是不容易的。这也引发了父亲的反思,反思自己的“玩具训儿”并没有完全成功。因此,在使用奖赏作为孩子行为塑造的利器的同时,要小心这是一把双刃剑。若使用不当,也会有不良反应的。比如孩子慢慢依赖于奖赏,没有奖励物就不行动等。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行为矫正技术告诉我们,在使用奖赏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不要只使用物质奖赏,这样会造成孩子对奖赏的依赖,或者慢慢地会对价值低的奖赏无动于衷。教育者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奖赏手段,比如口头表扬、陪同游戏、爱抚等,来形成和塑造、激励和巩固孩子的行为。
此外,还可以提醒教育者的是,玩具也可以作为道具(而不是奖励物)来教育孩子。比如用玩具作为道具给孩子讲一则故事,而故事的主题是关于情绪控制或人际交往的。低年龄的孩子会接受这样的方式,从中受到教育,改变观念态度,并进而表现在行为的改善上。这样的方法家长也不妨一试,有时效果更好。(点评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副教授), http://www.100md.com
他显然像知道我要找他干什么一样,可怜兮兮地坐了下来,低着头不敢看我。想起出差时给他买了几个玩具,我心中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我说:“儿子,想不想知道爸爸给你买了什么玩具回来呀?”儿子听到这话,一下子抬起了头,眼中有了光彩。我笑呵呵地从房间拿出两样玩具:一部电动小车和一只小毛毛熊,毛毛熊可以让他抱着睡觉。
儿子看到玩具,就缠着让我给他玩。我迅速把玩具收起来,对儿子说:“既然爸爸买了回来,肯定会让你玩的,不过爸爸得看你能不能做到玩具对你的要求。”儿子惊讶地问道:“爸爸,怎么玩具也有要求?它可不会说话的哦。”我笑了笑,重新拿出那部电动小车,此时儿子已经忘记了我要找他算账的事了,不等我说话,就指着电动小车说:“爸爸,这小车有什么要求?你快说嘛。”我没有答他,把小车往地上一放,按了一下按钮,小车就跑了出去,儿子飞快地过去拦住了小车,这时我对他说:“儿子,玩具虽然不会说话,但你想拥有它,就得满足它的要求。你看这部小车,按一下它就会跑,有些人也是这样,在他背后捅一下,说他一句不中听的话,马上就蹦起来,发脾气了。”儿子听到这话,脸上的笑意全没有了,显然是想起了打架的事。我接着说:“儿子,只要你能做到人家按你一下也不会跑,人家说你坏话也不会发脾气的话,这小车就给你。”儿子看着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
, 百拇医药
晚饭的时候,儿子不小心把碗摔到地上了,妻子禁不住唠叨起来:“你这小家伙,平常那么爱玩,动这里动那里,现在把碗摔了,自己把它收拾干净!”儿子嘟了嘟嘴,却出奇地没有说话,默默地拿来扫帚扫着地上的饭菜,我在一旁为“阴谋”得逞而得意着。等儿子睡着了,我悄悄地把小车放在他的枕边。
第二天下班回来,儿子正在看电视,手中还拿着那部小车。我拿出毛毛熊,对他说:“儿子,昨天你已经达到了小车的要求,不知道今天你能不能达到小熊的要求呢?”儿子好奇地问道:“爸爸,这小熊又会有什么要求给我呀?”我摸着儿子的头对他说:“儿子,其实我和妈妈平时对你那么凶,都是因为爱你,希望你好。你看这只小熊也一样,它不只让你抱来抱去,还陪着你睡觉,可是它却一直睁着眼睛,从来都不敢睡,因为它知道要照顾你。儿子,当你学会了如何照顾别人,这小熊就给你。”儿子好像明白了什么,看着毛毛熊的眼睛,愣愣地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这天刚下班回来,就看到妻子在为儿子贴创可贴,原来儿子的手不知道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流血了。吃过晚饭后,儿子在房间里做作业,妻子边看电视边对我说出儿子受伤的经过:“下午的时候,隔壁跟儿子打过架的那个小明在楼前的小树林里爬树,不小心被树夹住,动不了,正好碰上儿子放学回来,儿子过去帮他。因为担心小明的爸妈知道了会骂小明,所以儿子也没有叫大人,使劲地掰开那根夹住小明的树干,他手上的伤口,就是被树枝划破的。”
, 百拇医药
听完,我心里很为儿子的“不计前嫌”而高兴。
当我把毛毛熊拿给儿子时,儿子对我说:“爸爸,我只是特别想得到玩具才那样做的,刚开始我心里并不想这样要求自己,不过,现在我发现这样做能让大家高兴,也挺好的。”我心中一震,暗叹儿子毕竟是一个小孩子,不可能一两天之内就改变那么多,就像他说的那样,只是受到了玩具的“诱惑”而已。
虽然这次“玩具训儿”并没有完全成功,但我却为儿子想得到玩具就去改变而高兴,为儿子认定目标就去追求的劲头而高兴,这也是另外一份丰硕的收获。
点评:这位父亲以物质奖励的方式引导和矫正孩子行为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暗合了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学派的思想:通过奖励或惩罚,可以控制和塑造个体的行为。而且对于幼小的孩子,这种方法的效果通常会比对成人更好。
就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而言,行为塑造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及时强化原则(当个体表现出我们希望他出现的行为时,要及时鼓励或奖励他,让他知道是因为该行为才得到这样的奖赏的);小步调进步原则(个体的行为习惯需要慢慢养成,改变的步子不要太大,要适合个体的个性、年龄、自控力等个人条件)。
, http://www.100md.com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儿子后来的自我反省,他主动告诉爸爸“我只是特别想得到玩具才那样做的”,并意识到“现在我发现这样做能让大家高兴,也挺好的”。这对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来说,绝对是不容易的。这也引发了父亲的反思,反思自己的“玩具训儿”并没有完全成功。因此,在使用奖赏作为孩子行为塑造的利器的同时,要小心这是一把双刃剑。若使用不当,也会有不良反应的。比如孩子慢慢依赖于奖赏,没有奖励物就不行动等。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行为矫正技术告诉我们,在使用奖赏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不要只使用物质奖赏,这样会造成孩子对奖赏的依赖,或者慢慢地会对价值低的奖赏无动于衷。教育者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奖赏手段,比如口头表扬、陪同游戏、爱抚等,来形成和塑造、激励和巩固孩子的行为。
此外,还可以提醒教育者的是,玩具也可以作为道具(而不是奖励物)来教育孩子。比如用玩具作为道具给孩子讲一则故事,而故事的主题是关于情绪控制或人际交往的。低年龄的孩子会接受这样的方式,从中受到教育,改变观念态度,并进而表现在行为的改善上。这样的方法家长也不妨一试,有时效果更好。(点评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副教授),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