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抚孩子音乐绘画更有效
尿床黏人不爱说话 听到声响就往外跑
“我的理想是创造时空穿梭器,救回妈妈”,“愿地震不要再发生,让大家快些回家”……在四川省绵阳市九州体育馆安置点的心愿墙上,孩子们写下了这些话。对他们来说,地震不仅摧毁了家园,夺走了亲人,更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撕心裂肺的痛楚。日前,心理专家针对绵竹东汽中学126名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65.9%的孩子灾后“精神不能集中”,48.4%的人感到无助,42.9%的孩子“害怕提及和地震相关的信息”。心理专家称,与幸存的成人相比,孩子的心理更需要关心和抚慰。
“天一黑,他就像变了一个人”
5月25日上午,什邡市某居民安置点的“帐篷学校”前,绝大部分孩子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嬉戏、背诗。但记者注意到,一个3岁左右的女孩,脸上挂着泪珠,一言不发地蹲在地上玩弄着一个小皮球。无论别人怎么逗她,她的小脸都紧绷着。一位志愿者说,地震后,女孩的妈妈一直没有下落。
, http://www.100md.com
正在绵阳进行心理干预的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学博士王丽颖说,一些孩子平时总是紧紧地攥着拳头。“他们对声响的反应出奇的快。25日青川发生余震时,绵阳也有震感。结果成人几乎都呆在室内,大多数孩子都逃到了外面。”
还有些孩子可能出现“退行行为”。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陶然指出,有的孩子白天看上去活蹦乱跳,可到了晚上则从梦中惊醒、尖叫,甚至尿床。一位在灾区进行援助的志愿者告诉记者:“一个8岁男孩的妈妈告诉我,孩子自从上幼儿园后就自己睡了。但地震后,每天天一黑,孩子就牢牢地攥着她的衣角,片刻不离。睡觉时,更是要把她搂得紧紧的。”陶然表示,“黏人”同样是退行行为。
悲伤是一种缓慢的痛
在安置点,记者看到,不少孩子看上去非常乐观、健康,似乎地震的阴影已然消散。但刚从灾区回来的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博士后黄峥告诉记者,尽管一些孩子目前看上去很正常,实际上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由于孩子对外界危险的感知比大人差,在急性期时,他们对外界灾难给自身造成的影响不能准确评估,所以初期的心理反应不会很强烈,但会在若干年后凸显出来。他们的悲伤,是一种缓慢的痛。”
, 百拇医药
黄峥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前些天,一个孩子的父亲来找我们。他的妻子在地震中遇难了,6岁的女儿却幸存下来。之后,这位父亲忙于救其他人,一直顾不上自己的女儿,女儿也正常地生活着。一个多星期后,父亲想要告诉女儿妈妈已经离去的事实。但他鼓了半天勇气,却不知如何开口。于是,父亲问女儿,‘孩子,你知道妈妈去哪了吗?’女孩小声地喃喃着,‘我觉得,妈妈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天堂。’父亲惊呆了,他没想到自己的女儿早已猜到,却一直隐忍着。他告诉女儿,‘孩子,妈妈已经去了天堂。’女儿伏在父亲身上轻轻地哭了。”黄峥告诉记者,地震之后,不少父母反映,自己的孩子懂事了,但这其实并不正常。“这些看似懂事的孩子,实则把难过都憋在心里,背负了太多本不该背负的压力。”而这些,会让孩子日后变得更为独立,但也可能在一些孩子长大后,会对外界缺乏信任,缺少安全感。
长期干预,或可让他们痊愈
目前在各个安置点,由于有其他小朋友的陪伴,有志愿者和解放军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们可以暂时忘记伤痛。但对他们来说,阴影并未彻底消散。一个8岁孩子的妈妈表示:“我真怕这些人走了之后,孩子会受不了……”
, 百拇医药
也因此,中国心理协会会长张侃日前明确提出,这次汶川大地震的心理干预要坚持20年。黄峥告诉记者,不少组织和机构已经开始启动一些项目,会对孩子及成人进行系统、长期的心理干预。专家们指出,音乐、绘画等疗法更易感染孩子幼小的心灵。
5岁以下:多听《摇篮曲》。陶然指出,对5岁以下的孩子,你也不能用言语把灾难跟他们解释清楚。“我特别提倡给孩子唱一段《摇篮曲》。《摇篮曲》是按子宫收缩韵律谱制而成,而子宫又能给人最原始的安全感。”
5—12岁:听故事、绘画、做游戏。这些象征着这一阶段他们的情绪。心理专家让孩子玩“过家家”后发现,他们扮演“父母”时,多半会模拟地震逃生时的场景。这其实是他们宣泄不良情绪的一种方式。此外,丢手绢、跳皮筋都适合孩子。
12岁以上:举行个告别仪式。最重要的是告诉他们父母已经去世了、房子毁坏了。“尤其是失去亲人的孩子,最好搞一个告别仪式。”陶然说,让孩子把想对亲人说的话都讲出来,然后尽情倾诉和哭泣;让他们站在去世亲人的角度,想象如果自己去世了,此时此刻想对生还的孩子说什么。, 百拇医药(王晓)
