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8年第18期
编号:11594659
应对EV71感染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5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8年第18期
应对EV71感染

     近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手足口病疫情。截至2008年5月9日,全国感染手足口病的病例近25000例,造成34例患儿死亡。经调查,此次疫情的病原被确定为肠道病毒71型(EV71)。EV71传播速度快,感染后可引起致命并发症,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不小的威胁。

    · EV71的“历史问题”

    · 应对EV71的策略

    EV71感染的历史与危害

    最近比较吸引国人眼球的EV71,其实在医学文献报告中已经“活跃”了多年。

    EV71早在1969年被首次发现,研究者从美国加州的1例脑炎患儿粪便中分离得到病毒株。随后,EV71引起的重大疫情往往伴随着较高的病死率。1975年,保加利亚暴发EV71疫情,造成149例瘫痪,44例死亡。1978年,匈牙利暴发EV71疫情导致45例死亡(Emerg Infect Dis 2003,9:291)。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等10几个省份均有报道。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我国台湾的EV71感染导致129106例患病,405例严重感染,78例死亡,死亡者中91%为5岁以下儿童(N Engl J Med 1999, 341: 929)。
, http://www.100md.com
    EV71主要“攻击”学龄前儿童,可引起儿童手足口病(HFMD),表现为持续发热、呕吐、口腔溃疡和手、足扁平疣等。EV71感染还与发热伴皮疹、无菌性脑膜炎、脑干炎、急性弛缓性瘫痪(AFP)等疾病有关,严重时可致残(见右图)或致死。

    台湾应对1998年EV71感染的“双系统”

    1998年,中国台湾暴发大规模EV71感染疫情。当地公共卫生工作者与医务人员和医院组成了警戒和监测重症病例的双系统来应对疫情。

    警戒系统以医师为基础。公共卫生工作者向当地或地区的医师采集疾病信息,据此预测疾病发生趋势,并在疾病暴发的早期警告公众。将腮腺炎、水痘、腹泻和上呼吸道感染都纳入常规监测的范畴,并建立了两条收集信息的通道——电话报告和医师邮寄病例报告卡。大约850名医师参与了该系统,其中大部分为儿科医师、全科医师和家庭医师。这些信息为及时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依据。在1998年4月底,该系统报告的病例数增加了2倍。公众在同年5月12日得到了疫情威胁的信息,并及时了解到相关预防措施。
, http://www.100md.com
    同年5月29日,专门用来统计和监测严重病例的系统建立,包括多家医院、医学中心和公共卫生部门,这个系统是以医院为基础的。

    这两个系统在疫情发生期间同时运作。以医师为主体的警戒体系对预防疾病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提供了监测传染性疾病的必要信息,为进一步调查和评估控制疫情的措施提供了指导,也对可能发生的流行提出预警。对重症病例的研究可以找出疾病的致病原,并指导进一步治疗。

    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

    卫生部近日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版)》(下简称《指南》)指出,EV71 主要通过粪—口和(或)呼吸道传播,也可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由于婴幼儿普遍易感,因此,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幼托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感染的关键。

    个人预防措施

, http://www.100md.com     《指南》建议的个人预防措施包括,用肥皂或洗手液勤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妥善处理儿童尤其是患儿的粪便等污物、注意消毒餐具和患儿衣物、出现症状要及时就诊、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等。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指南》建议的医疗机构预防措施包括: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患者,在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者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并对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物品等进行擦拭消毒;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阿信)

    图 EV71感染可致残
, http://www.100md.com
    该图为台湾1例EV71感染患儿在感染后2 个月时的脊柱腰骶段磁共振扫描结果,显示脊髓右前角区域受损。该患儿在感染EV71后2个月仍患有右小腿残疾。(来源:Am J Neuroradiol 2001, 22: 203)

    ■ 相关链接

    EV71的抗病毒治疗研究概况

    目前从Medline上能检索到的关于EV71抗病毒治疗研究的文献不足20篇,大多数为体外研究或动物实验,现根据其中部分文献简要介绍EV71抗病毒治疗研究的概况。

    乳铁蛋白(lactoferrin) 我国台湾的研究人员Weng等报告(Antiviral Res, 2005, 67: 31),牛乳铁蛋白对人的两种细胞系有保护其不发生EV71感染的作用。该研究发现,乳铁蛋白分子可与EV71的结构蛋白VP1相结合,而这种结合可被抗VP1抗体所阻断。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乳铁蛋白可诱导一种细胞系产生α干扰素,并抑制EV71诱导的白介素6(IL-6)产生,可保护小鼠,使其能经受致死性EV71的攻击。
, 百拇医药
    RNA干扰技术 新加坡的Sim等报告(Virology, 2005, 341: 72),用一种针对EV71基因组不同序列区的小干扰RNA(siRNA)可显著减轻体外培养的人细胞系感染EV71后细胞病变,未见显著不良作用。新加坡的Tan等报告(Antiviral Res, 2007, 74: A1),一种化学合成的短发卡样RNA可显著抑制培养细胞内EV71的复制,这种抑制是剂量相关的。抑制作用在感染后持续72小时。

    新的化学合成药物 我国台湾省研究人员Chern等发现(Bioorg Med Chem Lett,2004, 14: 2519和2004, 14: 5051),吡唑啉[3, 4-d]嘧啶类物质(pyrazolo[3,4-d] pyrimi- dines)在很低(毫微克分子级)浓度下对肠道病毒,特别是柯萨奇病毒有特异性抑制作用,对EV71有中等抑制作用,而未显示对细胞的显著细胞毒性作用。

    干扰素诱导剂poly I : C 我国台湾研究者Liu等(J Gen Virol, 2005, 86: 3263)用小鼠模型进行的研究表明,poly I:C提高了感染EV71小鼠的生存率,降低了小鼠组织内病毒滴度,血清中α干扰素水平的同时升高。而用针对I型干扰素的中和抗体处理小鼠,则引起了小鼠的死亡率增加及小鼠体内病毒滴度的升高。研究者认为,I型干扰素可能对EV71感染的控制起重要作用。,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