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32443
七变八变,看它毒米怎么变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家庭医生医疗保健网
     最近还有不少读者写信或打电话来问,现在不是有红米、黑米等食品吗?既然今天可以出现染色的绿大米,明天他们又会不会用另外一些稀奇古怪的染色剂将白大米染成红色、黑色或是其他颜色呢?现在很多人对米的要求是越白越好,哪天会不会也有人用染白剂将米漂得比雪还白呢?……只要有利可图,这些造假手段都是可能存在的,但不管奸商们将大米怎样伪装,我们只要有以下几板斧,便可让毒米在我们嘴边止步。

    中医诊病有“望闻问切”,西医有“视触叩听”,为了吃到放心米,我们有哪些招数可用于应变呢?

    买米:雾里看花还需火眼金睛

    一看外观:放心米外观光洁白净,平滑顺眼自然,是纯天然的米白色,米粒完整;加了防腐剂、矿物油及其他一些添加剂的米,外观油腻或呈黄褐色,至于陈米、霉米或采用添加剂再加工的米外观则是死白色兼有油腻感,暗淡难看,有裂沟,表面粗糙,米粒不够完整,常有碎米搀杂其中,并混有少量糠粉。
, 百拇医药
    二用手擦刮:放心米抓在手上,干爽、平滑、坚硬,无油腻感,双掌合并磨擦下,无粉尘、皮屑。用指甲轻轻一刮,刮不到东西;毒米抓在手上,有粉尘、皮屑和油腻感,用矿物油加工过的米甚至有粘连,用指甲轻轻一刮,可将各式各样的添加物质刮下来。如果是陈米、霉米,一擦一刮就断裂、破碎,有粉尘、皮屑;如果是打水米,用力一擦一抓就会凝结成块。

    三闻:放心米闻时有一种天然的米香,感觉很舒服;如果是使用了添加剂的米,可闻到各种添加剂的味道;如果是陈米、霉米、打水米,则一闻就会闻到霉臭味和臭水味。

    四看包装:放心米外包装详细注明厂址、生产日期;毒米外包装一般不会写明厂址及生产日期,或者贴着不干胶纸标签。

    对于大米新、陈程度的鉴别检验,这里也可教你一招——

    新大米的色泽白,透明而富有光泽,气味清新,韧性强,不易断裂,做出的米饭口感好,香味浓,嚼之有韧性,饱腹时间长。
, 百拇医药
    陈大米的皮层变厚,光泽减少,米粒坚硬,脆性大,易断裂,做出的米饭口感差,粗糙,没有香味,营养价值低,饱腹时间短。

    储米:大米如宠物,用心细呵护

    大米在加工过程中失去外层的保护层,营养物质直接暴露在外,因此对外界湿、热、氧气等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敏感,同时虫、霉菌易于直接侵害,造成储藏稳定性很差,米粒中的营养物质代谢过程加快,糠粉中所含脂肪易于氧化分解,生成脂肪酸,使大米酸度增加。所以大米在储藏中的霉变与陈化进展速度较为突出,使其成为较难储藏的粮种之一。

    大米发热霉变,初期米的品质变化不明显,主要表现为香味减退、光泽消失、表面稍粗糙、有少量糠粉,此时如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不影响其食用品质。常见的大米发热霉变的典型感官特征为大米的“脱糠”和“起筋”,因此,只要保管期间勤检查是很容易发现的,发现越早,处理越及时,损失就越小。
, 百拇医药
    大米在储存时要设法防霉和保证米的卫生质量。一般来说,大米中的水分、储存环境的温度、通风以及作为霉菌的营养来源的基质——大米本身的种类都是造成大米中霉菌繁殖和产毒的关键。大米储存得当,可保存3年,但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做得不到位,都可能使大米的储存期锐减为不到1年。

    根据国内外多年来的研究发现,大米最好的储藏方法是低温储藏。若在常温下储藏,就应适时通风,采取防潮、隔热等措施,以密闭为主、通风为辅,尽量减少与空气接触的机会,这是储藏好大米的重要措施。

    淘米:穿上龙袍的假太子原形毕露

    如果在买米时由于经验不足,未能及时对毒米验明正身,将毒米买回了家,也不用害怕。还有“淘米关”在等着它们呢!淘米不但可以淘去米糠等杂质,还可除去许多水溶性的有毒物质。在淘洗大米时,如果淘米水看起来很清澈,水面上还漂着油花,那很可能就是毒米。对于前面提到的所谓绿色大米,由于伪造者是用色素染制而成,这种米容易褪色,制假者打着绿色食品的幌子,以绿色食品无污染为由,提出“免淘免洗”,其实他们是担心这种绿色米经过淘洗之后,就像卸了妆的演员一样回归本色,所以经过淘洗之后,这种染色大米就如同剥去了画皮一样,原形毕露。此外,多次淘洗也可将毒物含量降低。
, http://www.100md.com
    编后:毒米事件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深思。最近流行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当上帝看到一些人为造假而殚精竭虑,另一些人为防毒而忧心忡忡时,不知道还能不能笑得出来呢?

    不过,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手法在不断翻新,人们的识“假”防“毒”能力也在不断升级。我们将在今后的内容里,继续向读者提供识毒良方,相信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打击下,无恶不作的奸商们及其炮制出的缺德食品最终将无处遁形。

    本专题得到中山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凌文华教授、广东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刘光亚工程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杏芬教授、中山医科大学毒理学硕士朱伟、《河南卫生报》记者尚慧彬等同志的大力协助,特此感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