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说不出的百“感”交集
针灸科候诊处,几位病人在闲聊。
李大妈说:“多亏了针灸,我这关节又灵活了。”陈老伯接腔道:“是啊,我患中风偏瘫,出院后坚持在门诊针灸,4个月了,现在可以自己走着来了。这段时间每天到这里针灸,看着一批批病人治好了,他们中有面歪的,有耳聋的,有胳膊疼的,有腰腿痛的,还有一些什么胃痛啦,哮喘啦,咳嗽啦,甚至说不出名字的病都有,咱中国这针灸真行!”
一位四十出头、叫李勇的男士搭腔:“老伯,针灸疼吗?”
陈老伯连声说:“不疼!不疼!”旁边的一位大姐却说:“疼呀!我第一次针灸时,几乎有些后悔,悔不该自己找罪受。但针灸后我的失眠改善了,所以就算疼我也坚持来,现在感觉好多了。不过,有一次我看见一个肩膀痛的男子,扎针时晕倒了;上次有个病人来找医生,说他的手针灸完一天还疲软无力,埋怨医生把他的手弄成那个样子呢!”
正聊着,护士喊李勇应诊。李勇的肩、颈、背等部位酸痛已好几个月了,吃过止痛药,局部擦过药油,都不管用。近两周酸痛得更加厉害,以至不能工作,同事介绍他试试针灸治疗。别看李勇人高马大的,却特别怕扎针,既想尝试,又不知道自己能否承受扎针的痛苦。犹豫之后,还是硬着头皮来了。李勇坐在医生桌旁,有些不好意思地试探着问:“医生,针灸的感觉怎样,究竟痛不痛?针灸之后会不会像门外那个大姐说的那样晕倒、四肢疲软无力?”
, http://www.100md.com
医生笑了。这两个问题是病人最关心的,有的还因为不了解情况而产生误会,以至不能坚持治疗。
首先是针灸疼不疼的问题,针扎皮肉哪有不疼的呢?就像打预防针一样,每个人的感觉和承受力不一样,不能一律说疼,也不能一律说不疼。针灸痛感还与扎针的部位有关,如肢体的内侧、头面部、较少受到碰击或暴露的部位。由于这些部位的痛觉神经末梢分布较密集,在扎针时对疼痛较为敏感。而医生的针灸手法熟练与否,也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疼痛程度。
但是,针灸的感觉并不是以疼痛为主的。针灸的感觉称针感,是指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并运用一些手法(如捻转、提插)后,患者在局部感受到酸、麻、胀或少许疼痛的一种混合感觉,有些人形容为百“感”交集。有时这种交集的针感还可循经脉的路线传导、扩散,传至发病的部位,这在临床上称“得气”。所谓“气至效至,气不至效不至”,在针灸过程出现这种酸、麻、胀的针感,既是好现象,也是衡量疗效的标准之一。有经验的针灸医生都知道,如果针灸时毫无感觉,没有出现酸、麻、胀,只有疼痛的感觉,那么,毫无感觉者(或单纯疼痛者)的治疗效果一定比有感觉者逊色。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没有“得气”,此时医生需要在针灸部位和手法上加以调整;二是个体不敏感,这与个人体质有关。
, 百拇医药
针灸后有部分人会有针后余感——即躯干或肢体仍有一种酸重的感觉。这是正常现象,稍后可自行消失,也可通过活动肢体或以手指按压身体的某一部位而消除。
接受针灸的患者,如果害怕和精神紧张,将直接影响到针灸的操作、感觉和疗效,甚至还真会引起病人晕倒。这种现象在临床上叫“晕针”。按严格的定义,晕针是指在针灸过程中,病人觉得有胸翳、恶心、头晕、出汗,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或抽搐、晕厥的现象。“晕针”多出现在第一次接受针灸的中青年男女,他们或因精神紧张,或因饥饿,或因疲劳,或因针灸手法和刺激过大而导致晕针。因此,在初次接受针灸和有以上情况的病人,医生或护士在针灸前一般会向病人解释清楚,使其消除紧张情绪。针灸前先吃点东西,选取卧位及适量的刺激进行针灸,可避免晕针的发生。另外,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风池、肩井、合谷等对针灸反应敏感的穴位,也容易引起晕针。曾经有一位肩颈痛的病人,第一次针灸时采取坐位,加上针扎的是风池和肩井穴,结果进针不久病人就晕了。发生晕针时,医生会迅速把针取出,让病人平卧,并按压相应的穴位,很快就能缓解症状。
说到这里,医生笑着对李勇说:“像你这样,绝对会给你选择卧位并采取轻缓的手法,放心吧!”听了医生的解释,李勇满意地拿着治疗单交费去了。
两天后陈老伯在候诊处又碰上了李勇,问他感觉如何,李勇笑了笑,说:“说实在的,没有扎针之前,心里有点紧张,现在,痛不痛倒不是最大的问题。扎针时,那种感觉确实奇怪,很难用一两个字去形容。不过,我紧记医生的话,尽量放松;出针之后,那感觉还在,稍一活动就轻松了。我治过三次,这肩、颈、背的酸痛的确减轻很多。不试不知道,针灸真奇妙。的确不假!”, 百拇医药
李大妈说:“多亏了针灸,我这关节又灵活了。”陈老伯接腔道:“是啊,我患中风偏瘫,出院后坚持在门诊针灸,4个月了,现在可以自己走着来了。这段时间每天到这里针灸,看着一批批病人治好了,他们中有面歪的,有耳聋的,有胳膊疼的,有腰腿痛的,还有一些什么胃痛啦,哮喘啦,咳嗽啦,甚至说不出名字的病都有,咱中国这针灸真行!”
