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啊,八少年上演“杀人游戏”
菜市场里上演了网络游戏式的暴力
2002年12月29日晚,在四川眉山市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在眉山市商业街上的网吧里,17岁的阿伟,16岁的小晨、小威,15岁的小祥和14岁的小杰、小松、小敏、小明眼睛紧盯着显示屏,进攻、发招。“又打死一个,”急促的击键声、鼠标点击声中不时夹杂着孩子们的欢呼声。
这时,14岁的初中生吴超也为上网来到了商业街,他没想到自己竟然会因此成为一出悲剧的主角。
“走,把他弄来打一顿!”小敏看到了吴超,不知为何萌发了这样一个念头。刚刚在网上经历过一番紧张厮杀的8少年意犹未尽,于是,小敏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刚满14岁的小杰找到了动手的理由:几天前,在和吴超的打闹中,吴超弄坏了他的皮带。
, 百拇医药
8少年在一家网吧外堵住了吴超,并把他带到了附近一条小巷中。一看到小伙伴们脸上的杀气,吴超就知道情况不妙,他想跑,但巷头巷尾已被堵死。
除了小杰讨要皮带,别的少年一时找不到动手的理由。阿伟凑在小祥耳边出主意,小祥立刻冲上去“质问”吴超:“你为啥子要到处乱说我被学校开除了?”不容吴超辩解,小祥已飞起一脚踢了过去,8少年随即一拥而上,把吴超打倒在地。接着,他们挟持着吴超又来到了偏僻的菜市场。
“8个打一个太没意思,我们一个一个地和你‘单挑’。”8少年轮番上场,打得起劲的小祥还和吴超“单挑”了两次。拳来腿往,惨叫连连,菜市场里上演着网络游戏式的暴力。
到晚上10点多,大家都累得打不动了。过足了瘾的8少年也心满意足地准备四散离去。这时,只见吴超摇摇晃晃地走了几步,突然一头栽倒在地……
事发后不久,涉案的8少年先后归案。让警方意外的是,他们都说不清楚动手的原因。
, http://www.100md.com
据说,8少年中的小晨原本成绩优异,以前在乡下读书时,小晨从来没有接触过网吧,可一转入市区,没有了父母的约束,他对网络游戏“相见恨晚”。他的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以前我最佩服学习成绩好的人,后来学会了上网,就最佩服那些游戏打得好的人。”由于“起步晚”,为了赶上别的网友,小晨不分昼夜“恶补”。他在网吧里终于找回了自己心理上的平衡,感觉自己和城里孩子一样是个“高手”了,可惜,由此他也慢慢沾染上不良习气。
剖析:儿童是容易被误导的群体
这一案例,不由使人联想到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班杜拉认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当儿童以社会认可的方式表现攻击性时(如球赛等),成人就会给予赞扬;若以社会不认可的方式表现时(如欺侮老弱等),成人就给予惩罚,慢慢地孩子从中学会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同时,孩子也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1965年在班杜拉做的经典实验中,他让4岁的儿童分别观看一部短片,内容是一个男子拼命击打一只充气玩偶,还一边打一边叫。这个男子的攻击行为受到三种不同的对待:一种是攻击者在一组儿童面前得到另一成人的表扬,还得到汽水、巧克力等奖励;第二种是被谴责为“大暴徒”,并遭到另一个成人的惩罚而不得不仓皇逃离;第三种既无奖励也不惩罚。不同组的孩子在看完不同结尾的影片后,被带到一个与影片情境类似的房间,那里有许多玩具,其中也包括一个充气玩偶。
, http://www.100md.com
实验主持者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孩子的行为,结果发现:第二组孩子几乎没有攻击性行为出现;而另两组都出现了程度差不多的攻击行为。实验者接着又拿来许多诱人的果汁和画片,对三组儿童说:谁再模仿一下攻击者的动作,就可以得到奖赏,结果三组孩子都开始了攻击行为。
