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传承发扬
编号:11571930
继承经典就是要“原汁原味”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05期
     近日,读了皋永利先生“继承经典应持什么态度”一文,颇有感触。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与皋永利先生探讨。

    “原汁原味”的继承方法

    皋永利先生说:“原样不变的继承,还是在继承中有所发展,这是在经典继承中表现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此处让人感到,如果你“原样不变的继承”了经典,就不会“在继承中有所发展”,我不明白,皋永利先生为何把两者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显然是有偏差的。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等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中医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些基本原则和方法,不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中医学方方面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经典不是去包罗万象,不是去包括所有疾病及治疗细节,而是以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去指导学习研究和临床实践。所以说,要发展中医,首先是要继承经典,从经典中了解中医学基本的原则方法是什么,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原汁原味”地继承,没有遗漏地掌握。
, http://www.100md.com
    皋永利先生说:“经历了二千年的发展历史,我们认识真理的能力和水平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科学的发展,大大提升了人们的思维水平,因而对经典的认识也更深刻了。过去认为完美的东西,现在看来不再完美了;曾经看作是至理名言的理论,现在开始怀疑了。”至于论据,他说:“像‘胃喜为补’一说,在中医学中是比较经典的理论,并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但是,用现代科学标准去看,‘胃喜为补’理论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不具有‘普遍性’。如糖尿病对糖的需求,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对脂肪的需求,是不能因‘胃喜’而无限制摄入的。”对此,我作下列回应:

    “胃喜为补”的本义。“胃喜为补”的意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病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吃了就有益处。它显然是有针对性的,即只有在身体真正需要的时候,而又摄取、接受适量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其益处所在,这一点就具有“普遍性”。比如,用药后或大病后的适量的“米粥自养”,可理解为“胃喜米粥”,因为胃易接受米粥,米粥又可保护及促进脾胃功能,有益于疾病的解除和身体的康复,这就是身体真正需要米粥。这是“胃喜为补”很好的例证。
, 百拇医药
    对于“胃喜”,当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至少要想到“心里喜欢”和“胃能接受”两方面。至于喜欢、接受的对象,当包括饮食物、药物,或是具体的口味等等,而具体接受多少,自然人人明白不可太过。这个“胃喜”,可能是身体正常的生理需要,也可能是病理反映。以喜甜食为例,在正常饥饿状态下可出现,又可以是机体不调的表现,如诸多妇人经前期有偏喜甜食之情,这常说明此时有肝脾不和、肝郁脾虚机理,所以身体需要用甘味去助脾、缓肝。当然,单纯进食甘物往往又难以解决问题,相反可因过食而产生更多问题。所以,此处的“胃喜”,既是身体的自我调节和需求,又可看作是症状表现而被用于诊断,又当想到多食有害。就是说,临床上见到“胃喜”,不管事先有病无病,至少要从这几个方面综合分析,这当然也包括皋永利先生所举“糖尿病对糖的需求,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对脂肪的需求”的例证。总之,“胃喜为补”这一提法本身没有任何问题,说它“不具有‘普遍性’”是很牵强的,问题是你如何去认识、运用这一说法。而皋永利先生试图以“胃喜为补”为例,来作为需要“大胆地怀疑和批判地认识经典”的证据,就显得太苍白无力了。
, http://www.100md.com
    重温“自裁”理论。实际上,在《黄帝内经》中,早已提出了认识、解决“喜食”、“偏食”等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曰:“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而对于其中的道理,《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曰:“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如此精辟的论述,如此明了的原则,对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永远都具有不可代替的指导作用。对这样的经典,皋永利先生不先去“原汁原味”地继承,却举出“胃喜为补”近乎不伦不类的例子,斤斤计较,吹毛求疵,以求为他的“经典改造说”、“理论重建说”找到依据,但恰恰相反,这正说明了他没有认真学习经典,没能“原汁原味”地继承经典,所以他在文中举出的例证,却成了否定他自己的证据。在此,我也衷心希望,凡是想要对中医经典品头论足,最好先坐下来念念经典,真正尝尝“原汁原味”,只有“原汁原味”地继承了,才可以避免讲大话、空话,甚至错话,否则对中医无益,对己也不利。

    最好的发展方法

    如何发展中医,人们仍然在不停地探讨。有一点大家的认识是相同的,这就是要在继承中发展,离开继承,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发展,继承永远是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在此,我还想加上一点,没有“原汁原味”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就不会有最好的发展。综观历史中医大家,哪一个少得了对《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原汁原味”地继承?
, 百拇医药
    我认为,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并且把经典理论用于现代以至将来的临床实践中,即从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中,去认识、领会乃至充实、发展中医本身,才是最好的发展方法,这才是中医能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经。早期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是这样走出来的,王叔和、巢元方、孙思邈、金元四大家、明清诸家乃至现代大家,无一不是走的这条路。

    再看皋永利先生所言:“新的阐释和发挥,应当是建立在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其科学内涵研究阐明的基础之上。它与古代不同的是,方法不再以思辨为主,更多的是借鉴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认识更加理性。经典理论只有不断发展,才会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此,我只是想说,现代科学还没有能力阐明中医的理论、思路和方法,换言之,中医总体上的认识和思路,远远超越了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所能解释的范围,连中医基本的原则、方法都解释不清,又怎么能指望用来发展中医?

    人们总是讲中医理论是原始的、朴素的,需要发展、改造,需要现代化,可没有想到,正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这些朴素自然的认识,才恰恰是超越现代的,是现代科学所不具备的,这也正是现代科学不能解释中医的主要原因,这些朴素、原始、自然的理论和方法,也正是中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我们不需要人人都明白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不需要搞现代科学的人去解释中医,不需要得到现代科学包括医学的认同,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这个能力,所以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原汁原味”地继承,再扎扎实实地临床,别无选择。

    (作者简介:姜永平,中医博士,教授,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现任教美国明尼苏达针灸及东方医学学院。), http://www.100md.com(姜永平 美国明尼苏达针灸及东方医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