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88832
慢性心衰辨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15期
     目前治疗慢性心衰的主要方法仍以药物为主,笔者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25年,应用益气活血的强心通脉汤治疗慢性心衰取得较好疗效。

    慢性心衰病因病机

    对于心衰病机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味过于甘,心气喘满”、“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说明了心衰的病因是过劳,过食等,提示心衰的病机主要为心气虚。

    在临证中发现慢性心衰病人,多表现心悸,气短,动则尤甚,胸胁满闷,夜间憋醒,双下肢浮肿,口唇青紫,舌质淡红或舌质青紫有瘀斑,瘀点,脉沉细或沉涩等。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以心气虚为主,标实以水饮、瘀血为多。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有充足的心气,心气是推动血运,维持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我们提出心气虚,心血瘀阻,水饮内停是慢性心衰的主要病理机制。气虚进一步发展可为心阳虚“有一份阳气便有一份生气”,“瘀血乃一身之大敌”提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衰。临床应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慢性心衰往往取得明显疗效。
, 百拇医药
    慢性心衰辨治

    传统中医没有直接针对慢性心衰的辨证或辨病论治,相关性的治法和方药散见于相关中医病证的论述。《内经》“开鬼门,洁净腑,去菀陈莝”治水三法和《金匮要略》“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为慢性心衰的主要治法,即活血、利水。至于治本之法,无直接的论述,但从心衰相关病机的论述和临床经验可以推论出益气、温阳为治本之法。

    我们总结慢性心衰的初期、中期、末期特点,以气虚血瘀、气阴两虚、阳虚水泛为主要辨证。对慢性心衰固护阳气是其根本,活血化瘀利水治其标。以强心通脉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灵活变通。

    1.气虚血瘀证

    心悸,胸闷气短,身倦疲乏,活动后加重,夜间憋醒,面色淡白或自汗,胸痛,刺痛固定,拒按,唇甲青紫,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治以益气活血通脉,强心通脉汤为主:黄芪40g,人参15g,白术20g,丹参30g,红花15g,三七15g等。方中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等功效,能补气利水以退肿,为治疗气虚浮肿尿少之要药,有“补气之长”的美称。人参性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既为救脱扶危之良剂,亦为疗虚劳内伤之第一要药,凡一切气血不足之证皆可应用。白术性苦、甘温,归脾、胃经,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等功效,功善补气健脾而燥湿利水,可消痰饮退水肿,为治痰饮水肿之良药,亦为治表虚自汗之常品。丹参性寒、味苦,归心、肝经,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安神等功效,前人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本品为活血化瘀要药,广泛用于各种瘀血证,既善活血化瘀而散结止痛,治心腹刺痛,又善凉血清心除烦安神。红花性辛、温,归心、肝经,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功效,既善活血通经又善祛瘀止痛为治心脉瘀阻,胸痹心痛之常品,被谓之“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要药”。三七性甘、微苦、温,归肝、胃经,有化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既善止血又善化瘀,药效卓著,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之特点。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之功。
, 百拇医药
    2.气阴两虚兼血脉瘀阻证

    病人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胸闷隐痛,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用药在强心通脉汤基础上加生地、麦冬。生地、麦冬皆有养阴清热作用。麦冬偏于生津除烦,生地偏于补血、凉血,二者相互协调,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明显。方中人参、麦冬补气养阴,救脱生津,互补为用,人参生津,可助麦冬养阴,麦冬清热,可制人参温燥,共奏益气养阴,补气救脱,清热安神之功。生地,麦冬用量可大,一般25~35g。

    3.阳虚水泛证

    病人心悸眩晕,胸闷气短,胸脘痞满,畏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腰酸,乏力,面色晦暗,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治以益气温阳,通经利水为主。用药在强心通脉汤基础上加附子、桂枝。二药均善温阳散寒,通经止痛。附子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力强,用量不易大,一般6~15g。桂枝温经通脉,有横通肢节的特点,桂枝用量可以加大,一般15~35g。二者合用能温经通阳,祛寒止痛。

    总之,心气虚,心血瘀阻,水饮内停是慢性心衰的主要病机。临床应用益气活血利水中药效果明显。辨证要注意和辨病分期结合。治疗要十分注意邪正关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三个主要证型灵活变通。具体原则是:宜温阳通阳而不宜补阳,宜益气补气而不宜滞气,宜活血行血而不宜破血,宜行气降气而不宜破气。临证中所见慢性心衰患者,由于病机多虚实夹杂,故治疗本病,应以扶正为主,在扶正的基础上,佐祛邪之品,否则必导致正愈虚而邪愈实,给后期治疗造成困难。凡上述种种治要,皆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宗旨。, 百拇医药(张 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