“我的理想是创造时空穿梭器,救回妈妈”,“愿地震不要再发生,让大家快些回家”……在四川省绵阳市九州体育馆安置点的心愿墙上,孩子们写下了这些话。对他们来说,地震不仅摧毁了家园,夺走了亲人,更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撕心裂肺的痛楚。日前,心理专家针对绵竹东汽中学126名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65.9%的孩子灾后“精神不能集中”,48.4%的人感到无助,42.9%的孩子“害怕提及和地震相关的信息”。心理专家称,与幸存的成人相比,孩子的心理更需要关心和抚慰。
“天一黑,他就像变了一个人”
5月25日上午,什邡市某居民安置点的“帐篷学校”前,绝大部分孩子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嬉戏、背诗。但记者注意到,一个3岁左右的女孩,脸上挂着泪珠,一言不发地蹲在地上玩弄着一个小皮球。无论别人怎么逗她,她的小脸都紧绷着。一位志愿者说,地震后,女孩的妈妈一直没有下落。
, http://www.100md.com
正在绵阳进行心理干预的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学博士王丽颖说,一些孩子平时总是紧紧地攥着拳头。“他们对声响的反应出奇的快。25日青川发生余震时,绵阳也有震感。结果成人几乎都呆在室内,大多数孩子都逃到了外面。”
还有些孩子可能出现“退行行为”。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陶然指出,有的孩子白天看上去活蹦乱跳,可到了晚上则从梦中惊醒、尖叫,甚至尿床。一位在灾区进行援助的志愿者告诉记者:“一个8岁男孩的妈妈告诉我,孩子自从上幼儿园后就自己睡了。但地震后,每天天一黑,孩子就牢牢地攥着她的衣角,片刻不离。睡觉时,更是要把她搂得紧紧的。”陶然表示,“黏人”同样是退行行为。
悲伤是一种缓慢的痛
在安置点,记者看到,不少孩子看上去非常乐观、健康,似乎地震的阴影已然消散。但刚从灾区回来的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博士后黄峥告诉记者,尽管一些孩子目前看上去很正常,实际上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由于孩子对外界危险的感知比大人差,在急性期时,他们对外界灾难给自身造成的影响不能准确评估,所以初期的心理反应不会很强烈,但会在若干年后凸显出来。他们的悲伤,是一种缓慢的痛。”
, 百拇医药
黄峥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前些天,一个孩子的父亲来找我们。他的妻子在地震中遇难了,6岁的女儿却幸存下来。之后,这位父亲忙于救其他人,一直顾不上自己的女儿,女儿也正常地生活着。一个多星期后,父亲想要告诉女儿妈妈已经离去的事实。但他鼓了半天勇气,却不知如何开口。于是,父亲问女儿,‘孩子,你知道妈妈去哪了吗?’女孩小声地喃喃着,‘我觉得,妈妈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天堂。’父亲惊呆了,他没想到自己的女儿早已猜到,却一直隐忍着。他告诉女儿,‘孩子,妈妈已经去了天堂。’女儿伏在父亲身上轻轻地哭了。”黄峥告诉记者,地震之后,不少父母反映,自己的孩子懂事了,但这其实并不正常。“这些看似懂事的孩子,实则把难过都憋在心里,背负了太多本不该背负的压力。”而这些,会让孩子日后变得更为独立,但也可能在一些孩子长大后,会对外界缺乏信任,缺少安全感。
长期干预,或可让他们痊愈
目前在各个安置点,由于有其他小朋友的陪伴,有志愿者和解放军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们可以暂时忘记伤痛。但对他们来说,阴影并未彻底消散。一个8岁孩子的妈妈表示:“我真怕这些人走了之后,孩子会受不了……”
, 百拇医药
也因此,中国心理协会会长张侃日前明确提出,这次汶川大地震的心理干预要坚持20年。黄峥告诉记者,不少组织和机构已经开始启动一些项目,会对孩子及成人进行系统、长期的心理干预。专家们指出,音乐、绘画等疗法更易感染孩子幼小的心灵。
5岁以下:多听《摇篮曲》。陶然指出,对5岁以下的孩子,你也不能用言语把灾难跟他们解释清楚。“我特别提倡给孩子唱一段《摇篮曲》。《摇篮曲》是按子宫收缩韵律谱制而成,而子宫又能给人最原始的安全感。”
5—12岁:听故事、绘画、做游戏。这些象征着这一阶段他们的情绪。心理专家让孩子玩“过家家”后发现,他们扮演“父母”时,多半会模拟地震逃生时的场景。这其实是他们宣泄不良情绪的一种方式。此外,丢手绢、跳皮筋都适合孩子。
12岁以上:举行个告别仪式。最重要的是告诉他们父母已经去世了、房子毁坏了。“尤其是失去亲人的孩子,最好搞一个告别仪式。”陶然说,让孩子把想对亲人说的话都讲出来,然后尽情倾诉和哭泣;让他们站在去世亲人的角度,想象如果自己去世了,此时此刻想对生还的孩子说什么。, 百拇医药(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