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由羊传染的的恙虫病
恙虫病,“恙”与“样”同音,但很多人都误读成“羊虫病”,还望文生义,想当然把羊视为传播此病的罪魁祸首,羊要是知道,可真要叫屈了!
其实,“恙虫病”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体是恙虫立克次体,因由恙虫幼虫叮咬人后感染而得名。人体感染后,最常出现的三大症状是:高热、出疹和焦痂。一般来说,病人体温在2~3周后恢复正常,病人自然痊愈,但病情严重的病人发热时间可较长,且在发热期间,可因出现呼吸系统和肾、心等内脏器官的衰竭而死亡。由于“恙虫病”患者除有发烧、焦痂、红色斑等外,可伴有肝、脾、全身淋巴结肿大等,因此如未发现特征性的焦痂,诊断时就需要与其他能引起发热,淋巴结、肝脾肿大的疾病鉴别,如“恶性淋巴瘤”。最近就有报道,广州一位19岁的大学生在校园除草后出现高烧不退,在某医院被当做“恶性淋巴瘤”等多种疾病尝试性治疗了两个月,险些送命。后来转至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生下了“恙虫病”这一正确诊断,用氯霉素治疗后,才拽回一命。除此之外,还要与白血病、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鉴别。
, http://www.100md.com
这种病主要发生在我国沿海各省如台湾、广东、福建及浙江等,因而本病在广东并不少见。
从恙虫或恙螨的生活习性,并不难理解为什么除草后易感染恙虫病。恙虫,我国古代医书上称为沙虱,仅幼虫寄生于人体或动物,幼虫体长约0.2~0.5毫米,分颚体和躯体两部分。在广州地区全年可见恙螨,但常在6~7月出现高峰,9~10月再有一个小高峰。常孳生于住家附近地势比较低洼、潮湿、杂草丛生的地方,可寄生在家鼠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身上,家猫、家兔亦常见。若人们在草地上进行室外活动,包括除草、游玩等时,就有可能受到恙螨的叮咬,其叮咬的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在腋窝、腹股沟和外阴等皮肤比较薄嫩的地方。假如叮咬人体的恙螨体内有恙虫立克次体,而被叮咬者抵抗力较弱,则经过4~21天的潜伏期后,就有可能像这位大学生一样出现发烧,体温持续在39~40摄氏度左右。
带有恙虫立克次体的恙螨在叮咬人体后,被叮咬处的皮肤表面常出现一个或几个不痒的红色小丘疹,继而形成水疱,溃破坏死,几天内出现边缘隆起、外围红晕的溃疡,再过1~2天后中央结成黑痂,此即为临床上的焦痂。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15毫米不等,脱落后成不痛不痒的淡红色肉芽组织。焦痂通常在85%~98%的病人身上都可见到。
, 百拇医药
也有小部分病人的身上找不到焦痂。原因之一,病人发病主要是以发烧为主而去就诊的,患者在提供病史时,有可能遗漏曾在草地上活动过的经历,再加上部分医务人员对该病认识不深,警惕性不够,没有对患者皮肤进行全面检查。其二,由于恙螨叮咬的部位多在皮肤隐蔽的地方,而且不痛不痒,若无细致认真的检查,也难发现焦痂。我们曾碰到这样的一个病人,在临床上高度怀疑是“恙虫病”,但叫病人多次卷起衣服来检查,就是发现不了焦痂,无奈只好叫病人脱掉衣服,最后在病人的腹股沟(大腿根部与下腹部交接的地方)上一点的地方发现了焦痂。原来,病人每次卷起衣服检查都刚好把这地方遮住了。其三,病人来诊时,患病时间较长,焦痂已脱落,创面一愈合,检查时更难发现。就像报道中的这位大学生,在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时已发病两个月,此时,焦痂已脱落,创面已好,因而检查时未必能发现。
除焦痂外,在病人发热的第2~6天,可出现大小不一的暗红色斑或突出于皮肤表面的丘疹,多稀疏分布于胸、腹、背部、四肢及面部,掌跖部往往缺如,全身性者约占半数,少数患者的皮疹仅局限于面部或四肢,但约1/3的轻症病人可无皮疹。这些继发的皮疹可称为“恙虫疹”,没有瘙痒等自觉症状,经过3~12天后,逐渐消退。虽然皮疹为恙虫病的主要体征之一,但由于其缺乏特异性,在临床诊断中往往被忽视。
对于有丛林杂草接触史的发烧患者,伴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的,特别是在夏秋季节,都应该考虑到在广东并不少见的恙虫病。, 百拇医药
