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31403
勇“网”直前,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间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家庭医生医疗保健网
     网上“大众情人”,网下“傻子”

    成都消息:某高校男生蒋华韵(化名)是个网虫,业余时间大多泡在学校附近的网吧里聊天会友。生活中的他不善言谈,但在网上却口若悬河。他特别爱用妙龄女郎的名字同别人交谈,还时不时在网上将自己画成一个有趣的美女样儿去逗人。这样一来,许多女孩子便在网上同他成了好友,他自己也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大众情人”。

    然而好景不长,这位网虫渐渐发现自己有了问题。他在网上越是感到得意,在现实中就越是木讷笨拙,有时简直傻透了。在同学中间,他越来越不想说话,见了老师也爱理不理,遇到班上搞活动他就不声不响躲在一边喝闷茶。在同学们的指指戳戳中,蒋华韵伤心地承认,自己可能得了某种心理疾病。经心理医生检查后发现,蒋患的是一种因痴迷网络而出现的新型社交障碍症。

    摘自《华西都市报》

    (编者按:用一句很时髦的话来说,人类已经进入e时代。然而,正当我们为网络时代的到来兴奋不已时,某些人却因为“e网情深”,与网络过度“亲密接触”而陷入另外一张无边无际的网。这引起了越来越多心理医生的关注和忧虑。请看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叶斌副教授的分析文章。)
, 百拇医药
    勇“网”直前,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间

    “世外桃源”里找寻归属和尊重

    因上网聊天而出现或加重社交障碍,这一类上网者大多原来在心理上就存有某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自卑和人际交往问题。

    人都渴望有一种归属感,希望自己能被群体接纳;同时,人们也很看重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希望自己及其意见得到群体的尊重。这些需要使得人成为群居的动物,看重自身的社交状况。然而,许多自卑者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法克服的非理性观念,比如追求完美、对自己的表现不满、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等,从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了过度的自我保护心理,使得心理防卫机制增强。而这种过强的心理防卫机制,又会使得个体的行为表现拘谨紧张,发挥不好。如此一来就会产生个体归属、被尊重的需要与现实社交生活不如意之间的矛盾冲突。而网上的社交状态正好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

    虚拟世界中体验无拘束与放松
, 百拇医药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女大学生,她自卑,有考试焦虑症,人际交往也不是很好,总觉得自己没别人好,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一段时间她接触了网络,迷上了聊天室,觉得在网上聊天特别有劲,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到了深夜也不想睡。“我觉得在网上自己就像换了一个人,无拘无束,特别有自信心,大胆放肆,不必顾忌别人的看法。这种感觉真是非常好。”她在咨询时告诉我,“不过,我也发现自己开始沉迷于这种网上的生活,而在现实生活中和同学的交往有所减少。是不是我不应该这样?”

    她问得很及时,问得很好。事实上她和蒋华韵一样,正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尚有一定的自知、检讨和判断能力,才使他们免于陷入更深的泥淖而至无法自拔的境地。要知道,有一些网络成瘾者就是因为缺乏自省而使自己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乃至到了难以治疗的地步。网上匿名给上网者以虚拟的角色,表现不好还可以换个身份重来。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新锐青年之一、香港凤凰卫视某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曾经在这一活动的颁奖礼上说,回顾以往的经历,许多人是可以找出一次自己口若悬河、掌控谈话的经历的,这说明其实人人都有口才,只是需要好的心理状态加以配合。他认为他节目做得好是因为能够做到主动调控,让好的心理状态在需要出现的时候出现。而对于一般人,重要的不在于练口才,而是要找到好的感觉。此话确实有一定道理,许多平时拘谨的网虫正是在聊天室里找到了百无禁忌的放松感觉,释放了自己的“口才”——表达和表现能力,因而对网上聊天情有独钟。这种超现实情境下的虚拟身份似乎为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找到了一条途径:在摆脱心灵桎梏、获得酣畅淋漓的快感的同时,又能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困境。
, 百拇医药
    个体控制感的获得与满足

    在获得一般的交流能力的同时,网上聊天还能满足个体的控制感。网上角色有可以任意塑造的特点,使得个体有了控制人际关系的法宝。个体可以重塑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爱好等个人特征,去迎合别人的喜好,甚至控制别人的反应。尤其当赢得诸如“大众情人”或领袖人物之类的身份时,就更让人着迷。这种从天而降的人际控制力和影响力带来的满足感也是巨大的。因为从心理学对个体需要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控制感对于个体安全、尊重以及自我实现感的满足都有帮助;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控制感还有助于个体摆脱自卑获得自信。个体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问题的症结就是自卑感,而超越自我、消除自卑感是个体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关键。获得对局面乃至命运的控制感正是超越自我的一个途径。但是,这种来自网上的满足感、控制感毕竟不同于现实世界。心理健康的个体,能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不会沉迷于网络;而对原先有一定心理问题的个体来说,网上的满足是具有替代性的,能补偿个体在现实世界无法满足的需要。如果沉溺久了,陷入恶性循环,一则当事人会慢慢失去原本就不强的现实行为能力,二则会因无法适应现实生活而更沉溺,同时还害怕现实,甚至明知自己身陷虚幻也不愿自拔,因为出来之后,“血淋淋”的现实中自己的渺小无能更不能让自己接受。

    这个案例提示我们,上网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如果心态不好,网络很可能成为一剂毒药。这一点家长尤其应当警觉。,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