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8年第16期
编号:11595247
ONTARGET研究结果的临床实践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24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8年第16期
     作者介绍

    蒋立新,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阜外-牛津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心力衰竭诊治中心副主任医师。曾担任第二项中国心脏病研究(COMMIT/CCS2)等大规模国际协作课题的中国地区协调人之一,现担任心肾保护研究(SHARP)及第二项心脏保护研究(HPS2-THRIVE)中国地区总协调人。

    陈铮鸣,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1993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2006年起担任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现任牛津大学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中国部主任。曾主持参与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和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急性脑梗塞抗血小板治疗临床试验以及COMMIT/CCS2研究主要发起和组织者之一。目前是HPS2-THRIVE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之一。

    引人关注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ONTARGET研究的主要结果于今年3月31日在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上公布,并于当日发表于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成为近期心血管领域广泛讨论的热点。这是近几年来所发表的第四项直接对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拮抗剂(ARB)疗效差异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本文将概要介绍该研究的背景、目的及主要结果,以期帮助临床医生解读研究结果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ONTARGET研究背景

    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病理生理作用

    曾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RAS被局限性地认为主要参与血压和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该系统功能失调与高血压、肾脏疾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关系密切。因而,ACEI和(或)ARB被广泛用于上述疾病的治疗,且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也证明了其改善这些疾病预后的价值。然而,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还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致病及发展过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4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