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诊病服药的误区
生病进医院、找医生,本是生活常理。可有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凭着“自我感觉”对症吃药,往往不知不觉走入误区。
久病成“良医” 有些人生病的时间长了,便自认为哪些药治什么病自己有一套“经验”,于是长期选择少数几种药“对症”服用。这样经常、盲目、单一用药的结果,往往会引起意想不到或一时觉察不到的副作用。
自己开处方 “大病进医院,小病上药店”,已成了不少人的习惯。譬如自己认为病不打紧,便自行开一处方去买药。须知这样往往铸成大错。临床经验告诉我们,一种症状可能是多种病的同一表现。凭感觉买药,可能“碰”对,更容易弄错,稍有不妥就会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小病治成大病。
跟着广告走 不少人特相信广告。因为广告词往往把某一药品的疗效说得特别好,再加上还有某著名医科大学监制,某著名医生介绍等,更使人深信不疑。就连上医院看病,也要叫医生按自己愿望开“广告中介绍的好药”。其实,任何药品都有一定的治疗范围,其疗效也因人而异;再者,广告介绍也很难没有水分,不相信医生诊治,迷信广告岂不后患无穷?
价高药必好 有人认为价格昂贵必定是好药,特效药,对便宜药则不屑一顾。而实际上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症,不对症的药,即使再贵也无济于事。须知药品不是以其疗效高低来定价的,而是由制药原料的来源、生产工艺的难易、产量的高低、运费的多少等因素决定的。成本高的药品就贵些,反之则便宜些。
补药总有益 有人认为“有病必虚,体虚须补”,因而喜欢多用滋补药品。殊不知医学特别是中医更讲究辨证施治,随便用滋补药就会误补,反受其害。
“中西合璧”来得快 有的病人性子急,一生病便望立即治好,于是中药西药各开上一大包,同时或交替服用。其实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因为中、西药因原料、研制方法、治疗原理都不尽相同,随意混用不仅不能加快疗效,反而会相互抵触、破坏疗效。如确实需中、西医会诊的,也应由医生决定。或由一个同时懂中西医的医生开药。
新药定比旧药强 有人认为,新药是医学界研究的“新成果”,其疗效肯定比旧药好。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总希望从新药中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新药未经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其疗效不一定比旧药稳妥可靠。即或是比较好的新药,也要经过广大病员使用一段时间后,方能逐步显出“庐山真面目”。
为了保障用药安全和疗效,患病者应设法克服不良的用药心理,在医生的指导下诊病服药,切不可自行其是。, http://www.100md.com
久病成“良医” 有些人生病的时间长了,便自认为哪些药治什么病自己有一套“经验”,于是长期选择少数几种药“对症”服用。这样经常、盲目、单一用药的结果,往往会引起意想不到或一时觉察不到的副作用。
自己开处方 “大病进医院,小病上药店”,已成了不少人的习惯。譬如自己认为病不打紧,便自行开一处方去买药。须知这样往往铸成大错。临床经验告诉我们,一种症状可能是多种病的同一表现。凭感觉买药,可能“碰”对,更容易弄错,稍有不妥就会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小病治成大病。
跟着广告走 不少人特相信广告。因为广告词往往把某一药品的疗效说得特别好,再加上还有某著名医科大学监制,某著名医生介绍等,更使人深信不疑。就连上医院看病,也要叫医生按自己愿望开“广告中介绍的好药”。其实,任何药品都有一定的治疗范围,其疗效也因人而异;再者,广告介绍也很难没有水分,不相信医生诊治,迷信广告岂不后患无穷?
价高药必好 有人认为价格昂贵必定是好药,特效药,对便宜药则不屑一顾。而实际上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症,不对症的药,即使再贵也无济于事。须知药品不是以其疗效高低来定价的,而是由制药原料的来源、生产工艺的难易、产量的高低、运费的多少等因素决定的。成本高的药品就贵些,反之则便宜些。
补药总有益 有人认为“有病必虚,体虚须补”,因而喜欢多用滋补药品。殊不知医学特别是中医更讲究辨证施治,随便用滋补药就会误补,反受其害。
“中西合璧”来得快 有的病人性子急,一生病便望立即治好,于是中药西药各开上一大包,同时或交替服用。其实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因为中、西药因原料、研制方法、治疗原理都不尽相同,随意混用不仅不能加快疗效,反而会相互抵触、破坏疗效。如确实需中、西医会诊的,也应由医生决定。或由一个同时懂中西医的医生开药。
新药定比旧药强 有人认为,新药是医学界研究的“新成果”,其疗效肯定比旧药好。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总希望从新药中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新药未经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其疗效不一定比旧药稳妥可靠。即或是比较好的新药,也要经过广大病员使用一段时间后,方能逐步显出“庐山真面目”。
为了保障用药安全和疗效,患病者应设法克服不良的用药心理,在医生的指导下诊病服药,切不可自行其是。,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