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言必有据的朴学精神
所谓朴学,是指其学术风格而言。鼎盛于乾嘉时期的朴学大师人才辈出,新安学者江永传给天下奇才戴震,戴震传给段玉裁、王念孙,王念孙又传给儿子王引之,象接力赛一样,以惊人的速度,登上小学的最高峰,取得了划时代意义的业绩。并以当时“独占学界势力”的影响力,向医学文献渗透,对提高医学文献考证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朴学向医学文献渗透的最根本意义是小学方法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同时引进了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发挥其娴熟训诂、通达经史、考据精详、引证确切的优势和功底,坚持言必有据,不为妄说的严谨学风,沿着由字以通词,由词以达义的治学途径,为正确的探求医理奠定了扎实的文理考证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具体的医学专业问题进行了细致地考证和阐述。这里仅举两例,足以管窥一斑:
例1《素问·痹论》言:“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王冰注:“虫,谓皮中如虫行。”林亿新校正:“按《甲乙经》虫作急。”吴昆注:“寒则助其阴气,故筋挛而急;热则助其阳气,故筋弛而纵。急,旧作虫,误也。今依《甲乙经》改‘逢寒则急’”张志聪注:“如逢吾身之阴寒,则如虫行皮肤之中,逢吾身之阳热,则筋骨并皆放纵。”马莳注:“虫,《甲乙经》作‘急’,王氏以为如虫行者非。凡痹病之类,逢天寒则其体急,诸证皆当急也;逢天热则其体纵,诸证皆当缓也。”高士宗注:“如湿痹逢寒,则寒湿相薄,故生虫,虫生则痒矣。燥痹逢热,则筋骨不濡,故纵。纵,弛纵也。”孙诒让案:“虫当为痋之借字。《说文·疒部》云:‘痋,动病也,从疒,虫省声’,故古书痋或作虫。段玉裁《说文注》谓:‘痋即疼字’。《释名》云:‘疼,旱气疼疼然烦也’。‘疼疼’即《诗·云汉》之‘虫虫’是也。盖痹逢寒则急切而疼疼然不安,则谓之痋。巢氏《诸病源侯论》云:‘凡痹之类,逢热则痒,逢寒则痛’。痛与疼义亦相近。王注训为虫行,皇甫谧作急,顾校从之,并非也。”
, 百拇医药
痹证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关节疼痛。《甲乙经》改“虫”为“急”从医理上虽亦可说通,但朴学大家孙诒让的考证显然有理有据:其一,这是一句对文,虫与纵对,虫上古为冬韵,纵上古为东韵,冬东通押。急上古为辑韵,与纵不相押,改“急”则失其韵。且“虫”与“急”形讹的可能也不大。其二,虫与痋通假。痋即疼字,并有足够的旁证材料。其三,整段文意是讨论痹证的临床表现的。上文有“寒气胜者为痛痹”“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应该说孙氏训“痛”义为最贴切。王冰、张志聪、高士宗不明通假,所注显然是望文生义。
例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王冰注:“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吴昆注:“佩,与悖同,古通用。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与道违悖也。”马莳注:“惟圣人为能行之,彼愚人则当佩服之。”张介宾注:“圣人与道无违,故能行之;愚者信道不笃,故但佩服而已。”张志聪注:“愚者止于佩服,而不能修为。”高士宗注:“圣人行之先,愚者佩之于后,佩之而从阴阳,则生;不能佩而逆之,则死。”胡澍案:“佩读为倍。《说文》:‘倍,反也。’《荀子·大略》篇:‘教而不称师谓之倍。’杨倞注曰:‘倍者,反逆之名也。字或作偝’(见《坊记》《投壶》)、作背(经典通以背为倍)。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谓圣人行道,愚者倍道也。行与倍正相反,故下遂云:‘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从与逆亦相反。从即行(《广雅》从,行也),逆即倍也(上见《荀子》注)。佩与倍古同声而通用。《释名》曰:‘佩,倍也,言其非一物有倍贰也。’是古同声之证。《荀子·大略》篇:‘一佩易之’注曰:佩或为倍。是古通用之证。王注谓:‘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此不得其解,而曲为之说。古人之文,恒多假借,不求诸声音,而索之字画,宜其拮掬为病矣。
显然,这里“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也为对文,“行”与“佩”相反义,朴学家胡澍以通假训“佩”为“背”,并引证了足够的材料加以证明,纠正了王冰等不明通假的主观臆说之错。
治学的根本在于方法。皖派朴学的学术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总结的,尤其在我们今天重审传统经典研读重要性的同时,倡导朴学言之有据,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其意义更显深远,因为医学是人命关天的科学,一个字,一句话的文献考证往往决定着是否能正确引导临床实践的问题。 (牛淑平), 百拇医药