这个研究以及此后的许多重复研究都使心理学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儿童平时对电视、电影、小说、游戏中的打斗情境的观察、阅读,虽然未能直接地自发加以模仿,但并未阻止他们的学习,即使是对这些反社会行为给予惩罚,也不能阻止他们对这种行为的无意识学习。只要遇到与影片或小说中类似的情境,这些行为很可能在实际生活中再现。所以,就这个意义来看,“杀人游戏”玩不得。现在有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都呼吁不要让孩子接触暴力程度强的电子游戏,呼吁应该像给电影分级那样给电子游戏以严格的分级,减少色情暴力因素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按照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说法,攻击是人的一种本能欲望,是很容易被激发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教化作用,被“超我”压抑着,不表现出来或表现得不那么强烈。你看看那些在白领中间流行的“杀人游戏”,表面上这是心理斗智游戏,事实上多少也满足了他们攻击欲望的宣泄。白领承受的工作压力巨大,是尤其需要宣泄的一族。同样,青少年如今学业压力巨大,他们的内心往往空虚压抑,因此攻击性的电子游戏特别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满足他们的宣泄需要,让他们上瘾,挑起他们潜在的攻击欲望,加上模仿学习,然后在特定的环境下被现实环境所激发,就会酿成上面案例中的悲剧。比如上面案例中的小晨,显然是由于城乡生活的反差,让他产生了自卑和压抑的心理,心态扭曲,渴望自己被群体接纳,但由于交友不当,结果在从众心理的作用和责任分散的状态下,参与了打人活动。
这个个案提示我们,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强有力的道德体系,意志薄弱,自控力差,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尽量减少未成年人接触暴力媒介或结交不良群体的机会,避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关注他们心灵的充实和健康,帮助他们尽快成熟和成长起来,增强其对不良文化、环境的抵抗力。
在此,笔者再次呼吁有关部门在对电脑游戏等一些容易接触暴力的行业的管理上,要充分意识到儿童青少年的未成熟心智,在主观上尽量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限制,使他们不致受到这些不良游戏的侵袭和误导。,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2月29日晚,在四川眉山市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在眉山市商业街上的网吧里,17岁的阿伟,16岁的小晨、小威,15岁的小祥和14岁的小杰、小松、小敏、小明眼睛紧盯着显示屏,进攻、发招。“又打死一个,”急促的击键声、鼠标点击声中不时夹杂着孩子们的欢呼声。
这时,14岁的初中生吴超也为上网来到了商业街,他没想到自己竟然会因此成为一出悲剧的主角。
“走,把他弄来打一顿!”小敏看到了吴超,不知为何萌发了这样一个念头。刚刚在网上经历过一番紧张厮杀的8少年意犹未尽,于是,小敏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刚满14岁的小杰找到了动手的理由:几天前,在和吴超的打闹中,吴超弄坏了他的皮带。
, 百拇医药
8少年在一家网吧外堵住了吴超,并把他带到了附近一条小巷中。一看到小伙伴们脸上的杀气,吴超就知道情况不妙,他想跑,但巷头巷尾已被堵死。
除了小杰讨要皮带,别的少年一时找不到动手的理由。阿伟凑在小祥耳边出主意,小祥立刻冲上去“质问”吴超:“你为啥子要到处乱说我被学校开除了?”不容吴超辩解,小祥已飞起一脚踢了过去,8少年随即一拥而上,把吴超打倒在地。接着,他们挟持着吴超又来到了偏僻的菜市场。
“8个打一个太没意思,我们一个一个地和你‘单挑’。”8少年轮番上场,打得起劲的小祥还和吴超“单挑”了两次。拳来腿往,惨叫连连,菜市场里上演着网络游戏式的暴力。
到晚上10点多,大家都累得打不动了。过足了瘾的8少年也心满意足地准备四散离去。这时,只见吴超摇摇晃晃地走了几步,突然一头栽倒在地……
事发后不久,涉案的8少年先后归案。让警方意外的是,他们都说不清楚动手的原因。
, http://www.100md.com
据说,8少年中的小晨原本成绩优异,以前在乡下读书时,小晨从来没有接触过网吧,可一转入市区,没有了父母的约束,他对网络游戏“相见恨晚”。他的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以前我最佩服学习成绩好的人,后来学会了上网,就最佩服那些游戏打得好的人。”由于“起步晚”,为了赶上别的网友,小晨不分昼夜“恶补”。他在网吧里终于找回了自己心理上的平衡,感觉自己和城里孩子一样是个“高手”了,可惜,由此他也慢慢沾染上不良习气。
