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80682
肢体残缺了 我们依然要好好活下去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3日 《家庭保健报》 2008.06.03
     受访专家:世界卫生组织(WHO)灾难相关社会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医学心理学博士 张大生

    在这次汶川地震中,许多人虽然生还了,但却落下了终身残疾,不但生活从此改变,心理上的打击一时也令很多人难以接受。我们在关注他们生活、身体的同时,别忘了给予他们心理的抚慰和鼓励。

    当一个原本健全的人突然面对肢体的丧失,他的意志、心灵、情绪、身体、社会交往、心智等都将面临变化和考验。丧失肢体与丧失亲人、丧失所爱一样,会给人心灵带来沉重打击,心理会经过恐惧,否认、木僵,愤怒,抑郁,恢复功能重返社会五个阶段。在这一系列变化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泥沼呢?

    首先,在恐惧阶段,要让他们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这种情感包括恐惧、不安、焦虑、失落,将这些情感统统表达出来,使负性情绪得到宣泄,然后让他们知道其实所有人都害怕改变,但改变却是时时都要发生的。
, http://www.100md.com
    第二,在否认、木僵阶段,要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接纳自己目前所拥有的力量、责任,从而选择接受事实。虽然灾难使其致残,但要看到自己还是有能力掌控一些事情的,同时,也要接纳有些事情是自己不能掌控的、无能为力的这一现实,并要对现状有所回应,要行动起来,而不是显得无所事事。

    第三,在愤怒期,要让他们学会宽恕自己和别人。他们可能会因突然致残,产生深刻的抱怨心理。抱怨自己,抱怨命运,抱怨他人,抱怨医生等,会产生“如果……我是不是就可以……”的想法,这是内心痛苦的一种对外指向,要让他们把这种愤怒发泄出来,同时也让他们了解灾难的不确定性,让他们宽恕自己和别人能力的有限,并把这种宽恕变成一种新的心灵体验,把对自己的怜悯变成一种对别人的感激、关怀。

    第四,在抑郁阶段,建议其为自己设立一些切实可行的期待,重新给自己定位,重新确认自己的价值。这个阶段无论是肢残者自己,还是亲属,都要面对现实,不要被“倒霉”、“命苦”、“不幸”占据头脑。现实虽然不能改变,但未来之路是可以选择的,不要顾影自怜,尤其是因灾难致残的孩子的家长,更应该首先接受现实,你的所作所为是对孩子最有力的激励。对于致残者来说,虽然丧失了某部位肢体,但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依然是有价值的,如试着自己练习做一些事情,为自己一些小小的变化、进步而鼓励、欣赏自己。
, 百拇医药
    第五,在恢复功能重返社会阶段,接受身体,学习技能,试着交流,适当寻求帮助。首先要帮助他们学会适应、接受自己的身体,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身体还是有一定能量的,自己也还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此外,要让他们学习新技能,有意锻炼他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要让他们行动起来,在行动中使他们看到自己依然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未来,还有能力获得美好的事物,将原来想当什么、做什么的理想,改成根据自己现在情况能做什么,把原来被打碎的梦想重新拼接起来。另外,要鼓励他们试着跟周围人交流。肢体残缺的人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拒绝与他人交往,会使他们陷入自我狭小的圈子里,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因此要试着让他们从与最亲密的人交流开始,继续保持与原来朋友的亲密关系,恢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学会主动寻求帮助,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这是一种勇气,是敢于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敢于接受现实的勇气,而非懦弱。

    第六,帮助他们建立归属感。在未来家庭的重建中,鼓励他们一同参与设计,并为其设计能满足其兴趣爱好的设施,让他们找到家的归属感。帮助其学会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介绍一些肢体不自由者成功的故事,让他们学会信任生活中的这种改变,相信“当一扇门关闭的时候,仍会有另一扇门朝你打开”,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珍惜,因为有那么多人为你的生命而奋斗、付出过,所以,能够活下来,就一定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最后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防止他们出现被遗弃、挣扎、背叛等负性情绪。陪护人员可以让他们说出或写出“我要干什么”“我还需要什么”“我有什么”“我还能为社会、为人们贡献什么”,来发现其思想是否都是消极的,鼓励他们看到自己还是有用的人,还有希望;鼓励他们看到别人对自己的爱,也学会去爱去关心别人;鼓励他们用书信、图画或语言把自己的希望、把积极的东西描绘出来。二是要防止他们自杀。一些肢体突然丧失者,很可能因无法接受现实而选择轻生,周围人要注意观察他们,给予他们需要的陪伴、支持,避免他们陷入怀旧、感伤中,但也不要过分怜悯、代替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学会借用工具来完成基本的自我生活,从而让他们进入生活状态,看到自己的力量和未来的希望。本报记者 李华,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