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中医专家 > 王永炎
编号:11604645
熟读经典勤临证发皇古义创新说 ——王永炎谈治学(14)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37期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王永炎教授指出,对这个命题的理解,因医生、患者所处的角度不同,其含义有别;因应用场景不同,“中医”概念各异,有必要加以辨析。

    患者,不乱投医可得中等疗效

    对患者而言,有病不乱投医,就能获得相当于中等水平医生诊疗的效果。这种说法基本上符合班固的原意。据原书记载:“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此处“中医”是对医生等级水平的分类,为中等水平之意。他们纵然没有卢医、扁鹊起死回生之术,但患者的寒热虚实能辨得清楚,临床不会犯“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的错误。比之于庸医的寒热虚实不辨,与其虎狼之药滥投,不治可能结果更好。

    许多患者都有这样的经历,轻浅的普通感冒,在家静养几天,很快就会痊愈;如果到了某些医院,可能会要求做胸透、抽血化验等各种检查,接受打针、输液、口服药等多种治法,这种轻浅小病,不治胜于治;有些疑难大病、现代难治病,中西医都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尚无有效的、可信的治疗手段或根治措施,如果听信广告或旁人之言,瞎治乱治,最后人财两空,这种疑难大病,不治胜似乱治。有位专家说得好:“许多疾病,三分之一是治死的,三分之一是吓死的,三分之一是病死的”,很有道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许多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应用不当,轻则致病,重有危及性命之虞。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用峻猛毒性药物治病,不治优于治。
, 百拇医药
    古人的诸多经典论述,今天足资借鉴。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云:“不服药,胜中医。此语虽不可通行,然疾无甚苦,与其为庸医妄投药,反害之,不得为无益也。”《医学入门》:“班固曰:有病不治得中医。倘一药之误,悔将噬脐。古云:拙医疗病,不如不疗。与此意同。”《朱子遗书》:“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于不孝不慈。”,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

    医生,不乱投药符合医理

    王永炎教授提出,就医生而言,在对患者病情判断不清时,“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更具有指导意义。这里的“中医”含义和前面不同,“中”读作“zhòng”,意思是符合,适合;“医”,应该是指医理、医道。

    由此观之,医生在面对患者,心无定见、举棋不定、思维不清、不知如何下手处置时,或者参拜名师,虚心请教,或者翻检文献,理清思路,或者平心静气、凝神定志询问病史、四诊合参,综合思考,实在没办法时,转诊或者另请高明。这样做不是无能之举,恰恰是符合医理的表现,是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千万不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孟浪从事,把患者当成“试验品”。临床教学时常常强调不要见痛止痛,头痛医头,见血止血,见气理气,其目的也在于此。
, http://www.100md.com
    “不治”,愿得良医辨病机

    “不治”不是真的有病不治,而是要找到能够辨明病机的名医。《医学源流论》:“深入病机,而天下无难治之症矣”。《名医类案》:“不识病机,妄施补泻,鲜有不败事者。”《太平圣惠方》强调医生“须洞明物理,晓达人情,悟造化之变通,定吉凶之机要,视表知里,诊候处方”,其意义深远。对于一切疾病,如果医生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最好不要轻易下手。

    医生只有常怀拯物之心,救含灵之苦意,才能“用药有准,厥疾必瘳。”医生“若能留心于斯,具而学之,则为医之道,尽善尽美,触事皆通矣。”否则,晋·郭象在注解《庄子·人世间》时所说的“不得其人,则虽百医守病,适足致疑,而不能一愈也”的结果就难以避免。这应该是“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对今天的启迪。, 百拇医药(于智敏 王燕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