其实,“恙虫病”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体是恙虫立克次体,因由恙虫幼虫叮咬人后感染而得名。人体感染后,最常出现的三大症状是:高热、出疹和焦痂。一般来说,病人体温在2~3周后恢复正常,病人自然痊愈,但病情严重的病人发热时间可较长,且在发热期间,可因出现呼吸系统和肾、心等内脏器官的衰竭而死亡。由于“恙虫病”患者除有发烧、焦痂、红色斑等外,可伴有肝、脾、全身淋巴结肿大等,因此如未发现特征性的焦痂,诊断时就需要与其他能引起发热,淋巴结、肝脾肿大的疾病鉴别,如“恶性淋巴瘤”。最近就有报道,广州一位19岁的大学生在校园除草后出现高烧不退,在某医院被当做“恶性淋巴瘤”等多种疾病尝试性治疗了两个月,险些送命。后来转至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生下了“恙虫病”这一正确诊断,用氯霉素治疗后,才拽回一命。除此之外,还要与白血病、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鉴别。
, http://www.100md.com
这种病主要发生在我国沿海各省如台湾、广东、福建及浙江等,因而本病在广东并不少见。
从恙虫或恙螨的生活习性,并不难理解为什么除草后易感染恙虫病。恙虫,我国古代医书上称为沙虱,仅幼虫寄生于人体或动物,幼虫体长约0.2~0.5毫米,分颚体和躯体两部分。在广州地区全年可见恙螨,但常在6~7月出现高峰,9~10月再有一个小高峰。常孳生于住家附近地势比较低洼、潮湿、杂草丛生的地方,可寄生在家鼠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身上,家猫、家兔亦常见。若人们在草地上进行室外活动,包括除草、游玩等时,就有可能受到恙螨的叮咬,其叮咬的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在腋窝、腹股沟和外阴等皮肤比较薄嫩的地方。假如叮咬人体的恙螨体内有恙虫立克次体,而被叮咬者抵抗力较弱,则经过4~21天的潜伏期后,就有可能像这位大学生一样出现发烧,体温持续在39~40摄氏度左右。
带有恙虫立克次体的恙螨在叮咬人体后,被叮咬处的皮肤表面常出现一个或几个不痒的红色小丘疹,继而形成水疱,溃破坏死,几天内出现边缘隆起、外围红晕的溃疡,再过1~2天后中央结成黑痂,此即为临床上的焦痂。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15毫米不等,脱落后成不痛不痒的淡红色肉芽组织。焦痂通常在85%~98%的病人身上都可见到。
, 百拇医药
也有小部分病人的身上找不到焦痂。原因之一,病人发病主要是以发烧为主而去就诊的,患者在提供病史时,有可能遗漏曾在草地上活动过的经历,再加上部分医务人员对该病认识不深,警惕性不够,没有对患者皮肤进行全面检查。其二,由于恙螨叮咬的部位多在皮肤隐蔽的地方,而且不痛不痒,若无细致认真的检查,也难发现焦痂。我们曾碰到这样的一个病人,在临床上高度怀疑是“恙虫病”,但叫病人多次卷起衣服来检查,就是发现不了焦痂,无奈只好叫病人脱掉衣服,最后在病人的腹股沟(大腿根部与下腹部交接的地方)上一点的地方发现了焦痂。原来,病人每次卷起衣服检查都刚好把这地方遮住了。其三,病人来诊时,患病时间较长,焦痂已脱落,创面一愈合,检查时更难发现。就像报道中的这位大学生,在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时已发病两个月,此时,焦痂已脱落,创面已好,因而检查时未必能发现。
除焦痂外,在病人发热的第2~6天,可出现大小不一的暗红色斑或突出于皮肤表面的丘疹,多稀疏分布于胸、腹、背部、四肢及面部,掌跖部往往缺如,全身性者约占半数,少数患者的皮疹仅局限于面部或四肢,但约1/3的轻症病人可无皮疹。这些继发的皮疹可称为“恙虫疹”,没有瘙痒等自觉症状,经过3~12天后,逐渐消退。虽然皮疹为恙虫病的主要体征之一,但由于其缺乏特异性,在临床诊断中往往被忽视。
对于有丛林杂草接触史的发烧患者,伴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的,特别是在夏秋季节,都应该考虑到在广东并不少见的恙虫病。,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