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64047
大医院病人“人满为患”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3日 《中国妇女报》 2008.03.03
     报载,江苏省人民医院当初日门急诊量设计最高为3500~4000人次,但去年医院门急诊量剧增,正常时都在7000~8000人次,高峰时常常突破1万人次,去年年门急诊量比2006年增加了20万人次,医院接诊病人达26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住院病人、手术病人也同步增长,双双打破历史纪录。使得医院能利用的空间全部“饱和”。

    尽管为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看病需求,医院使出“浑身解数”,但仍感到疲于奔命,导致医生工作量普遍“超负荷”,尤其是专家门诊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这就使得专家名医花在每个患者身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减少,极有可能影响医生看病诊断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一般化”的诊疗业务耗费医院大量精力。“大医院看小病”,既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也会增加百姓看病的时间和费用成本,因为到大医院看病不仅要排长队,检查、治疗的档次也相对较高,花费自然较多,无疑就像到“大宾馆吃早餐”一样既不经济也不适用。

    其实,大医院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解决患者疑、难、重、急、杂病等高端医疗问题,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这块好钢理应全用在“刀刃”上。而有数据表明,目前在大医院接诊的病人中,约有六至七成的病人都可以在社区解决。

    有鉴于此,采取“刚性”的措施,加快完善“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引导普通病人向社区医院分流尤为必要。如拉开大小医院价格差距,用“经济杠杆”引导病人向社区医院分流;将医保制度与社区首诊制度“捆绑”一起,提高“小病进社区”报销比例;加快落实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制度,使目前较普遍的“大医院首诊”逐步向大医院只接受转诊病人过渡;大医院要针对不同层次需求开展分层服务,其中基本医疗服务与医保制度“对接”,非基本医疗和特需服务政府不承担责任;进一步强化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力促城市医生“下基层”,帮助基层卫生机构培养人才、提高服务能力。(吴学安),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