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01271
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不可半途而废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28日 《中国妇女报》 2008.04.28
     目前正值儿童过敏性哮喘的高发季,不断有读者咨询治疗方面的一些问题,其中有不少家长提到关于儿童长期服药的安全性问题。这些家长的担忧不无道理。谁都知道“是药三分毒”,长期服用某类药物是否会对孩子产生肝肾损伤和造成远期的影响?其中的不确定因素是令人产生质疑的根本原因。对此,专家的回答是:哮喘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因此对其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只要采取规范的治疗,80%的哮喘患者可以达到完全控制或良好控制,并不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相反,有许多儿童哮喘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措施不当,最终会发展为成年性哮喘而迁延不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梁芙蓉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中国人有恐惧激素情结,很多孩子家长对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的有效药物)存在恐惧心理,认为治疗后会“造成对激素的依赖”,因此只有在孩子哮喘急性发作时才用药治疗,一旦喘憋症状减轻,病情进入缓解期后,就自行减少药量或停药;或者干脆不到正规医院看病,盲目偏信一些没有批准文号的“祖传秘方”、“中药胶囊”等药物。梁大夫指出,事实上,对于处在缓解期的哮喘儿千万不能停药,因为症状减轻并不意味着气道炎症得到控制,相反应每天按医嘱用药,并且至少保持2个月以上。针对恐惧激素的普遍心理,梁大夫认为大可不必。她说,包括其他类治疗药物,只要是在正规医院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都对患儿是安全的。家长们应认识到患儿的哮喘如果得不到长期控制和正规治疗,远期危害极大,长期用药正是相权衡之下的正确措施,它的作用利大于弊。另有资料证明,吸入疗法是国际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哮喘的首选疗法,对于较严重的哮喘儿,它具有起效快、用药少、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的特点,在医生指导下吸入激素是安全的。
, http://www.100md.com
    分析当前哮喘发病率上升的状况,梁芙蓉分析,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有统计显示,我国从2000年开始,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从上个世纪的2%上升为4%。而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会越来越高。以发达国家为例,目前美国、英国的发病率为10%~20%,澳大利亚的发病率在10%以上。关于过敏性疾病的病源分析有不少学说,其中的一种学说认为,越清洁的环境,人体的耐受性会越差,原因是减少了接触病源的机会,以致体内缺乏抗体。梁芙蓉大夫分析,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由于空气污染、风沙、人口密集,导致接触过敏原的机会增多,使得过敏性哮喘逐年增加。

    过敏性哮喘是儿童过敏疾病之中困扰最多也最严重的一种,发病年龄80%在5岁以前,且有逐渐提前的趋势。有资料显示,儿童哮喘的患者当中1/3有哮喘家族史,1/4患儿同时患有湿疹,约有1/2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梁芙蓉说,像湿疹、哮喘、紫癜等都属同一类疾病,过敏体质的人只要遇到相应的过敏源就会发病。春季正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期,在相关因素中气候因素占一定比重。春季多风沙,昼夜温差大,时有寒冷空气袭扰,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空气中过敏原的含量和流动明显增多。根据近十几年儿童哮喘过敏原调查,引发哮喘的过敏原排在前六位的是:螨、室内尘土、棉絮、霉菌、烟和花粉。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螨是引起哮喘发作的最常见的过敏原,由于尘螨主要以食人脱落的皮屑为生,加上屋内尘土、棉絮所含成分较复杂,主要为尘螨的碎屑、棉毛等微小纤维、颗粒及微生物等其他成分,如在睡前穿脱衣裤、整理被褥时,接触了其中的过敏原,就会引起哮喘发作。因此,应给孩子勤洗被罩褥单,改善居室环境,通风防潮。梁芙蓉大夫在这里特别提到的是,霉菌作为一种吸入性抗原,对有过敏体质儿童的影响不可忽视。她提到,现在城市中的不少住宅建筑,其卫生间的通风效果很差,长年阴暗潮湿,直接导致霉菌旺盛的繁殖滋生,因此城市儿童由霉菌致敏的数字也有所上升。另外饲养宠物也是引发哮喘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原因。
, 百拇医药
    在谈到感染因素时,梁芙蓉说,春季呼吸道感染明显增多,病原多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这些病原作为过敏原被人体吸入后可直接诱发哮喘,下呼吸道和肺部感染又可以破坏紧密相连的上皮细胞,使其增宽,外界其他过敏原则乘虚而入。据统计,哮喘约有半数系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而诱发。由此呼吸道的免疫功能受到干扰又容易继发下呼吸道和肺部感染。有人做过统计,一次病毒感染,修复需要6~8周,显然在这期间哮喘发作的几率增加。如果反复感冒,哮喘发作则接连不断。

    梁芙蓉提醒广大患儿家长,虽然进入青春期后有一部分儿童哮喘可以完全缓解,甚至以后终生不再发作,但大部分儿童在成年后哮喘仍会再发,乃至持续终生。因此如果孩子患有哮喘,千万不要迟疑,治疗还应越早越好,争取在青春期前治愈。(本报记者 王凯),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