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保健中心 > 地震与健康
编号:11600647
抗震救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心理危机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9日 《中国妇女报》 2008.05.19
抗震救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图为来自地震灾区的孩子。(新华社发)

    5月15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防疫组组长、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介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面对严重的地震灾害,卫生部门,一是全力抢救伤员,减少人员伤亡;二是做好灾区防疫工作,严防传染病的流行。为了完成这两大任务,卫生部在灾后立即启动一级卫生应急响应机制,成立了抗震救灾工作领导机构,明确提出“时间就是生命”,必须把抢救灾区受伤人员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紧急调动医疗卫生人员赶赴灾区,全力实施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

    高强说,在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如果处置不当,不能够开展及时有效的卫生防疫工作,确实可能出现瘟疫的流行。因为在大灾之后,卫生环境会遭受严重的破坏。食品、饮用水的获取会面临很多的困难,灾民的心理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不能有效开展水源保护、环境消毒、食品卫生和传染病防控工作,有可能带来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有可能发生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还有一些由病毒和细菌传播的传染病,以及以蚊虫、媒虫为媒介的传染病。
, http://www.100md.com
    高强强调,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都投入到积极的抗震救灾中,在为灾区募集大量救灾物资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受灾者的心理精神援助。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如今已是国际惯例,因为自然灾害已成为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我国每年因各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000亿元左右,受灾人数高达3~4亿人次。灾害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扰和精神伤害。

    心理危机干预可以起到缓解精神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鼓舞士气、引导正确观念态度、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

    大地震会造成严重心理危机

    这次汶川大地震,灾民有数百万人,这会引起人们的心理恐慌,并可能打破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对个人心理的严重冲击是不可低估的。根据灾害现场调查得知,因为缺乏心理准备,突然陷入家毁人亡的绝境,有的人会面临精神崩溃,出现像世界末日来临般的感觉。
, 百拇医药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

    生理方面的症状有: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寝食难安、难以入睡、正常的食欲和消化变弱,情感冷漠、感觉迟钝、头痛背痛、胸口痛等一些病痛出现;还可能肠胃不适、腹泻、疲乏、失眠、做噩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而且,心理危机还能干扰身体抵御病痛的能力,伴有全身不适,甚至使人患病卧床。

    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有: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

    在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

, http://www.100md.com     行为反应有:震惊与悲伤的体验,产生内疚感、焦虑、惊恐、脆弱感、无助感、挫败感、抑郁和愤怒,百感交加。

    所有的身心反应都会影响受灾群众的思考方式,干扰人们的判断、产生错误的循环。如果这种恶性循环不能打破,焦虑情绪得不到缓解的话,那就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信息透明获得归属感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

    首先是冲击期,发生在地震灾害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如突然听到四川大地震的消息,亲人是否安全?地震损害多大?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恐惧和焦虑。

    其次是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不知如何做,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
, 百拇医药
    再次是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

    最后是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各种媒体立即进行了报道,尤其电视节目能够做到及时、快捷、真实地公布抗震救灾的情况,这样就可使灾区民众和全国人民了解真实的信息,能够使人们获得心理上的归属感。对灾民来说,渡过心理危机期的关键就是重新获得归属感,即切实感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由于政府的反应及时,救援部队的快速出击,使受灾地区的食、住、医疗、通讯等逐步得到解决,就可使民心安定,重新获得归属感。

    安慰鼓励重建安全感

    个体危机反应程度,受各种因素影响。如个体的个性特点、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有关社会支持状况、以前的危机经历、个人的健康状况、干预危机的信息获得渠道与可信程度、危机的可预期性和可控制性、个人适应能力、所处环境等,都会影响危机反应。
, http://www.100md.com
    心理危机可能引发不同后果,而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

    一般有四种结局: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渡过了危机,但留下了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渡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危机反应无论在程度上或者是时间方面,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者是极端的影响。他们需要的只是有时间去恢复对现状和生活的信心,加上亲友间的体谅和支持,能逐步恢复。

    但是,如果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对个人而言,轻则危害个人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则出现攻击性和精神损害;对社会而言,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秩序混乱,冲击和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温家宝总理多次看望受灾群众,安慰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孩子们,这就是一种温暖的心理救援。

    自救互助赢得自信心
, 百拇医药
    近年来,有诸多个案说明,灾害中遇亲人亡故会使人处于高度应激状态,非常容易诱发各种心理疾病,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个案一,韦女士,38岁,她的正上中学的儿子在地震中死亡,韦女士沉浸在丧子的极端悲痛之中。处理完丧事后,韦女士几乎是不吃不睡,也不给丈夫做饭。韦女士在家中设置灵堂纪念儿子,她还花费数千元为死去的儿子买电脑、皮鞋等物品;说儿子生前想买的东西当时她没有让买,实在对不起他……韦女士的亲人立即设法将她送到心理门诊,心理测试和诊断结果证实,韦女士已经患了精神分裂症,必须住院治疗。

    个案二,5岁的小力本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然而,他的母亲在地震中遇难,小力被送到奶奶家抚养。他很久见不到母亲,就问奶奶:“妈妈怎么不来接我?”奶奶说:“你妈妈出国工作,很长时间才能回来!”显然小力并不相信,他变得不爱说话,不与伙伴玩,也不肯上幼儿园;他不许爷爷、奶奶对别的孩子说话,整天与老人寸步不离。这样的症状持续了半年之久,老人求助于心理门诊,经医生会诊,发现小力有严重情感障碍,需要住院治疗。
, http://www.100md.com
    个案三,在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发现,有一位老先生非常沉默寡言,表情抑郁麻木。这位郑先生声泪俱下地说:“我刚退休一年多,本来生活挺好,孩子都成家了工作也非常好。我想跟老伴高高兴兴过好日子,谁知我老伴和孙子在地震中被砸死;这对我打击太大了……”人们劝慰郑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原来他患了抑郁症,需进行药物治疗。

    以上个案告诉我们,有的家庭若在地震中有亲人亡故,则特别要关注与死伤者关系最密切的人,作为亲朋好友,应尽量有人陪伴他们渡过情感最脆弱的阶段,因为这个时期非常需要亲人的精神支持。下面的一些措施,可供大家参考,有益于缓解丧失亲人的情感危机:

    1.短期改变生活环境,可使人避免触景生情,也可增强理智感,调整生理与心理上的低谷时期,逐步恢复生活与工作上的自主能力。

    2.适度的关怀和心身健康的调理,最重要的是不要生活在回忆中,将注意力转向未来的生活目标。
, http://www.100md.com
    3.适当变换生活方式,变换房间布置,尝试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适度改变原来的某些生活习惯。将与死者有关的贵重纪念品妥善收藏,但对死者日常的生活用品应请别人进行必要的处理,以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4.如因亲人去世心情不好,自我调整有困难,应求助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以预防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生。

    5.若怀疑患者有精神病倾向,需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6.对老人和孩子应特别的关注,对家人意外死亡的人群应给予及时的关注;例如儿童丧失父母;中青年丧失配偶;中老年人儿孙的意外死亡等,都使这样的人群成为精神心理疾病的重点高危人群,他们应该尽早获得心理支持系统的爱心关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 徐岫茹),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