一位四十出头、叫李勇的男士搭腔:“老伯,针灸疼吗?”
陈老伯连声说:“不疼!不疼!”旁边的一位大姐却说:“疼呀!我第一次针灸时,几乎有些后悔,悔不该自己找罪受。但针灸后我的失眠改善了,所以就算疼我也坚持来,现在感觉好多了。不过,有一次我看见一个肩膀痛的男子,扎针时晕倒了;上次有个病人来找医生,说他的手针灸完一天还疲软无力,埋怨医生把他的手弄成那个样子呢!”
正聊着,护士喊李勇应诊。李勇的肩、颈、背等部位酸痛已好几个月了,吃过止痛药,局部擦过药油,都不管用。近两周酸痛得更加厉害,以至不能工作,同事介绍他试试针灸治疗。别看李勇人高马大的,却特别怕扎针,既想尝试,又不知道自己能否承受扎针的痛苦。犹豫之后,还是硬着头皮来了。李勇坐在医生桌旁,有些不好意思地试探着问:“医生,针灸的感觉怎样,究竟痛不痛?针灸之后会不会像门外那个大姐说的那样晕倒、四肢疲软无力?”
, http://www.100md.com
医生笑了。这两个问题是病人最关心的,有的还因为不了解情况而产生误会,以至不能坚持治疗。
首先是针灸疼不疼的问题,针扎皮肉哪有不疼的呢?就像打预防针一样,每个人的感觉和承受力不一样,不能一律说疼,也不能一律说不疼。针灸痛感还与扎针的部位有关,如肢体的内侧、头面部、较少受到碰击或暴露的部位。由于这些部位的痛觉神经末梢分布较密集,在扎针时对疼痛较为敏感。而医生的针灸手法熟练与否,也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疼痛程度。
但是,针灸的感觉并不是以疼痛为主的。针灸的感觉称针感,是指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并运用一些手法(如捻转、提插)后,患者在局部感受到酸、麻、胀或少许疼痛的一种混合感觉,有些人形容为百“感”交集。有时这种交集的针感还可循经脉的路线传导、扩散,传至发病的部位,这在临床上称“得气”。所谓“气至效至,气不至效不至”,在针灸过程出现这种酸、麻、胀的针感,既是好现象,也是衡量疗效的标准之一。有经验的针灸医生都知道,如果针灸时毫无感觉,没有出现酸、麻、胀,只有疼痛的感觉,那么,毫无感觉者(或单纯疼痛者)的治疗效果一定比有感觉者逊色。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没有“得气”,此时医生需要在针灸部位和手法上加以调整;二是个体不敏感,这与个人体质有关。
, 百拇医药
针灸后有部分人会有针后余感——即躯干或肢体仍有一种酸重的感觉。这是正常现象,稍后可自行消失,也可通过活动肢体或以手指按压身体的某一部位而消除。
接受针灸的患者,如果害怕和精神紧张,将直接影响到针灸的操作、感觉和疗效,甚至还真会引起病人晕倒。这种现象在临床上叫“晕针”。按严格的定义,晕针是指在针灸过程中,病人觉得有胸翳、恶心、头晕、出汗,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或抽搐、晕厥的现象。“晕针”多出现在第一次接受针灸的中青年男女,他们或因精神紧张,或因饥饿,或因疲劳,或因针灸手法和刺激过大而导致晕针。因此,在初次接受针灸和有以上情况的病人,医生或护士在针灸前一般会向病人解释清楚,使其消除紧张情绪。针灸前先吃点东西,选取卧位及适量的刺激进行针灸,可避免晕针的发生。另外,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风池、肩井、合谷等对针灸反应敏感的穴位,也容易引起晕针。曾经有一位肩颈痛的病人,第一次针灸时采取坐位,加上针扎的是风池和肩井穴,结果进针不久病人就晕了。发生晕针时,医生会迅速把针取出,让病人平卧,并按压相应的穴位,很快就能缓解症状。
说到这里,医生笑着对李勇说:“像你这样,绝对会给你选择卧位并采取轻缓的手法,放心吧!”听了医生的解释,李勇满意地拿着治疗单交费去了。
两天后陈老伯在候诊处又碰上了李勇,问他感觉如何,李勇笑了笑,说:“说实在的,没有扎针之前,心里有点紧张,现在,痛不痛倒不是最大的问题。扎针时,那种感觉确实奇怪,很难用一两个字去形容。不过,我紧记医生的话,尽量放松;出针之后,那感觉还在,稍一活动就轻松了。我治过三次,这肩、颈、背的酸痛的确减轻很多。不试不知道,针灸真奇妙。的确不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