朴学向医学文献渗透的最根本意义是小学方法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同时引进了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发挥其娴熟训诂、通达经史、考据精详、引证确切的优势和功底,坚持言必有据,不为妄说的严谨学风,沿着由字以通词,由词以达义的治学途径,为正确的探求医理奠定了扎实的文理考证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具体的医学专业问题进行了细致地考证和阐述。这里仅举两例,足以管窥一斑:
例1《素问·痹论》言:“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王冰注:“虫,谓皮中如虫行。”林亿新校正:“按《甲乙经》虫作急。”吴昆注:“寒则助其阴气,故筋挛而急;热则助其阳气,故筋弛而纵。急,旧作虫,误也。今依《甲乙经》改‘逢寒则急’”张志聪注:“如逢吾身之阴寒,则如虫行皮肤之中,逢吾身之阳热,则筋骨并皆放纵。”马莳注:“虫,《甲乙经》作‘急’,王氏以为如虫行者非。凡痹病之类,逢天寒则其体急,诸证皆当急也;逢天热则其体纵,诸证皆当缓也。”高士宗注:“如湿痹逢寒,则寒湿相薄,故生虫,虫生则痒矣。燥痹逢热,则筋骨不濡,故纵。纵,弛纵也。”孙诒让案:“虫当为痋之借字。《说文·疒部》云:‘痋,动病也,从疒,虫省声’,故古书痋或作虫。段玉裁《说文注》谓:‘痋即疼字’。《释名》云:‘疼,旱气疼疼然烦也’。‘疼疼’即《诗·云汉》之‘虫虫’是也。盖痹逢寒则急切而疼疼然不安,则谓之痋。巢氏《诸病源侯论》云:‘凡痹之类,逢热则痒,逢寒则痛’。痛与疼义亦相近。王注训为虫行,皇甫谧作急,顾校从之,并非也。”
, 百拇医药
痹证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关节疼痛。《甲乙经》改“虫”为“急”从医理上虽亦可说通,但朴学大家孙诒让的考证显然有理有据:其一,这是一句对文,虫与纵对,虫上古为冬韵,纵上古为东韵,冬东通押。急上古为辑韵,与纵不相押,改“急”则失其韵。且“虫”与“急”形讹的可能也不大。其二,虫与痋通假。痋即疼字,并有足够的旁证材料。其三,整段文意是讨论痹证的临床表现的。上文有“寒气胜者为痛痹”“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应该说孙氏训“痛”义为最贴切。王冰、张志聪、高士宗不明通假,所注显然是望文生义。
例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王冰注:“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吴昆注:“佩,与悖同,古通用。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与道违悖也。”马莳注:“惟圣人为能行之,彼愚人则当佩服之。”张介宾注:“圣人与道无违,故能行之;愚者信道不笃,故但佩服而已。”张志聪注:“愚者止于佩服,而不能修为。”高士宗注:“圣人行之先,愚者佩之于后,佩之而从阴阳,则生;不能佩而逆之,则死。”胡澍案:“佩读为倍。《说文》:‘倍,反也。’《荀子·大略》篇:‘教而不称师谓之倍。’杨倞注曰:‘倍者,反逆之名也。字或作偝’(见《坊记》《投壶》)、作背(经典通以背为倍)。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谓圣人行道,愚者倍道也。行与倍正相反,故下遂云:‘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从与逆亦相反。从即行(《广雅》从,行也),逆即倍也(上见《荀子》注)。佩与倍古同声而通用。《释名》曰:‘佩,倍也,言其非一物有倍贰也。’是古同声之证。《荀子·大略》篇:‘一佩易之’注曰:佩或为倍。是古通用之证。王注谓:‘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此不得其解,而曲为之说。古人之文,恒多假借,不求诸声音,而索之字画,宜其拮掬为病矣。
显然,这里“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也为对文,“行”与“佩”相反义,朴学家胡澍以通假训“佩”为“背”,并引证了足够的材料加以证明,纠正了王冰等不明通假的主观臆说之错。
治学的根本在于方法。皖派朴学的学术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总结的,尤其在我们今天重审传统经典研读重要性的同时,倡导朴学言之有据,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其意义更显深远,因为医学是人命关天的科学,一个字,一句话的文献考证往往决定着是否能正确引导临床实践的问题。 (牛淑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