剖析:儿童是容易被误导的群体
这一案例,不由使人联想到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班杜拉认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当儿童以社会认可的方式表现攻击性时(如球赛等),成人就会给予赞扬;若以社会不认可的方式表现时(如欺侮老弱等),成人就给予惩罚,慢慢地孩子从中学会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同时,孩子也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1965年在班杜拉做的经典实验中,他让4岁的儿童分别观看一部短片,内容是一个男子拼命击打一只充气玩偶,还一边打一边叫。这个男子的攻击行为受到三种不同的对待:一种是攻击者在一组儿童面前得到另一成人的表扬,还得到汽水、巧克力等奖励;第二种是被谴责为“大暴徒”,并遭到另一个成人的惩罚而不得不仓皇逃离;第三种既无奖励也不惩罚。不同组的孩子在看完不同结尾的影片后,被带到一个与影片情境类似的房间,那里有许多玩具,其中也包括一个充气玩偶。
, http://www.100md.com
实验主持者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孩子的行为,结果发现:第二组孩子几乎没有攻击性行为出现;而另两组都出现了程度差不多的攻击行为。实验者接着又拿来许多诱人的果汁和画片,对三组儿童说:谁再模仿一下攻击者的动作,就可以得到奖赏,结果三组孩子都开始了攻击行为。
这个研究以及此后的许多重复研究都使心理学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儿童平时对电视、电影、小说、游戏中的打斗情境的观察、阅读,虽然未能直接地自发加以模仿,但并未阻止他们的学习,即使是对这些反社会行为给予惩罚,也不能阻止他们对这种行为的无意识学习。只要遇到与影片或小说中类似的情境,这些行为很可能在实际生活中再现。所以,就这个意义来看,“杀人游戏”玩不得。现在有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都呼吁不要让孩子接触暴力程度强的电子游戏,呼吁应该像给电影分级那样给电子游戏以严格的分级,减少色情暴力因素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按照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说法,攻击是人的一种本能欲望,是很容易被激发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教化作用,被“超我”压抑着,不表现出来或表现得不那么强烈。你看看那些在白领中间流行的“杀人游戏”,表面上这是心理斗智游戏,事实上多少也满足了他们攻击欲望的宣泄。白领承受的工作压力巨大,是尤其需要宣泄的一族。同样,青少年如今学业压力巨大,他们的内心往往空虚压抑,因此攻击性的电子游戏特别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满足他们的宣泄需要,让他们上瘾,挑起他们潜在的攻击欲望,加上模仿学习,然后在特定的环境下被现实环境所激发,就会酿成上面案例中的悲剧。比如上面案例中的小晨,显然是由于城乡生活的反差,让他产生了自卑和压抑的心理,心态扭曲,渴望自己被群体接纳,但由于交友不当,结果在从众心理的作用和责任分散的状态下,参与了打人活动。
这个个案提示我们,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强有力的道德体系,意志薄弱,自控力差,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尽量减少未成年人接触暴力媒介或结交不良群体的机会,避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关注他们心灵的充实和健康,帮助他们尽快成熟和成长起来,增强其对不良文化、环境的抵抗力。
在此,笔者再次呼吁有关部门在对电脑游戏等一些容易接触暴力的行业的管理上,要充分意识到儿童青少年的未成熟心智,在主观上尽量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限制,使他们不致受到这些不良游戏的侵袭和误导。,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