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33937
活着还是死亡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日 家庭医生医疗保健网
     城郊的夏夜,难得一见的星光灿烂。

    突然,一颗流星在北方的天幕上拖着长长的尾巴急速滑落下去,瞬间在浓重的山影中消失了踪迹。我和桥谁都没说话,只听到他沉重的叹息声。

    桥是某医学院的副教授。不久前,他的妻子在旅游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头部严重受伤,被送到医院后一直处于深昏迷状态。参与抢救的脑外科专家是桥的同事,曾问他:“你的妻子若已经脑死亡了,还要继续抢救吗?”桥呆呆的不能回答。桥多么希望爱妻能够活转过来啊!但职业的理性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桥小心翼翼地征求家人亲属的意见,他们都异口同声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能放弃,就要抢救到最后一秒钟,不然你对得起她吗?于是,在心脏起搏器、呼吸机和各种昂贵药物的作用下,桥的妻子又“活”了七天,花费十多万元。虽债台高筑,但她最后还是没有醒过来。事后桥妻的父母家人还向桥问罪,说桥薄情寡义,竟想在人还没断气时就放弃抢救,把钱看得比命还重……桥很困惑也很痛苦,因为他明知最后的抢救是徒劳的,妻的生命已经无可挽回,她永远不可能再醒过来,但他却不能不去做无谓的消耗和努力。
, http://www.100md.com
    在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被广为引述的台词:“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现在,同样的问题也摆在国人面前:活着还是死亡?这个问题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整个社会的。不是生死之择,而是生死之判,是牵涉到法律、文明、伦理、道德、尊严和人道等等一系列问题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一个人的死亡该怎样判定?是以已被诸多国家和地区接受了的“脑死亡”为判断标准,还是以我们一直沿袭的“呼吸和心跳停止”为标准?

    脑死亡,顾名思义,是指包括脑干功能在内的全脑功能的不可逆转和永久性的丧失。这一概念最初是由两位法国学者在1959年提出的,后来逐渐被法、德、美、英、日以及台湾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受,并通过立法确定为判断一个人“活着还是死亡”的标准依据。但在中国,对于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社会,认定只有“呼吸、心跳停止”才是死亡标准的人们来说,“脑死亡”还是个全新的概念。因为脑死亡之后,心脏和脉搏可能还在跳动,所以,这时宣布一个人已经死亡,很多人会难以接受。但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全球经济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影响和融合的情况下,任何对科学和文明理念的拒绝和漠视,都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 百拇医药
    作为人,有生必有死,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道理。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都无法改变这一基本事实。医疗救护的目的,无非是尽量帮助人们减少伤病的痛苦,帮助人们恢复健康,由此使生命尽可能延长,但医疗救护无力改变“有生必有死”的铁定的自然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如有一天,当掌控思维和身体的大脑已经完全停止了作用,对这个世界不再有任何感知和功能,纵然呼吸和心跳还没有完全消失,又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耗费那本来就不多的医疗资源和钱财,给亲人和社会徒增负担?

    人道主义、爱以及孝道,从来都不应该是盲目和空泛的。如果自己亲人的大脑已经永远无法恢复正常,却还要枉然地依靠机械和药物的作用来维持表面的“生命征象”,那除了只能给予自己某种心理安慰,使周围的人看到你“竭尽全力”外,对死者不但毫无意义,而且是一种近乎亵渎的大不敬。

    我想,我们对于生命的真正珍惜,应该是在有生之时,好好把握自己的分分秒秒,使有限的生命能够产生无限的价值。对他人生命的爱护,也应该是在他的有生之年,尽可能给予帮助和关怀。当死神真正降临,那就学会告别吧,学会不说再见的再见,这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由衷敬畏。,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